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一共有多少个年号?(清朝历经多少年?)
-
南明一共有多少个年号?
网上有关“南明一共有多少个年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清朝历经多少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六个,弘光、义兴、隆武、绍武、东武、永历。
1、弘光
弘光(公元1644年6月19—公元1645年5月23),是明安宗朱由崧的年号,大明第十七位皇帝,在位仅八个月。
明安宗朱由崧(1607年9月5日—1646年5月23日),明朝第十七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丛子,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2、义兴
义兴是吴三桂奉中国明朝毅宗皇帝之子朱慈烺在北京时所建年号,使用时间不足一个月。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顺天府人,明思宗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及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到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
后本拟送朱慈烺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李自成指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后封其为宋王。李自成败退后,吴三桂奉他还京,建年号义兴,但朱慈烺却在乱军中失踪。
3、隆武
南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1645年-1646年)。隆武(1645年-1646年),明绍宗朱聿键的年号。永历元年(1647年)淮安起事者张华山用此年号起事。
4、绍武
绍武(丙戌年(狗年)十一月—十二月,公元1646年12月—公元1647年1月)是南明文宗皇帝朱聿鐭的年号,未正式使用。
绍武年号建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公元1646年12月),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公元1647年1月),清军攻入广州,绍武帝自杀(一说被杀),绍武年号仅存40天。
5、东武
隆武帝殉国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称帝,此时郑成功割据东南,于1648年春在南澳岛拥立朱常清为监国,年号东武。
同年八月初一,桂王的使者来到南澳岛带来桂王即位的消息,于是郑成功令朱常清取消监国身份,同年朱常清去世。
6、永历
永历(1646-1683)是南明昭宗皇帝朱由榔(1623-1662)的年号。
朱由榔为明神宗之孙,于崇祯时封永明王,后继承桂藩,再承大统,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定为年号(南沙三余氏‘南明野史’卷下)。?
1662年6月1日(永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自延平武王郑成功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收复台湾,至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在台湾一直使用永历年号。
百度百科——南明
清朝历经多少年?
一、1644年1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
二、简介:
1、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2、大顺(1643年—1645年),或称李顺,是中国历史上于明朝末年由农民军闯王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大顺先以西安为京师,随后曾迁至北京,领土一度囊括中原多省之范围。但之后又被清军击败,最后被南明政权所灭。
大顺初年武力较盛,曾于建立当年春(1644年)东入燕京,攻克太原、大同等地。三月攻陷北京,灭明朝。但于同年五月始,清军入关,大顺开始走向衰亡。
1644年5月,清兵克燕,李自成逃往西安。但由于大顺军在潼关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又延续了一年。
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去应对清军的进攻,经襄阳逃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途中病死。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为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为地主团练武装所杀(亦有说李自成自杀、下落不明或出家为僧等)。
清代所有皇帝的在位年份 每一年的天干地支也要
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共267年
顺治
公元1644----1662年
共18年 康熙 公元1662----1723年
共61年 雍正公元1723----1736年
共13年
乾隆
公元1736----1796年
共60年 嘉庆 公元1796----1821年
共25年 道光 公元1821----1851年
共30年 咸丰 公元1851----1862年
共11年 同治 公元1862----1875年
共13年
光绪
公元1875----1908年
共34年
宣统
公元1908----1911年
共
3
年
清朝简介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到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统治全国共268年。
包括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国学工具》
2002.08.16.
历代帝王纪年表
清(公元1644—1911年)
1644 甲申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 元年
1645 乙酉 二年
1646 丙戌 三年
1647 丁亥 四年
1648 戊子 五年
1649 己丑 六年
1650 庚寅 七年
1651 辛卯 八年
1652 壬辰 九年
1653 癸巳 十年
1654 甲午 十一年
1655 乙未 十二年
1656 丙申 十三年
1657 丁酉 十四年
1658 戊戌 十五年
1659 己亥 十六年
1660 庚子 十七年
1661 辛丑 十八年
1662 壬寅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 元年
1663 癸卯 二年
1664 甲辰 三年
1665 乙巳 四年
1666 丙午 五年
1667 丁未 六年
1668 戊申 七年
1669 己酉 八年
1670 庚戌 九年
1671 辛亥 十年
1672 壬子 十一年
1673 癸丑 十二年
1674 甲寅 十三年
1675 乙卯 十四年
1676 丙辰 十五年
1677 丁巳 十六年
1678 戊午 十七年
1679 己未 十八年
1680 庚申 十九年
1681 辛酉 二十年
1682 壬戌 二十一年
1683 癸亥 二十二年
1684 甲子 二十三年
1685 乙丑 二十四年
1686 丙寅 二十五年
1687 丁卯 二十六年
1688 戊辰 二十七年
1689 己巳 二十八年
1690 庚午 二十九年
1691 辛未 三十年
1692 壬申 三十一年
1693 癸酉 三十二年
1694 甲戌 三十三年
1695 乙亥 三十四年
1696 丙子 三十五年
1697 丁丑 三十六年
1698 戊寅 三十七年
1699 己卯 三十八年
1700 庚辰 三十九年
1701 辛巳 四十年
1702 壬午 四十一年
1703 癸未 四十二年
1704 甲申 四十三年
1705 乙酉 四十四年
1706 丙戌 四十五年
1707 丁亥 四十六年
1708 戊子 四十七年
1709 己丑 四十八年
1710 庚寅 四十九年
1711 辛卯 五十年
1712 壬辰 五十一年
1713 癸巳 五十二年
1714 甲午 五十三年
1715 乙未 五十四年
1716 丙申 五十五年
1717 丁酉 五十六年
1718 戊戌 五十七年
1719 己亥 五十八年
1720 庚子 五十九年
1721 辛丑 六十年
1722 壬寅 六十一年
1723 癸卯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元年
1724 甲辰 二年
1725 乙巳 三年
1726 丙午 四年
1727 丁未 五年
1728 戊申 六年
1729 己酉 七年
1730 庚戌 八年
1731 辛亥 九年
1732 壬子 十年
1733 癸丑 十一年
1734 甲寅 十二年
1735 乙卯 十三年
1736 丙辰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 元年
1737 丁巳 二年
1738 戊午 三年
1739 己未 四年
1740 庚申 五年
1741 辛酉 六年
1742 壬戌 七年
1743 癸亥 八年
1744 甲子 九年
1745 乙丑 十年
1746 丙寅 十一年
1747 丁卯 十二年
1748 戊辰 十三年
1749 己巳 十四年
1750 庚午 十五年
1751 辛未 十六年
1752 壬申 十七年
1753 癸酉 十八年
1754 甲戌 十九年
1755 乙亥 二十年
1756 丙子 二十一年
1757 丁丑 二十二年
1758 戊寅 二十三年
1759 己卯 二十四年
1760 庚辰 二十五年
1761 辛巳 二十六年
1762 壬午 二十七年
1763 癸未 二十八年
1764 甲申 二十九年
1765 乙酉 三十年
1766 丙戌 三十一年
1767 丁亥 三十二年
1768 戊子 三十三年
1769 己丑 三十四年
1770 庚寅 三十五年
1771 辛卯 三十六年
1772 壬辰 三十七年
1773 癸巳 三十八年
1774 甲午 三十九年
1775 乙未 四十年
1776 丙申 四十一年
1777 丁酉 四十二年
1778 戊戌 四十三年
1779 己亥 四十四年
1780 庚子 四十五年
1781 辛丑 四十六年
1782 壬寅 四十七年
1783 癸卯 四十八年
1784 甲辰 四十九年
1785 乙巳 五十年
1786 丙午 五十一年
1787 丁未 五十二年
1788 戊申 五十三年
1789 己酉 五十四年
1790 庚戌 五十五年
1791 辛亥 五十六年
1792 壬子 五十七年
1793 癸丑 五十八年
1794 甲寅 五十九年
1795 乙卯 六十年
1796 丙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 元年
1797 丁巳 二年
1798 戊午 三年
1799 己未 四年
1800 庚申 五年
1801 辛酉 六年
1802 壬戌 七年
1803 癸亥 八年
1804 甲子 九年
1805 乙丑 十年
1806 丙寅 十一年
1807 丁卯 十二年
1808 戊辰 十三年
1809 己巳 十四年
1810 庚午 十五年
1811 辛未 十六年
1812 壬申 十七年
1813 癸酉 十八年
1814 甲戌 十九年
1815 乙亥 二十年
1816 丙子 二十一年
1817 丁丑 二十二年
1818 戊寅 二十三年
1819 己卯 二十四年
1820 庚辰 二十五年
1821 辛巳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道光 元年
1822 壬午 二年
1823 癸未 三年
1824 甲申 四年
1825 乙酉 五年
1826 丙戌 六年
1827 丁亥 七年
1828 戊子 八年
1829 己丑 九年
1830 庚寅 十年
1831 辛卯 十一年
1832 壬辰 十二年
1833 癸巳 十三年
1834 甲午 十四年
1835 乙未 十五年
1836 丙申 十六年
1837 丁酉 十七年
1838 戊戌 十八年
1839 己亥 十九年
1840 庚子 二十年
1841 辛丑 二十一年
1842 壬寅 二十二年
1843 癸卯 二十三年
1844 甲辰 二十四年
1845 乙巳 二十五年
1846 丙午 二十六年
1847 丁未 二十七年
1848 戊申 二十八年
1849 己酉 二十九年
1850 庚戌 三十年
1851 辛亥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咸丰 元年
1852 壬子 二年
1853 癸丑 三年
1854 甲寅 四年
1855 乙卯 五年
1856 丙辰 六年
1857 丁巳 七年
1858 戊午 八年
1859 己未 九年
1860 庚申 十年
1861 辛酉 十一年
1862 壬戌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同治 元年
1863 癸亥 二年
1864 甲子 三年
1865 乙丑 四年
1866 丙寅 五年
1867 丁卯 六年
1868 戊辰 七年
1869 己巳 八年
1870 庚午 九年
1871 辛未 十年
1872 壬申 十一年
1873 癸酉 十二年
1874 甲戌 十三年
1875 乙亥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光绪 元年
1876 丙子 二年
1877 丁丑 三年
1878 戊寅 四年
1879 己卯 五年
1880 庚辰 六年
1881 辛巳 七年
1882 壬午 八年
1883 癸未 九年
1884 甲申 十年
1885 乙酉 十一年
1886 丙戌 十二年
1887 丁亥 十三年
1888 戊子 十四年
1889 己丑 十五年
1890 庚寅 十六年
1891 辛卯 十七年
1892 壬辰 十八年
1893 癸巳 十九年
1894 甲午 二十年
1895 乙未 二十一年
1896 丙申 二十二年
1897 丁酉 二十三年
1898 戊戌 二十四年
1899 己亥 二十五年
1900 庚子 二十六年
1901 辛丑 二十七年
1902 壬寅 二十八年
1903 癸卯 二十九年
1904 甲辰 三十年
1905 乙巳 三十一年
1906 丙午 三十二年
1907 丁未 三十三年
1908 戊申 三十四年
1909 己酉 爱新觉罗溥仪 宣统 元年
1910 庚戌 二年
1911 辛亥 三年
明朝皇帝年号顺序列表
1、明朝皇帝年号顺序分别是:“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天顺”;“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2、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3、明惠帝朱允_(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4、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_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5、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6、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7、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8、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9、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茂陵。
10、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11、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12、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13、明穆宗朱载_(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14、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15、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16、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庙号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
17、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明朝各个皇帝在位时间及年限,明朝所有皇帝年号还有在位时间表
明朝各个皇帝在位时间及年限,明朝所有皇帝年号还有在位时间表
明朝所有皇帝年号还有在位时间表一、明朝皇帝年表:
1、第一位:太祖朱元璋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年号:洪武
在位时间:1368年-1398年
陵墓:孝陵
2、第二位:惠宗朱允炆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
年号:建文
在位时间:1399年-1402年
陵墓:无陵
3、第三位:成祖朱棣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年号:永乐
在位时间:1403年-1424年
陵墓:长陵
4、第四位:仁宗朱高炽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年号:洪熙
在位时间:1425年
陵墓:献陵
5、第五位:宣宗朱瞻基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年号:宣德
在位时间:1426年-1435年
陵墓:景陵
6、第六位:英宗朱祁镇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年号:正统、天顺
在位时间:1436年-1449年、1457年-1464年
陵墓:裕陵
7、第七位:代宗朱祁钰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年号:景泰
在位时间:1450年-1457年
陵墓:景泰陵
8、第八位:宪宗朱见深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年号:成化
在位时间:1465年-1487年
陵墓:茂陵
9、第九位:孝宗朱佑樘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年号:弘治
在位时间:1488年-1505年
陵墓:泰陵
10、第十位:武宗朱厚照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年号:正德
在位时间:1506年-1521年
陵墓:康陵
11、第十一位:世宗朱厚熜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年号:嘉靖
在位时间:1522年-1566年
陵墓:永陵
12、第十二位:穆宗朱载垕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年号:隆庆
在位时间:1567年-1572年
陵墓:昭陵
13、第十三位:神宗朱翊钧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年号:万历
在位时间:1573年-1620年
陵墓:定陵
14、第十四位:光宗朱常洛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年号:泰昌
在位时间:1620年
陵墓:庆陵
15、第十五位:熹宗朱由校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年号:天启
在位时间:1621年-1627年
陵墓:德陵
16、第十六位:思宗朱由检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年号:崇祯
在位时间:1628年-1644年
陵墓:思陵
二、南明皇帝表
17、第十七位:安宗朱由崧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
年号:弘光
在位时间:1644年-1645年
陵墓:无陵
18、第十八位:绍宗朱聿键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年号:隆武
在位时间:1645年-1646年
陵墓:隆武陵
19、第十九位:文宗朱聿鐭
贞天应道昭崇宁文宏武达仁成宣闵孝节皇帝
年号:绍武
在位时间:1646年
陵墓:绍武陵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明初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阴山,后撤至明长城;西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还曾收复安南。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实际逾亿,也有学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对明太祖评价为“治隆唐宋”,《明史》评价明成祖为“远迈汉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明朝有几位皇帝及在位时间多久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成祖朱棣(1360-1424)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景帝朱祁钰(1428-1457)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思宗朱由检(1610-1644)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
明朝有哪些皇帝…年号分别是?在位时间?皇帝、年号即在位时间列表:
庙号/谥号/姓名/年号/统治时间
1、
2、
3、
扩展资料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字国瑞,初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君主
有谁知道明朝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间及排名?明朝历代皇帝的在位时间及排名: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1368-1398)、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1399-1402)、明成祖永乐帝朱棣(1403-1424)、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1425)、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1426-1435)、明英宗正统/天顺帝朱祁镇(1436-1449、1457-1464两次登基)。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450-1457)、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1465-1487)、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1488-1505)、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燳(1506-1521)、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1522-1566)、明穆宗隆庆帝朱载垕(1567-1572)。
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20)、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1620)、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1621-1627)、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1628-1644)。
太子朱标原谥号“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为其尊上皇帝之庙号、谥号、陵号(均已不可考)。靖难之役后各项尊号被成祖一应废除,复称“懿文太子”,并对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诋毁。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为懿文太子平反,追复其皇帝尊号。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统性,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预定改次年为永乐元年,对其大加诋毁。
建文帝的姑父,宁国公主之夫,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为其发丧,谥号“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未被永乐帝采纳。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拒绝追复建文帝的帝号。后,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安宗为其平反,上庙号、谥号。清高宗再为其平反改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明朝君主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个皇帝?
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个皇帝?
哪位明朝皇帝的在位时间是最长的?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
建文帝朱允炆;1399年——1402年
永乐帝朱棣;1403年——1424年
朱高炽,仁宗,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宣宗,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镇,英宗,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
朱祁钰,代宗,景泰(1450年——1457年)
朱见深,宪宗,成化(1465年——1487年)
朱佑樘,孝宗,弘治(1488年——1505年)
朱厚燳,武宗,正德(1506年——1521年)
朱厚熜,世宗,嘉靖(1522年——1566年)
朱载垕,穆宗,隆庆(1567年——1572年)
朱翊钧,神宗,万历(1573年——1620年)
朱常洛,光宗,泰昌(1620年)
朱由校,熹宗,天启(1621年——1627年)
朱由检,毅宗(原为思宗),崇祯(1628年——1644年)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是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他的生母是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当时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请问明朝有多少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哪个皇帝?
明朝(326)年号(34)
关于“南明一共有多少个年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477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 野老歌 / 山农词
- 庆春泽(与善歌者·般涉调)
- 水调歌头(送印德远经略入广)
- 醉桃源(碧天如水月如眉)
- 答长沙丁秀才书
- 洞仙歌(姑苏旧台在三十里外,今台在胥门上,次潘紫岩韵)
- 陇头吟
- 罗敷歌(采桑子·五之四)
- 上安禄山(禄山入洛阳,大雪盈尺,言上诗)
- 代放歌行(蓼虫避葵堇)
热门名句
-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 槐阴别院宜清昼,入座春风秀美人图子阿谁留
-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 柳带摇风汉水滨,平芜两岸争匀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 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