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五彩线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带啊?(端午节的风俗)

五彩线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带啊?(端午节的风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6    点击:  383 次

五彩线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带啊?

网上有关“五彩线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带啊?”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端午节的风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五彩线在端午节的时候带。

五色丝线,汉族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端午习俗甚多,由阴阳五行术数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

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习俗之一。五色丝线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五彩线的传统民俗:

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或为越人文身遗俗。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的风俗

中国古代认为五色为吉祥色,所以端午节这天清晨,家里大人起床后,就开始给孩子手腕、脖子、脚腕上拴五色线,据说可以避开毒虫伤害。

端午的五色经线要带到夏季第一场雨来临或第一次洗澡时才可以摘下,丢到河里,寓示着疾病让河水冲走了,孩子可以健康平安。

荷包也是端午节必备的一种特有的民间工艺品,这是大人给孩子制作的随身携带的袋囊,最初装有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避虫的雄黄粉,发展到后来成为装香料的香囊,目的也是避邪祛灾。

端午节的风俗有:吃粽子、拴五色丝线、赛龙舟、悬艾叶菖蒲、打马球等。

1、吃粽子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2、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4、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

5、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五彩线应该戴在哪只手上

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

也就是说,男孩子戴在左手上,女孩子戴在右手上。除此之外,五彩绳也可以系在脖子、脚踝上。一般五彩绳要在端午那日太阳出来之前就戴上,因此端午早晨,大人起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将五彩绳拴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

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飘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需要注意的是,其颜色必须是红、绿、黄、白、黑。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关于“五彩线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带啊?”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559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