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全文及翻译(观察是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论衡全文及翻译
网上有关“论衡全文及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观察是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论衡全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故遇,或抱洿行,尊于桀之朝;不遇,或持洁节,卑于尧之廷。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于小才;或俱大才,道有清浊;或无道德而以技合;或无技能,而以色幸。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憎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不相慕也。
商鞅三说秦孝公,前二说不听,后一说用者:前二,帝王之论;后一,霸者之议也。夫持帝王之论,说霸者之主,虽精见距;更调霸说,虽粗见受。何则?精遇孝公所不欲得,粗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说者不在善,在所说者善之;才不待贤,在所事者贤之。马圄之说无方,而野人说之;子贡之说有义,野人不听。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故为善于不欲得善之主,虽善不见爱;为不善于欲得不善之主,虽不善不见憎。此以曲伎合,合则遇,不合则不遇。
或无伎,妄以奸巧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窃簪之臣,亲于子反,鸡鸣之客,幸于孟尝。子反好偷臣,孟尝爱伪客也。以有补于人君,人君赖之,其遇固宜。或无补益,为上所好,籍孺、邓通是也。籍孺幸于孝惠,邓通爱于孝文,无细简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娴,皮媚色称。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丑面恶色,称媚于上,嫫母、无盐是也。嫫母进于黄帝,无盐纳于齐王。故贤不肖可豫知,遇难先图。何则?人主好恶无常,人臣所进无豫,偶合为是,适可为上。进者未必贤,退者未必愚;合幸得进,不幸失之。
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观鉴治内,调能定说,审词际会。能进有补赡主,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进能有益,纳说有补,人之所知也;或以不补而得佑,或以有益而获罪。且夏时炉以炙湿,冬时扇以火。世可希,主不可准也;说可转,能不可易也。世主好文,己为文则遇;主好武,己则不遇。主好辩,有口则遇;主不好辩,己则不遇。文主不好武,武主不好文;辩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辩。文与言,尚可暴习;行与能,不可卒成。学不宿习,无以明名。名不素着,无以遇主。仓猝之业,须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预闻,何以准主而纳其说,进身而托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涂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仕宦有时,不可求也。夫希世准主,尚不可为,况节高志妙,不为利动,性定质成,不为主顾者乎?
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触上意,故谓之遇。如准主调说,以取尊贵,是名为揣,不名曰遇。春种谷生,秋刈谷收,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名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为遇。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辅,禽息之精阴庆,鲍叔之魂默举,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即不能定遇不遇之论,又就遇而誉之,因不遇而毁之,是据见效,案成事,不能量操审才能也。
翻译:
操行,有一贯优良的;而做官,却没有总是被赏识和重用的。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问题;而被不被重用,是时运问题。才能高超操行高尚,不可能保证一定就会尊贵;才能低下操行恶劣,也不可能就必定要卑贱。有人才能超群,操行高尚,不被赏识,居于低下的地位;而有人才能低下,操行恶劣,却被重用,地位在众人之上。不同时代各自有用来选拔“士”的标准,而“士”也各有猎取功名的途径。升迁在于受到赏识,落第在于不受赏识。处于尊贵显赫地位,未必贤能,只不过受到重用;地位卑贱低下,未必愚笨,只不过不被赏识。所以只要被赏识,操行恶劣的,也会在夏桀的朝廷上受到尊重;不被赏识,虽有高尚节操,在尧的朝廷上也会位处卑贱。因此,被赏识重用还是遭厌恶斥退,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贤臣却辅佐了暴君;有的是臣子才大却要服从于才小的君主;有的是臣与君都有大才,而道德却有清浊高低之分;有的是虽没有道德,却以一技之长投合了君意;有的是连一技之长都没有,而是仗着姿色受到宠爱。
伍员、帛喜一起事奉夫差,帛喜受到尊重,而伍员却被处死,这就是不同操行的人事奉同一个君主。有的才能操行都相同,却因事奉的君主各异,有被赏识重用的,有遭厌恶斥退的,伊尹和箕子就是这样。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同,伊尹做了国相,箕子却沦为奴隶,这是因为伊尹遇到的是成唐,而箕子却碰上了商纣。贤臣事奉贤君,君主想把国家治理好,贤臣以自己超群的才智辅佐他,由于追求和厌弃恰好一致,他们受到赏识重用理所当然。贤臣事奉恶君,君主不想把国家治理好,贤臣虽尽心竭力去辅助他,终因操行和志向相反,不受赏识重用也理所当然。
有的作为具有很高智慧和道德的臣子,也遇上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然而终有不受赏识重用的,孔子、孟轲就是这样。孔子在陈国与蔡国途中没有粮食,孟轲在齐国和魏国陷入困境,这并非当时君主不肯任用好人,而是他们才智浅陋,没有能力使用大才。能够驾御千里马的,一定是王良;能够任用禹、稷、皋陶为臣的,必定是尧、舜。只能驾御日跑百里马的人,而要他去驾御千里马,必定有毁坏衡木折断轭木的危险;只有使用备位充数臣子的才能,却用他去驾御有大臣才智的人,就必然会有才智受压抑的不正常现象。所以,抛弃高明中肯的意见,圣贤遭到拒绝和排斥,并非是憎恶圣贤,不愿听高明中肯的意见,而是圣贤追求的理想太高,深切高明的意见实行起来很困难。才能大的去求才能小的任用他,才能小的不可能接受,因此不受赏识重用理所当然。
有大才的臣子,遇到有大才的君主,仍然有被不被赏识重用的问题,虞舜、许由,太公、伯夷就是这样。虞舜、许由都是圣人,都生活在尧的时代,又都见过尧,而虞舜继承了帝位,许由却隐入山林。太公、伯夷都是贤人,都生活在周国,又都见过周武王,而太公受封,伯夷却饿死。圣贤道同、志合、目标一致,舜与尧、太公与周武王操行一致,而许由、伯夷却与当时君主的操行相违背,原因是他们与所生长的社会、所处的时代不相适应。道义虽然相同,但相同中也有差异;志向虽然一致,但一致中也有差别。为什么?因为道义有精深与粗浅,志向有高尚与庸俗。许由,是上古“皇者”辅佐之才,却生在“帝者”时代;伯夷,是“帝者”辅佐之才,却处于“王者”时代。他们都遵循道德,都实行仁义。君主实行德政,如果不完善他们就不肯留下来辅佐;君主实行仁义,如果不理想他们也不愿留下来辅佐,这就是他们不被赏识重用的原因。尧道德污浊,舜的道德也污浊;周武王要伐商纣,太公也要伐商纣。同样庸俗一样粗浅,行动措施都一样,这就是他们被赏识和重用的原因。所以,舜统治天下,皋陶便辅助政务,而北人无择却深深隐藏不肯露面;禹统治天下,伯益来辅佐治理,而伯成子高却辞官去务农。并非皋陶才能胜过无择,伯益才能超出子高。然而皋陶、伯益做官受重用,而无择、子高却退居归隐,当官受重用是他们与君主操行一致,退居归隐是他们跟君主操行相违背。退隐地位低下,但由于与君主合不来,即使受委屈,也不愿去做官;君主不听取其意见,不用他们,心里也不感到遗憾,这是双方互不以为然啊!
商鞅三次劝说秦孝公采纳自己的主张,前二次建议秦孝公不听,最后一次建议被采纳了:前二次,是成就“帝业”、“王业”的理论;最后一次,是成就“霸业”的理论。拿成就“帝亚”、“王业”的理论,去劝导只想称霸的君主,理论虽然精辟,肯定被拒绝;如果换成“霸业”理论,即使粗疏,也会被接受。为什么呢?因为理论虽精辟,碰上秦孝公不喜欢;而理论虽粗疏,却遇到秦孝公想实施。所以,不在于劝说者说得多么好,而在于被劝说者能喜欢;才能不需要多么高明,而在于被事奉者能赏识。像养马人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而农民喜欢;子贡的话,虽然符合仁义的道理,农民却不爱听。又如吹籁的人擅长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因为越王不喜欢,改成民间小调,越王就高兴。所以,即使是好的,对于不喜欢它的君主来说,虽好却不被钟爱;而那不好的,对于喜欢它的君主,虽不好,也不会被憎恶。这就是凭小技去投合,投合了则被赏识重用,不投合就被厌恶斥退。
有人连小技也没有,胡乱以不正当手段去迎合上司的心意,也有被赏识的,像盗窃簪子的臣子,学鸡叫的食客就是这样。盗窃簪子的臣子,被子反所爱;学鸡叫的食客被孟尝君所宠。子反喜欢偷窃的臣子,孟尝君宠爱弄虚作假的食客。由于对主子有好处,主子就器重他们,其受到赏识重用理所当然。有的虽无益处,但是为上司所欢喜,像籍儒、邓通就是如此。籍孺被汉惠帝宠幸,邓通被汉文帝宠爱,他们连浅薄的学问也没有,微小的才能也没有,只不过由于外貌漂亮、体型优美,皮肤细腻、颜色美艳而得到君主的欢心。当然,美好的容貌,人人所喜爱,他们被赏识重用理所当然。有的人容貌丑陋、颜色难看,却又被君主赞尝喜爱,嫫母、无盐就是这样。嫫母被黄帝选为妃子,无盐被齐王立为王后。所以,人品好不好可以预先知道,但能否得到君主的尝识和重用,却很难预料。为什么呢?因为君主的好恶变化无常,臣子要进献什么才符合其心意,却无法预先知道,偶然投合算是做对了,凑巧与其心意一致就要算是好的了。升官者未必贤能,退隐者未必愚笨,投合受宠的得任用,不受宠的则被斥退。
社会上一般的意见是:“贤德的人应当被重用,要是不被重用,也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读书人如果能迎合社会风气,揣摩君主意图,观察其境内情况,而调整自己专长,确定自己主张,周密窥测时机,能进献对君主有好处的东西,怎么会不受到赏识和重用呢?现在却不是这样,而是去作弄一些无益的技能,接受一些无益的主张,这等于夏天向君主进献火炉,冬天向君主献上扇子,尽做些君主不想做的事,献上些君主不想听的话,不碰上灾祸就算幸运了,怎么还能得福呢?贡献有益的才能,采纳有益的主张,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有时会由于无益而得福,有时又由于有益而获罪。况且夏天还可以用火炉来烘烤潮湿的东西,冬天可以用扇子来扇火。社会风气可以迎合,君主的意图却猜测不到;意见可以随君主好恶而改换,才能却难于一下子改变。如果当时的君主好文,而自己会文就能被赏识重用;君主要是好武,自己则不会被任用。倘若君主好辩,有口才就会被赏识重用;君主要是不好辩,自己则不会被任用。重视文的君主不重视武,重视武的君主不重视文;重视口才的君主不重视行为,重视行为的君主不重视口才。文章和说话,还可以迅速学习;行为和才能,不可能立刻实现。学问不经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不能成名。名望不一向显著,不可能被君主重用。匆忙学到的本领,短时间树立的名望,时间和功力都不够,要是对自己预先没有了解,用什么来揣摩君主的意图而让其采纳主张,从而获得任用并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以前周朝有个人想做官,屡次都没有被任用,年纪老了头发白了,在路边低声哭泣。过路人有的问他:“为什么哭啊?”回答说:“我想做官却屡次不被任用,自己悲伤年老错过了时机,因此哭了。”有人问:“你想做官为什么一次也不被任用呢?”回答道:“我年少的时候,学的是文。到文治之德成就了,开始想做官,而当时君主喜欢任用年老的。爱用老年人的君主死了,后继君主却又要任用会武的,于是我改为习武。武艺刚学好,重用会武的君主又死了。年少的君主刚即位,喜欢任用少年,我的年纪又老了,因此一次也没有被任用过。”当官是有时运的,不应当强求。唉,迎合社会风气,揣摩君主意图,还不能达到目的,何况节操高尚,志向远大,不被利禄引诱,性格品质已经固定,不被君主重视的人呢?
遇呀,才能不是预先练习好的,主张不是平常准备好的,而是碰巧遇到君主满意,恰好符合他的心意,这样才称之为“遇”。要是揣摩君主的意图来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得到敬重和地位,这应该起名为“揣摩”,不能起名叫“遇”。春天耕种谷物生长,秋天收割谷物得到收成,求物物得,作事事成,不能称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这才能称为“遇”。如同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东西,在郊外拣取别人抛弃的东西;好像是天给的地生的,鬼助的神帮的;犹如禽息的精神暗中推荐百里奚,鲍叔的魂魄暗中举荐管仲,像这样,才算是“遇”啊。现在一般人既不能对遇和不遇的议论作出正确判断,又单凭被重用就称赞,根据不被重用就毁谤。这种只凭现有效果和既成事实判定是非的作法,是不可能衡量操行和考察才能的。
观察是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是指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和大众一样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词语解释: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卓尔:特殊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
出处:《汉书·景十三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近义词
出人头地 [ chū rén tóu dì ]?
释义:比喻超出一般人,在众人之上。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孙子兵法《用间篇》原文及翻译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智力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智力来说,“思维是核心,创造是目的,观察是入门”,没有良好的观察力,智力是不会很高的。大凡有所发明创造的智者都是观察力很强的人。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以在众人之上。”俄国伟大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工作室的墙壁上贴了一条警句:“观察、观察、再观察”。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说到写作经验时也说:“第一须观察”。
《孙子兵法》用间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我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用间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用间篇》
作者:孙武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用间篇》注释:
百姓之费:民众百姓的消耗。公家之奉:国家开支的费用。
内外骚动:全国上上下下,每家每户里里外外骚动不安。
怠于道路:老百姓因长途辗转运用军费物资疲劳不堪。
操事:操,这里指操持农事。
七十万家:按曹操、李筌注,古代制度是一家从军,需要七家负担运输国粮等各种劳役。
相守数年:指与敌军对峙数年。
爱爵禄百金:吝惜赏给人们以官位、俸禄和钱财。
非人之将也:人,这里指用人。非人之将,指不懂用人的将领。
非胜之主:不是能主宰打胜战的人。
不可取于鬼神:不能从相信鬼神的迷信活动中了解到敌情。
不可象于事:象,比推、类比。不可象于事,不可能用对等相似事物的类比中去推想出敌情。
不可验于度:不可以用于主观机械的计度去体验所获得的敌情是否准确。
莫知其道:不知道究竟是怎样泄露了军事机密。
人君之宝:君主在战争中,用以克敌制胜的法宝。
因其乡人而用之:利用故乡的人做我的间谍。
因其官人而用之:利用敌方为官者或他们的子孙做我方的间谍。
因其敌间而用之:收买利用敌方的间谍做我方的间谍。
为诳事于外:在外面散布谣言或虚假情报。反报;回来 报告 敌情。
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必须先探知敌方主将以及他的幕僚亲信、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卫士以及勤务人员的姓名。
必索敌人之间来见我者:一定要搜索到敌方派到我方从事间谍活动的人。
因而利之:按杜佑注,此指给以重金收买。
导而舍之:对被我方搜索到的敌方间谍经过开导后,给予任务,将其放走。
因是而知之:是,指反间提供的情报。因是而知之,从反间提供的情报而知道军事机密。
生间可使如期:生间,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如期,按期。生间可使如期,生间可以使他们按期回来报告敌情。
知之必在于反间:要掌握五种间谍活动的情况,都可以依靠反间的作用。
殷之兴也:殷商的兴起。
伊挚在夏:伊挚,指伊尹,原为夏桀的大臣以后归附商汤为相,在灭夏的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吕牙在殷:吕牙,指姜尚,又名姜子牙,原是商纣时期的隐士,后归附于周武王。
以上智为间者:用智慧高超的人做间谍。
《用间篇》翻译:
孙子说: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70万家。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这样的将帅,不是军队的好将帅,不是国君的好助手;这样的国君,不是能打胜仗的好国君。英明的国君,良好的将帅,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成功地超出众人之上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和占卜等 方法 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验证,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
使用间谍有五种: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种间谍同时都使用起来,便敌人莫测高深而无从应付,这是神妙的道理,是国君制胜敌人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指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做间谍。所谓内间,是指收买敌国的官吏做间谍。所谓反间,是指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所谓死间,是指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而传给敌方,敌人上当后往往将其处死。所谓生间,是指派往敌方侦察后能活着回报敌情的。
所以军队人事中,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不是才智过人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将帅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精细、手段巧妙的将帅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真是无处不可使用问谍呀!用间的计谋尚未施行,就被泄露出去,间谍和知道机密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攻击的敌方军队,要攻的敌人城邑,要斩杀的敌方人员,必须预先了解那些守城将帅、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负责守门的官吏以及门客幕僚的姓名,命令我方间谍一定要侦察清楚。
必须搜索出敌方派来侦察我方的间谍,以便依据情况进行重金收买、优礼款待,要经过诱导交给任务,然后放他回去,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之后,所以乡间、内间就可得以使用了。因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所以散布给死间的虚假情况就可以传给敌人。因从反间那里得知敌人情况,所以生间就可遵照预定的期限,回来报告敌情。五种间谍使用之事,国君都必须懂得,其中的关键在于会用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一定能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着,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情报而采取行动。
文言文《订鬼》译文 把选自《论衡》的《订鬼》翻译成现代文
原文: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⑴之也,皆人思念存想⑵之所致也致之何由⑶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⑷,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⑸
何以效⑹之传⑺曰:“伯乐学相马,顾玩⑻所见,无非马者⑼宋之庖丁⑽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⑾!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⑿,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⒀,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⒁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⒂念存想,或泄⒃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⒄人据案⒅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⒆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⒇也
注释:
⑴[为]变成
⑵[存想]想象
⑶[致之何由]经过什么途径导致鬼的产生何由,从何处,从什么途径
⑷[寝衽]睡在床上衽(rèn),衽席,这里指铺设在床的卧席
⑸[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⑹[效]验证
⑺[传]这里指古代的文字记载以下引文语意出自《吕氏春秋·卷九·精通》
⑻[顾玩]仔细端详玩,欣赏,玩味
⑼[无非马者]没有不是马的
⑽[庖丁]名叫丁的厨师庖(páo),厨师丁是人名
⑾[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用精,使用精神至,极
⑿[困剧]极其难受困,困顿剧,厉害,严重
⒀[绳纆(mò)]绳索
⒁[妄]荒诞,无根据
⒂[精]专一,纯正
⒃[泄]显露
⒄[夫]那
⒅[据案]按据,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⒆[俱用]全都因为用,因为
⒇[同一实]真相、本质相同
译文: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胡思乱想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像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想这想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来一害怕恐惧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用什么来验证它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仔细端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一位姓丁的厨师学习宰牛,三年看不见活牛,所看到的全是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看见了奇怪的东西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不是什么鬼了
病人身体极其难受,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棒鞭子殴打他,好像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像)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像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像)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专心胡思乱想,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像)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像)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像有人按住他的身体而被吓哭了!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是同一种本质
饮食部·卷三原文_翻译及赏析
饮食部·卷三
李昉
○酒下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孔丛子》曰:平原君与子高饮,强子高酒,曰:"有谚云:'尧、舜千钟,孔子饮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古之贤圣,无不能饮,子何辞焉?"子高曰:"以予所闻,圣贤以道德兼人,未闻饮酒。"
《列子》曰: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疒尔〉不死。骨节与人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况得全于天乎?
《韩子》曰: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而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伤于壁。公曰:"大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嘻!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又曰: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又曰:宋人有少者欲效善。见长者饮无余,亦自饮而尽之。
王孙子《新书》曰:楚庄王攻宋,厨有臭肉,樽有败酒。将军子重谏曰:"今君厨肉臭而不可食,樽酒败而不可饮;而三军之士,皆有饥色。欲以胜敌,不亦难乎?"庄王曰:"请有酒投之士,有食馈之贤。"
《淮南子》曰:楚会诸侯,鲁、赵皆献酒于楚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者奏之。楚王以赵酒薄,遂围邯郸。
《抱朴子》曰:郑君酿酒,酒成,因以附子、甘草屠内酒中,暴令干,如鸡子大。一丸投一斗水,立成美酒。
又曰:葛仙公每饮酒醉,常入门前陂中,竟日乃出。曾从吴主到列州,还大风,仙公船没。吴主谓其已死。须臾从水上来,衣履不湿,而有酒色,云:"昨为伍子胥召,设酒,不能便归,以淹留也。"
《吕氏春秋》曰: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
《韩诗外传》曰:夫饮食之礼,不脱屦而即序者,谓之礼;跣而上坐者,谓之宴。能饮者饮之,不能饮者已,谓之醧;齐颜色,均众寡谓之沉;闭门不出者谓之湎。故君子可以宴,可以醧;不可以沉,不可以湎。
《黄石公记》曰:昔者良将用兵,人有馈一单醪者。使投之于河,令将士迎流而饮之。夫一单醪不能味一河水,三军思为之死,非滋味及之也。
贾谊《新书》曰:晋师伐虢,虢公出奔至泽中,曰:"吾饥渴甚!"其御者进清酒腶脯,问御曰:"汝何故谄谀?"曰:"恐君必亡,所以储也。"虢公作色怒,御者曰:"臣言误也。君所以亡者,天下皆不肖,疾公贤也。"虢公喜,据轼而笑。饥倦,乃枕御者膝而卧。御以块代其膝而去,虢公因饿死。
《神异经》曰: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腹围一千六百里。但日饮天酒五升,不食五谷鱼肉,惟饮天酒。忽有饥时,向天仍饮。好游出海间,不犯百姓,不千万物,与天地同生。
又曰:西北荒中有酒泉,此酒美如肉,清如镜。其上有玉樽,取一樽,复一樽,与天地同休,无干时。饮此酒,人不死不生。
《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阪道中有虫,赤如肝,头目口齿悉具。先驱驰还以报,上使视之,莫知也。时朔在属车中,令往视焉。朔曰:"此谓怪气,是必秦狱处也。"使案地图,果秦狱地。上问朔:"何以去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故也。
《说苑》曰:魏文侯与大夫饮,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若不尽,浮之大白。"文侯不尽,公乘不仁举白浮君也。
又曰:吴王从民饮酒,子胥谏曰:"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射中其目,白龙上告天。王舍万乘,从布衣,恐有射目之患也。"
《论衡》曰:东凤至,酒湛溢。按,酒味酸,从东方木也。味酸,故酒湛溢也。
又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圣人胸腹小大与人均等,若饮千钟,宜食百牛;能饮百觚,则能食十羊。使文王身如防风,孔子身如长狄。文王、孔子,率礼之人,垂誉后世,岂千钟百觚耶?纣车行酒,骑行炙,二十日为一夜。按,纣以酒为池,因谓车行酒;以肉为林,因为骑行炙耳。或是覆酒滂沲于地,因以为池;酿酒积糟,因以为丘;悬肉似林,因言肉林耳。
《西京杂记》曰:司马相如还成都,以所服鹔鹴裘,就市阳昌贳酒,与卓文君为欢。
《典论》曰:孝灵末,百司湎酒,酒千文一斗。常侍张让子奉为太医令,与人饮,辄去衣露形,为戏乐也。
又曰:洛阳令郭珍,家有巨亿。每暑召客,侍婢数十,盛装饰,罗縠披之,袒裸其中,使进酒。
又曰:刘表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酒,辄以劖之,验醉醒也。
《博物志》曰:刘玄石曾于中山酒家沽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至家大醉。其家不知,以为死,葬之。后酒家计向千日,往视之,云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
又曰:西域有葡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传云:可至十年;欲饮之,醉弥日乃解。
《古今记》曰:乌孙国有青田核,得水则有酒味,甚淳美如好酒。饮尽随更注水随成。不可久,久则苦不可饮。名曰青田酒。
《世说》曰: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其父昼寝,因共偷服散酒。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父问其故,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问会,会曰:"偷酒乃非礼,所以不拜。"
又曰:阮籍遭母忧,在晋文王座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座,曰:"明公方以孝理天下,而阮籍以重哀显于公座,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宜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步兵校尉尉,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或云:籍与刘灵饮步兵厨中,酒未尽,并醉而物故。皆好事者为之。籍景元年卒,太始中灵犹存焉。)
又曰:刘灵纵酒放达,或脱入衣裸形在室中。人见讥之。灵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室屋为裈衫,诸君何以和我裈中?"
又曰: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也?"张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又曰:阮宣子尝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
又曰: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复乘骏马,倒着白接篱,举手语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襄阳记》曰:汉侍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皆种竹及长楸,芙蓉覆水,是游宴名处也。季伦游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恒曰:"此是我高阳池也!")
又曰:鸿胪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恒饮酒,不见酒家复瓶布?日月久则糜烂。"群曰:"公不见糟中肉,乃更堪久!"群常与亲旧书云:"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曲蘖事。"
又曰:周顗,字伯仁,风德雅重深远。危乱,还江东。积年恒大饮酒,尝经三日不醒,人谓之三日仆射。
又曰:诸阮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酌,以瓮盛酒。宾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猪来饮酒,去上便共饮之。
又曰:桓公有主簿善别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革县。从事言至齐,督邮言至革上住。
又曰: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隗,故须浇之。"(言同相如,惟有酒异。大,悦小字。)王大叹曰:"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宋明帝《文章志》曰:洸嗜酒,一饮或连日不醒,自号上顿也。谚以大饮为上顿,起于忧也。)王孝伯云:"名士不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也。"
《神仙传》曰:孔元方者,专修道术。元方为人,恶衣疏食,饮酒不过一斗,年百七十余岁。道成,人或请元方同会。人人作酒令,次至元方作令,元方无所说,直以一杖柱地。因把杖倒竖头在下,足在上,以一手持酒,倒饮之。人莫能为也。
《列仙传》曰:酒客者,梁市上酒家客也。作酒常美,日售万钱。有过逐之,主人酒便酸败。
《异苑》曰:有虹食薛愿釜中水尽。愿辇酒饮之,虹吐金满釜,因置丰富也。
《益部耆旧传》曰:杨子拒妻,刘臣公之女,字奉汉。有四男二女。拒早亡,教道闺门,动有法则。长子元珍,尝出饮酒,自舆而归。母不见,十日,诸弟谢过乃见。数责曰:"夫饮酒有节,不至沉湎者,礼也。汝乃沉荒,慢而无礼,自为败首,何以帅先诸弟!"
郭仲产《湘州记》云:衡阳县东南有酃湖,土人取此水以酿酒,其味醇美,所谓酃酒。每年尝献之。晋平吴,始荐酃酒于太庙是也。
《时镜新书》曰:晋海西令问董勋云:"正旦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以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十洲记》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味,名曰玉酒,饮数斗辄醉,令人长生。
《南岳夫人传》曰:夫人设王子乔琼苏绿酒。
《孝子传》曰:蔡顺,字君仲。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
《楚辞》曰:蕙肴设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
又曰:屈原曰:"众人皆醉,惟我独醒。"渔父曰:"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梁四公记》曰:高昌遣使献干葡萄冻酒。帝命杰公迓之,谓其使曰:"葡萄七是洿林,三是无半。冻酒非八风谷所冻者,又无高宁酒和之。"使者曰:"其年风灾,葡萄不熟,故驳杂冻酒。奉王急命,故非时耳。"帝问杰公群物之异,对曰:"葡萄,洿林者,皮蒲味美;无半者,皮厚味苦。酒是八风谷冻成者,终年不坏。今臭其气酸,洿林酒滑而色浅,故云然。"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古近体诗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李白)全文翻译鉴赏
古近体诗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李白 系列:李白诗集(古近体诗) 古近体诗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1长史
题解 此诗作于至德元年(756)夏天的杭州。首联写杭州和庐州之间的旅程相隔遥远;颔联颂扬了裴大泽辞亲报国之心;颈联叙写自己触景生情。尾联以披裘者作喻,言为官者应该有不取金的高洁品行。
原文 西江天柱2远,东越海门3深。 去割辞亲恋,行忧报国心。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五月披裘4者,应知不取金。
注释 1庐州:在今安徽合肥。2天柱:山名,在今安徽潜山西北。3海门:钱塘江入海口,其地有二山,对峙于江之南北。4披裘:典出《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看到路上有人遗失的金子。当时正是夏天五月,有位穿皮衣砍柴的人经过。季子就让那个人把金子捡起来。砍柴的人没有听他的,并责怪他以貌取人,转身而去。
译文 杭州和庐州之间的旅程相隔遥远。你割断对家人的眷恋,辞亲报国。微风吹拂着落日,流水奔流不息,引发人长吟。为官者应该像传说中那个披裘砍柴者一样,有不取金的高洁品行。
关于“论衡全文及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566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 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山无陵,江水为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