戏剧中的角色各是干什么的(戏剧人物有哪些)
-
戏剧中的角色各是干什么的
网上有关“戏剧中的角色各是干什么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戏剧人物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
旦(女性):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闺门旦
净(男性花脸):架子花脸、铜锤花脸、二花脸
丑(丑角):文丑、武丑、三花脸
1、小生是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饰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为:娃娃生、穷生、扇子生、纱帽生、翎子生等等。
2、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戏曲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
3、武生,戏剧中擅长武艺的角色。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其中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两类。
4、娃娃生是专门扮演儿童一类的角色,例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桑园寄子》的邓元、邓方,《锁麟囊》 的卢天麟等,就都是娃娃生。头上戴着孩儿发,身上穿着茶衣(小孩穿的服装)。
5、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6、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
7、武旦,旦行的一种。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
8、架子花脸,主要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9、戏曲中丑角的一种,扮演性格滑稽的人物,以念白、做功为主。
百度百科--生旦净末丑
百度百科-戏剧
戏剧人物有哪些
戏曲人物有生、旦、净、末、丑五角。
1、生角 :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2、旦角 :京剧中旦角即女性角色,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3、净角 :京剧中净角即相貌品质有些特异的角色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
4、末角 :京剧中末角即中年男子角色的介绍。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
5、丑角 :即插科打诨和昏庸糊涂的角色。(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问题一:戏剧中的人物都有什么角? 戏剧包括古希腊戏剧和中国戏曲。只有中国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对人物的角色是有划分的,包括生、旦、净、丑 。
生角 :京剧中生角即青壮年男子角色
旦角 :京剧中旦角即女性角色
净角 :京剧中净角即相貌品质有些特异的角色
丑角 :即插科打诨和昏庸糊涂的角色
问题二:戏剧角色有哪几种称呼? 你问的是京剧里的行当。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是男子,分为小生-年轻男子,老生-老年男子,武生-年轻英俊练武之人;
旦是女子,分为青衣-年青女子,花旦-年轻活泼的女子,老旦-老年妇女,武旦-会功夫的女子,彩旦-女子中的丑角,花衫―介于花旦和青衣之间的女子;
净是花脸,就是将军等会武艺的男子,分花脸和铜锤,前者重表演,后者重演唱;
丑是丑角,分文丑和武丑。
末在京剧发展中渐渐归入净这一行当。
问题三:戏曲名人有哪些、 梅兰芳 李维康 李胜素 梅葆玖 董圆圆 王艳 程砚秋 张火丁 迟小秋 吕洋 尚小云 荀慧生 马连良 奚啸伯 余叔岩 于魁智 王佩瑜 孟小冬 张建国 张克 杨宝森 谭富英 谭鑫培 谭正岩 盖叫天 李多奎 京剧的就多了去了,
越剧:徐玉兰 王文娟 傅全香 戚雅仙 毕春芳 范瑞娟 吕瑞英 袁雪芬 尹桂芳 王君安 王志萍 郑国凤 赵志刚 方亚芬
昆曲:俞玖林 沈丰英 沈国芳 余振飞 张继青 王芳 蔡正仁 计镇华
黄梅戏:严凤英 王少舫 周源源 马兰 韩再芬 杨俊
问题四:中国戏曲有哪些角色?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其中,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那么旦又包括了哪六种旦呢?旦角是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有比较祥细的分工,有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荡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等。正旦是以唱为主的,多是扮演雍容华贵、身份显赫的妇女。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青衣是以唱为主的,多是扮演受苦受难、端庄善良的妇女。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花旦是以做为主的,多是扮演青春活泼或行为放荡的妇女。如《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娇。闺门旦是以做为主的,多是扮演大家闺秀。如《凤还巢》中的程雪娥。玩笑旦是以做为主的,多是扮演喜剧中的年青妇女。如《一匹布》中的沈赛花。泼荡旦是以做为的,多是扮演打街骂巷、无所顾忌或 *** 狠毒的妇女。如《双钉记》中的赵月。花衫是以唱、做相结合的,多是扮演端庄又活泼的青年妇女。如《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刀马旦是要能唱、能念、能做、能打的,多是扮演穿蟒扎靠,戴翎子的女将。如《樊江关》中的樊梨花。武旦是以武打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如《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老旦所扮演的角色有贫寒的老妇,也有富贵的国太,还有武打的女老英雄。老旦是用大嗓唱曲的,要求演员有“音”和“衰音”,把二音结合起来,才能表现老年妇女,也区别于年青妇女尖而细的嗓音。
问题五:著名的戏剧人物形象有那些? 50分 美狄亚、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亨利四世、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程婴(京剧《赵氏孤儿》)、杜丽娘、柳梦梅(昆曲《牡丹亭》)、崔莺莺、张生、红娘(昆曲《西厢记》)、王昭君(《汉宫秋》)、杨贵妃(《长生殿》)、武则天(《武则天》)、李香君(《桃花扇》)。。。
李铁梅(京剧《红灯记》)、王利发(话剧《茶馆》)、沈黛(话剧《四川好人》)、刘凤仙(话剧《名优之死》)。。。。
先说这么多~~~
问题六:什么是戏剧人物 戏剧人物:在戏剧表演中,通过非本色出演完整体现原著人物风貌的表演对象和形象人物
问题七:戏曲著名代表人物 豫剧四大名旦--常香玉,马金凤,陈素珍,崔兰田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越剧四大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
请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戏曲的各种角色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过去京剧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后来统称为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 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 的陈魁等。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扇子是帮助角色表现风流潇洒、文质彬彬的一种特殊道具。如《拾玉镯》中的傅朋、《西厢记》中的张君瑞等。翎子生,又称“雉尾生”,头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标志,大都扮演武将或文武兼备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凭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许多舞蹈动作。如《群英会》中的周瑜、《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穆柯寨》中的杨宗保等等。穷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书生,“表演上特别注重做功,”以表现人物的酸腐气为主,习惯于把鞋后帮踩倒在脚下,以示其潦倒之状,故又称“鞋皮生”,身穿富贵衣是其主要标志。富贵衣,是补缀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补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说这些人现在虽然很穷,衣着褴楼,但将来仍要腾达,故有“富贵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连升店》中的王明芳等。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着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从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与武生差不多,但是唱与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借赵云》中的赵云、《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 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俗称“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长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并重,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战冀州》中的马超、《挑滑车》中的高宠等。短打武生身穿紧身短装。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冲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称武老生,如《百凉楼》中的吴祯、《剑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还兼演部分勾脸戏(武净戏),如《铁笼山》中的姜维、《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戏中的孙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红生 指勾红脸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坚实的武功和特殊的训练。主要剧目有《华容道》、《走麦城》、《古城会》、《水淹七军》、《斩黄袍》等。
⑤娃娃生 戏中专门扮演儿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儿童演员)扮演,头戴孩子发,身穿茶衣,运用本嗓演唱,多采用老生腔。如果一出戏中同时 出现两个儿童角色,则分别由一生一旦扮演,如《汾河湾》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宝莲灯》中的沉香和秋儿等。许多着名演员幼年时都唱过娃娃生。
2旦行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 武旦、老旦等专行。
①正旦 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 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乌龙院》中的阎惜姣等。
③刀马旦 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如《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 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着重武打,特别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与刀马旦的区别,过去主要有二点,一是武旦踩跷,刀马旦不踩跷;二是武旦有“打出手”,刀马旦无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纪20年 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他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京剧四大名旦所编演的新剧目,大都属于花衫范畴,每个新戏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满足观众的观赏要求,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汉明妃》中的王昭君、《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红楼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戏中还有一种旗装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饰,梳旗头,脚下穿花盆底鞋,说京白。旗装旦所表演的人物并不限于清朝妇女,哪一个朝代的都有,加《苏武牧羊》中的胡阿云(汉代)、《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演唱用本噪,唱腔与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转迂回的韵味。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钩金龟》中的康氏等。
3净行
净,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
①正净 俗称“大花脸”。因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脸,因他手执铜锤,所以,“铜锤花脸”又成为唱功花脸的代名词。在众多的包公戏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画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所以,“黑头”也成为唱功花脸的代称。正净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刚正的正面角色,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铡美案》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魏绛等。
②副净 俗称“二花脸”。因以工架、念白、表演做功为主,故又称“架子花脸”、“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础;许多架子花的剧目是工架与唱功并重,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所以,架子花脸演员,既要有精湛的武功,又要善于表演、念白,还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的多是性格粗豪爽直的人物,如张飞、盂良、焦赞、牛皋、李逵、窦尔墩、曹操等。另外,近似于丑角的表演风格,并且勾画脸谱的二花脸,也属于副净范畴,如《算粮》中的魏虎、《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③武净 俗称“武花脸”、“武二花”。因表演时以跌扑摔打为主,又称“摔打花脸”。由于武净的部分角色现已由武生扮演,所以武净戏的范围日益缩小。武净角色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挑滑车》中的黑风利等。
4丑行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①文丑 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书吏、谋士、塾师等各种身分职业,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袍带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审头刺汤》中的汤勤、《棋盘山》 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龙等。茶衣丑扮演各种行业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身穿短蓝布褂子(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巾子丑介乎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表演风格比茶衣丑略微严谨一些,如《连升店》中的店主东、《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称“丑婆子”,是由丑行扮演的妇女,如《拾玉镯》中的刘妈妈等。
②武丑 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雁翎甲》中的时迁等。 (三)应工、反串及其他京剧剧目中的哪一个角色由哪一个行当的演员来扮演,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时也偶有突破,即这一行当的演员去扮演非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情况可以分为“应工”和“反串”两种。
所谓应工,是演员本来常演这一行当的角色,有时也突破行当去串演非本行的其他角色,这种串行演出一旦形成惯例,便称为“应工”,应工是由长期的习惯做法而形成的,是从习惯上制定下来的规矩,如生行应工时要演花脸戏,如《白良关》中的尉迟宝林、《打龙棚》中的郑子明、《双包案》中的假包公等;旦行应工时要演一些小王子戏,如《取成都》中的刘循、《盗宗卷》中的张秀玉、《罗成叫关》中的罗春等;净行应工时要演老生戏,如《逍遥津》中的司马懿、《四进士》中的杨春等;架子花脸应工时要演丑角戏,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国舅、《打面缸》中的大老爷等。
由于应工的缘故,便形成了不同行当互演的戏,俗称“两门抱”的戏。互演之戏,就是一个人物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演员扮演。如《清风亭》中的贺氏,老旦和丑行均可扮演,《打龙袍》中的陈琳,老生、老旦或丑行均可扮演。诸如此类的互演之戏,一旦被派演,各行当演员都不许推辞。
反串也是演员不唱自己的行当,而扮演其他行当的角色。但是,反串不同于应工,应工串演其他行当是习惯上的规定,反串则不受习惯约束,属于演员的自由。
过去,行当之间不允许串演,如果随意串演就会受到同行的排斥和班社的处罚。这种串演是揩不能在正式演出中串行演出,但在其他场合的演出中,如义务戏、合作戏等非营业性演出中,串演(反串)则是允许的。而且有非营业性演出时,组织者往往有意安排反串戏,以期取得意外效果。
不同行当之间的反串也有一些规矩。如老生和武生两个充当之间,老生不带髯口,演武戏,则算反串;武生带髯口,不算反串。如《阳平关》中的赵云、《九龙山》中的岳飞、《武昭关》中的伍员等,就是老生、武生两门串演的戏。
演员之所以能够反串,是和过去科班中的教学方法有关。过去科班中的学员学戏时,并不严格划分行当,剧中所有角色,学员必须全部学会,然后再重点学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教法虽不是行行精,但却是行行会,其目的是为了学员将来出科后,可演可教,谋生有路。这种教学方法为反串打下了基础。
京剧中的兽形和神怪,戏班里也明确规定由哪个行当扮演。兽形中的“大形”,包括龙、虎、驴、鹤等,由上手(武戏中扮演正面的群众角色的演员)扮演;兽形中的“小形”,包括狐、狗、鼠等,由下手(武戏中扮演反面的群众角色的演员)扮演。各类神怪,如剧中的男性神怪由生行演员扮演,剧中女性神怪由旦行演员扮演,剧中雷公由武生演员扮演,剧中财神由丑行或净行演员扮演,剧中加官由生行演员扮演,等等。
京例行当的划分,在过去的祭祖活动中也有所体现。戏班过去祭祀神灵时,往往要摆上五种供品,以代表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行当。如供一碟花生米代表生行,一碟鸡蛋代表旦行,一碟盐末代表未行,一块豆腐代表丑行。这种以五种供品代表五个行当的祭祀方法应该比较久远,因为在这种祭祀中末行还是以独立的行当而存在,到本世纪初,末行便已并人生行,失去其作为行当的独立性。
生角旦角净角末角丑角是什么
1、生角
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2、旦角
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其中京剧旦角着名的四大流派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3、净角
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4、末角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
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5、丑角
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旦净末丑
中国戏剧中的角色名字和地位、作用分别是什么?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戏曲中的角色
1、生
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
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内行说的“俊扮”。
2、旦
旦,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女角色之统称。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3、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4、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
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5、丑
(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旦净末丑 (戏曲行当)
中国戏曲划分为哪四种类型的角色?
分为生、旦、净、末、丑。
相关介绍:
1生:
生行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扮演男性人物。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
2旦:
早在宋杂剧时已有“装旦”这一角色。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形成后仍沿用旦的名称,运用上又略有不同。昆山腔成熟期,形成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四个分支。
3净:
俗称花脸。以面部化妆运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为突出标志,扮演性格、气质、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角色。或粗犷豪迈,或刚烈耿直,或阴险毒辣,或鲁莽诚朴。
4末:
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5丑:
喜剧角色。由于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又叫小花脸。宋元南戏至今各戏曲剧种都有此脚色行当。扮演人物种类繁多,有的心地善良,幽默滑稽;有的奸诈刁恶,悭吝卑鄙。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戏曲表演中有生、旦、净、丑的行当之分,各行都有各地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表演有分行,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行当”这个概念所涵盖的基本内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
演员掌握了某一行当的程式,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讲究几笔就能描绘出对象的形貌和神韵,而行当的某些程式,也已经提炼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往往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戏曲
关于“戏剧中的角色各是干什么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400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 数树梨花,晚风吹堕半汀鹭
- 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
-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