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古文解释...)
-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
网上有关“《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文解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原文
通行本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pìn)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帛书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尽)。
二、各家之解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解释
道虚无莫测,永存不灭,称为“玄牝”,“玄牝”之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连绵不绝地永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南怀瑾《老子他说》摘要
首先了解“谷神”之所以为神的道理,便是因为它的中间空洞无物,因此而形成其中的空灵作用。正因其中空而无物,才能生起看似虚无,而蕴藏似乎妙有的功用。
“谷神”即空洞虚无而生妙有的功能,便是天地万物生命泉源的根本,取一个代名词,便叫它是“玄牝”。“玄牝”虽然中空无物,但却是孕育天地万物生命的窟宅,绵绵不绝,若存若亡。
在这一节里,老子又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便是“用之不勤”。相反地说,用得太勤,便是多用、常用、久用。这样一来,就会违反“绵绵若存”的绵密的妙用了。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谷神,指道。道有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所以称之为谷神。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谷神不死,谷神不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只有有形质的生命,才会有生有死,因为道并非是基于形质的生命,所以道不存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它是永恒的。
玄牝之门,则是道生育天地的出口,接着,以树的意象来比喻天地和道的关系。天地之根,扎在玄牝之门中的水里,汲汲于此。
用生殖来比喻道生万物,就像现代遗传学所描述的那样:表面上,生的是孩子,实质上只是复制粘贴了一份基因,也就是被编码的遗传信息。
绵绵若存。绵绵,指虽微妙,却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若存,虽然存在,但是却不可视之以见,不可听之以闻,不可搏之以得,故曰若存。
用之不勤。用之,指道用虚无生万物之有。用之不勤的意思是说,以有为用,则物匮则乱,物散则亡。以无为用,则匮无可匮,散无可散,故能终身不乱不亡。故曰,用之不勤。
三、我之体悟——哲学带你认识世界,但不负责教你具体做事
虚怀若谷,虚,即中空,有容纳事物的空间。有虚空,才能生万物。这一章,老子用谷神的意像,再一次强调“虚空”的重要,再次解释了道生于无这一理念。
想起林则徐的一句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无相生是自然规律,是天道,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在道的层面。但当我们用的时候,也要想到上一章说的“天地不仁”,于我们自己来说,谷神能生出好的一面,也能生出坏的一面。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但这个“中”怎么守,就看个人功力了。
看了到这里,恐怕有人该绝望了,搞半天处事哲学没教我们怎么处事,那怎么办呢?我想可能没有办法,唯有“在世上练,在事上练”!
古文解释...
“谷神”并不是指稻谷之神,谷是指山谷,山谷是空荡荡的,所以用山谷来形容大道的虚无。空荡荡的山谷可以生养万物,恰好可以用来形容大道能生万物。神是指孕育万物的能力和不拘于形式的过程。谷和神合起来就是“谷神”,所以它是一个词,又不是一个词。可以理解为大道虚空生养万物,其精髓就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玄牝”一词中,玄是指旋转变化,牝是指雌性的生殖器官,牝本来写作匕,象形字,像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状。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加之人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女性能生儿育女,无法给以科学的解释,他们看问题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对女性的生殖器官充满了崇拜甚至畏惧,他们看到女子的肚子一天天隆起,十个月后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多么神奇!
他们不知道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才是孕育生命的开始,夸大了女性生殖器的作用,以为其里必然蕴涵着无数奥妙和玄机,所以才能从无生出有来。
大道万物就如同人类的孕育过程,它充满了神奇又不为人所目睹,正因为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才更突兀出它的神秘和深奥。大道的孕育和女性孕育不同点在于,大道生育万物的功能的无限的,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而说“玄牝不死”,它怎么可能死呢?这是大道的本质特征使其永不停息地生化万物。
“玄牝之门”就是指大道生殖器官的门道,它存在吗?在哪里?如果大道存在牝门,那大道也就是实体了,能够摸得着看得见了,可实际上大道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形象;如果大道没有牝门,那么这样形容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大道的牝门存在于“无”的状态之中。无的状态无处不在,充盈于整个宇宙中。无中生有,有又变无。无的蕴意是不见踪影又无法寻觅,从整体到分散,再由分散聚为整体,包含一切变化。它永远都不会枯竭、停息,无所谓开始,无所谓结束。
扩展资料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1:
“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译文2: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百度百科——道德经·玄牝之门参考资料: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体会
谷神与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本段话中的“谷”,按照通常的解释就是“山谷”的谷,即指空虚之意。谷神意指空虚的奇妙作用,或者就是“道”的象征。而整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
虚神(虚神是什么东西?不如说“空间”吧)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这种解释显然让人难以理解,而且存在着很多疑问。
第一个疑问,就是这句话中的“勤”是什么意思?
按照以上解释,“勤”是“尽”的意思,但为什么要这样解释,依据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勤”和“觐”在古代铭文里都写作“堇”,因此“勤”可能就是“觐”,即为“见”的意思。相应地原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虚神(或空间)永远存在着,(人和物)使用它又看不见它。这种说法也非常勉强。首先假如此处果真是个“觐”字,《老子》一书数度出现“见”字,为什么单单在此处不用“见”,而要用这个“觐”字?其次就算“勤”和“觐”在古代铭文里都写作“堇”,但是春秋时期常用的书写介质是竹简或者木简,而不是青铜器。老子写此五千言的时候是把它刻在青铜器上的,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大?况且现在考古发现的《老子》一般都是以竹简或者木简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而不是什么铭文,所以“觐”字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第二个疑问,何为“谷神”?为什么说“谷神”是不死的?有人说谷神就是指“道”或者“道魂”,按照这种说法,同时结合谷神的空虚之意,则意味着道是空虚的。既然如此,生命等实体事物又从何而来?肯定了道为空虚的同时也就否定了道的实体作用,又谈何“有无相生”呢?空虚的道是毫无生命迹象的道,是没有变化的道,又怎能称之为不死呢?或者说不死也就意味着不生,可既然不死不生又哪里有什么“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呢?
第三个疑问,如果说“道”是空虚的,那么在上文已经表述了道的空虚之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后,为什么要紧随其后再次重复?一味务虚,显然与《老子》通篇体现的辨证精髓难以相符。
因此我认为本段文字是通过实物描写,通过自然的运动变化来阐释“道”。
“谷”就是“五谷杂粮”的谷,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谷神”就是掌管农作物生息的神。老子这里是用“谷神”一词指代衣养天地万物并使之生存延续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是青草是树叶,牛羊以之为食;是麦稻豆黍是肉蛋鱼是棉麻皮毛,人们可以赖以为生抵御严寒;是羚羊是野兔,虎豹的口中美餐。在整个自然界,一种生物依靠其他生物活命的同时,也在为其他生物提供着生存的机会。尽管生命的个体总是要消亡的,甚至物种也免不了消失。但是老的个体消亡总会有新的个体替代;一个物种消失,可能有其他物种填补它的空缺。而整个生物界始终保持着总体平衡,所以说“谷神”不死。比如狮子今天捕食了一头羚羊,明天它还可以捕食另外一头羚羊,或者选择其他动物比如角马。谷神就是整个自然界。
接下来再谈一谈什么是“玄牝”。按照惯常的解释,玄牝是指雌性鸟兽,然而单个的“牝”字就是指雌性鸟兽,老子为什么又在前面加一“玄”字呢?我认为“牝”是指雌性鸟兽,老子是用“牝”来指代一切母性的东西、雌性的事物。因为雌性事物意味着繁衍不息。而“玄” 字本身就有绵延不绝之意,因此“玄牝”一词我们不妨理解为孕育的意思,绵延不息的意思。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谷神不死,就是因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而万物生息不止就在于它们不断地孕育、繁衍,就象“玄牝”一样。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通常的理解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新生命的出生地。老子通过我们常见的易于理解的这一具体事物,来指代抽象的万千事物的诞生之处,它是天地的根。有了这个根,才能长出千姿百态的生命之树。那么这个根是什么呢?大家不妨想一想“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然后再继续往前推想,什么是无,什么是有。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地万物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按照“道”的规则行事。老虎吃抱了就不会再去妄杀生命,而人则不然。饥肠辘辘的时候,只要一口饭就行;吃了半饱,又希望全饱;好不容易填报了肚子,又希望吃点鱼肉,接着又是山珍海味,然后又为了衣着体面光鲜不惜杀戮鸟兽,又为土地财产控制权而自相残杀…….总之人的贪欲越来越大,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这就是“勤”。“勤”,劳也,在这里可以引申为频率的意思。当自然频频“劳作”,得不到片刻喘息之机的时候,它的整体平衡就被破坏了。当代社会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不就说明人类对自然“用之太勤”了么?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可以看作“谷神不死”的条件,谷神不死的奥秘正在于“用之不勤”。破坏了这个条件,自然谈不上“绵绵若存”。没有食物人何以生存?没有衣物何以御寒?套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用之甚勤,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光了,枯竭了,不能实现自然循环,谷神也就死了,想存也存不了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道德经的很多章节中,都在第一句提携出整个章节的主题或者是中心思想,后句往往作为补充说明。所以这里重点解释第一句。
谷神的“谷”字,形容虚空;“神”形容变换莫测;“不死”,比喻变化的不停滞。
这四字就可以解释为:虚空(道)的变化是永不停滞的。
“是谓”这里不做解释了。“牝”字在这里指生殖,“玄”字指微妙而无迹可寻。“玄牝”就是指无迹而微妙地萌生和创造。这四字解释为:这就是所说的道在毫无声息痕迹的情况下生殖万物。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实际上是指“道”的变化及表征。“谷神”指道虚空的德行;“玄牝”指道循环不竭,而又毫无声息地萌生出万物的功用。
”谓之谷神,言其德也;谓之玄牝,言其功也。牝生万物,而谓之玄焉,言见其生而不见其所以生也。“
“玄牝之门”可以认为是万物诞生的源泉
也就是在指道。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不为我们察觉、却创造了万物的道,正是天地万物诞生的根本。
“绵绵若存”指:道的作用连绵不绝而永存。苏辙:绵绵
微而不绝;若存
存而不可见也。
“用之不勤”指:道的功用不劳倦,不穷尽。
字面上的解释就是这些了。
若从思想上考虑,牵扯的章节就较多了。本章主要还是老子用在描述形而上的道,并谈到了道的运行状态。
道的运行关乎一个“反”字。这个反有两重含义,一是指正反两面的对应与互化:比如
有
无
难易
高下
善恶
……
另一层含义就是指“返”
有归返、循环往复之意,比如“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本章就是提出了这个归返的根源,也就是提出了道体。
top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大道永恒,周行不辍。所谓谷神,不是大道本身。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初开一片虚无,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作即为有,同谓之玄。玄牝,玄之母。
谷神即为大道化生的一种灵性本源。大道有灵则可化生有无,有无出则天地万物兴焉。当谷神死去,没有了灵性,就没有了后续发展,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源为一,有无为二,三就是虚数,后有万物。
而谷神就是灵性本源。本源也有生死之别,死的本源缺乏一种动的发机,姑且称之为灵性,本源的状态是非常接近死的状态的。本源因为是本源,它必然是极其浓缩极其单一的,这个单一表现为它的对立统一的存续依据都是相互融合的,不生也不死,进一步则化为生,退一步则即为死。
生就是动,动就是有,动的状态其域界在“有”这个世界里相对于死来说是极为广阔的,而死的域界是很小的,因为事物一死就会立刻消亡进入“无”的范畴,而我们处在“有”的范畴感受到的东西也都是“有”,所以我们更多的看到生,而死则只在这个世界留下一丁点的残痕。相对于生的广阔域界而言,本源的不生不灭状态对我们来说,更接近于静止即为死的状态。
如同一粒种子,它处在不生不灭的状态,既保证了它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又能够维持现状不去生长变化。相对于树木的漫长的一生这样广阔的生的域界来说,种子处在生的起点这个随时会变为死去的这个域界真的非常微不足道。事实上本源对于生和死的距离是一样的,只不过死的域界在“无”的范畴,我们是看不到的。充斥我们眼界是生的域界,而把本源边沿化了,所以会觉得本源接近于死的状态。
而本源是没有生死之分的,有区别的是本源会走向哪一边,所以初始的发机很重要。本源可以永远都处在本源的状态不演化,这相当于是死了。而有灵性的本源才会演化而出化生万物。
“谷神”这两个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谷”为虚,虚则纳,纳则有。虚才能纳物,纳物则成“有”,“有”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有虚才能成为“玄牝之门”,才能成为母。“神”为灵,有灵才能成物。物之生也,其神不死。所以虚加上完整的灵性,就可以创生万物了。虚即为“无”,“无”加上最重要的充当“无”和“有”之间的桥梁作用的“灵”,就是谷神的真身。这就很好地验证了“有生于无”这句话。那么这样看来,本源分化有无的时候,先化为无,再有灵性出现,于是就成了谷神,接下来就是造物了,物属于“有”的范畴。
所以谷神有灵不死,称之为玄之母,大道本源所生灵性是天地产生的根源,生生不息,用之不尽。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
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自解
自解:谷神,我认为是收摄精神,容纳精神的一种动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不死,像玄牝之门一样,收纳精气,孕育生命,玄牝之门是天地的根本。收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精气而孕育万物。无声无息,像存在,又像不存在,但却是一真在运作。
和上一章结合来看,就是天地像一个充满了气的袋子,西游记里面提到的天地胎膜孕育万物,穷尽语言和数据都无法描述,不如坚守中道,而虚拟的神不死不灭,就如同天地的指根本的玄牝之门一样,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作用不勤不惰。
《道德经》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乃道之别名,浩然无边,即虚即实,自生自息,一切事物契合成道。
之所以不死,是因为静态中产生了动态,一呼一吸之间,得之永恒。
清静经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皆悉归。
所有的事物静到极致,就是动的开始,动到极致都是静基础。老子只是告诉我们,当我们看问题的时候,都是对立的去看,事情都有两面性。
从道的角度玄牝指的是阴阳,第五章里我已经说过,阴阳冲和出来的和气,生化万物,所以阴阳冲和承载了天地,而阴阳又是道所生,所谓天地之根本那就是道,它无穷无尽,看不到摸不着,从感觉上、事实上它是存在的,冲和之气,用之不勤!是谓道的不死之源。
修真有份,近道无魔!无量慈悲!
关于“《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422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
-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
-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