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曹克明的人物履历(《红高粱》是真实故事吗-)

曹克明的人物履历(《红高粱》是真实故事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6    点击:  368 次

曹克明的人物履历

网上有关“曹克明的人物履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红高粱》是真实故事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51年11月在华北兵工总局山西长治三四二厂六分厂参加革命工作,

1953年4月曾任五机部南京307厂车间计划员、计划调度组组长、计划调度室主任,厂计划科副科长、科长,厂计划生产科科长兼机关党支总支部副书记,厂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

1973年3月七机部南京三○七厂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常委,

1977年7月七机部南京三○七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

1980年4月航天部南京三○七厂党委书记。

1985年3月任航天部南京307厂厂长、厂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

1987年7月后任中共江苏省纪委书记。

1989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1991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1998年2月任江苏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2001年9月任江苏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任十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6月退休。是中共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中共十三、十四、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巡视组组长。江苏省九次党代会代表,九届省委委员,省纪委委员、常委;省八、九届人大代表,省八届政协委员。

《红高粱》是真实故事吗?

《红高粱》是改编自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小说情节肯定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但据说余占鳌的人物原型是曹克明,有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红高粱〉背后的真实故事》,指出余占鳌的原型其实就是曾经在胶州、高密、平度、昌乐、安丘、诸城一带大名鼎鼎的曹克明,发表在2012年11月15日的《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上。这篇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被海内外多家媒体转载。

曹克明的人物生平

《红高粱》是真实故事,《红高粱》的故事原型是:

1928年,山东省委派人到南郭庄一带建立贫民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南郭庄大部分村民都加入了贫民会,成员达200余人。后来,曹克明(“余占鳌”)等人又相继在潍河东岸的一些村庄建立了贫民会组织,随着会员的日益增多,高密县委决定组织南郭庄农民暴动。

农历8月21日晚,暴动开始。曹克明率领暴动农民烧毁了南郭庄的四门和几家地主的房子,分了地主家的粮食财产。并且在大街上摆了桌子,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政权组织。

南郭庄农民暴动的消息一传开,县政府马上组织联庄会反击,贫民会抵挡不住,坚持不到一月就宣告失败,曹克明也逃离高密。

《红高粱》的真实故事结局:

关于《红高粱》所描述的这段历史,有一篇名为《关于高密斗争的点滴回忆》的文章,介绍得非常详细。该文作者耿梅村,原来曾在潍县、高密一带从事地下工作,他在文章中说:1929年5月至1930年上半年,曹克明来潍县任县委书记。

事后曹克明要回家看看,说家里还有几棵梧桐,想卖掉弄点经费。一回家,即被家里人看起来,由动摇而叛变。这是1930年春天的事。曹克明叛变后,潍县党组织又遭到一次破坏,于清书同志(曾任省委秘书)被捕了。1931年4月5日,清书同邓恩铭等二十一位同志,都惨遭杀害。

曹克明变节后,回乡参加了当地的联庄会。并利用联庄会拉起了一支队伍,又收编了附近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手下有了一千多号人马,成了高密一带呼风唤雨的人物。

当时驻潍县的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是厉文礼,抗战爆发后,他将所属各县自卫团、联庄会及各地抗日游击队重新组合,把规模较大的几支改编为直属部队,曹克明部编为第六游击总队,后更名为山东省第八专区保安六团,曹克明先后担任总队长和团长。

1938年4月16日,曹克明率领队伍在胶莱河古渡孙家口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烧毁敌人汽车8辆,歼灭日军30多人,轰动了整个胶东,曹克明也被誉为“抗日英雄”——这就是《红高粱》中所描述的“我爷爷”在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

1927年在北京加入中国***。 不久,被安排到中共山东省委工作。1929年4月调任中共青岛市委常委, 5月代理青岛市委书记。7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经团省委和中共青岛市委商定,由曹克明、党维蓉、徐宝铎3人组成中共山东省临时委员会。8月任改组后的临时省委常委、巡视员,11月到潍县巡视,任新组建的中共潍县县委书记。1930年5月叛变投敌,于当月6日拂晓带领潍县国民党警察逮捕了潍县县委委员于画舫、张子宾等人,使潍县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东第八区游击第六总队总队长,兼莱阳县县长,继任保安第六团团长兼昌邑县县长,鲁苏战区游击第二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三民主义青年团鲁东区交通分站主任、青威分团干事,保安第十三旅旅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事特派员,保安第十旅旅长,山东挺进军第三十六纵队司令等职。抗战胜利后,所部奉命改编为山东警备第二旅,任副旅长,兼军委会第十一缓靖区公署高级参谋。后入中国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高级班受训。结业后,即返青岛,任国防部山东登莱青地区“人民剿匪义勇军总队”副总队长。1949年夏去台湾,不久退役。1971年病故。



《红高粱》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中心主旨?

主要内容: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主要人物:余占鳌、戴凤莲。

中心主旨:《红高粱》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

《红高粱》的创作背景:

1929年5月至1930年上半年,曹克明来潍县任县委书记。事后(指“潍县桥西山会暴动”一事)曹克明要回家看看,说家里还有几棵梧桐,想卖掉弄点经费。一回家,即被家里人看起来,由动摇而叛变。这是1930年春天的事。曹克明叛变后,潍县党组织又遭到一次破坏,于清书同志(曾任省委秘书)被捕了。1931年4月5日,清书同邓恩铭等二十一位同志,都惨遭杀害。”

曹克明变节后,回乡参加了当地的联庄会。并利用联庄会拉起了一支队伍,又收编了附近一些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手下有了一千多号人马,成了高密一带呼风唤雨的人物。

当时驻潍县的国民政府山东省第八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是厉文礼,抗战爆发后,他将所属各县自卫团、联庄会及各地抗日游击队重新组合,把规模较大的几支改编为直属部队,曹克明部编为第六游击总队,后更名为山东省第八专区保安六团,曹克明先后担任总队长和团长。

1938年4月16日,曹克明率领队伍在胶莱河古渡孙家口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烧毁敌人汽车8辆,歼灭日军30多人,轰动了整个胶东,曹克明也被誉为“抗日英雄”——这就是《红高粱》中所描述的“我爷爷”在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高粱

电视剧《红高粱》故事中人物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

有原型,很多都是改编的。

该剧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其故事的讲述曲折、丰富、丰满,堪称精彩。此外,该剧还塑造出一群丰满的、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

以一部作品来说,有这几点就足以站得住脚。最后九儿点燃酒坛与日本兵同归于尽,其实酒不能像汽油那样引发非常强烈的爆炸。这段剧情虽然是不符合科学,但却是符合艺术,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该剧是一部散发着勃勃生命力的大制作,如果说当年巩俐塑造的“九儿”野性十足,那么周迅版的“九儿”更加野性、更加大胆,且机敏而果烈。在加上曾执导《北京人在纽约》、《甄嬛传》等多部力作的金牌导演郑晓龙的全情演绎,真的是让人感觉酣畅漓淋、不可多得。

红高粱的戴九莲在历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

不存在。

戴凤莲是莫言(管谟业)以其奶奶和二姑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形象。

据莫言哥哥管谟贤介绍,《红高粱家族》女主人公“九儿”和自己奶奶的共同点是,奶奶也姓戴。

“记忆里,奶奶非常勇敢能干,做饭也很好吃。”而被迫嫁给麻风病人,则是真实发生在莫言堂姑母身上的事情。

莫言的奶奶姓戴,没有大名,人们称呼她为管戴氏。

尽管《红高粱家族》里的奶奶也姓戴,但莫言的奶奶却远没有九儿那般泼辣风流。

她是一位极普通的老式家庭妇女”。

小说中“我奶奶”的爹为了对方的一头骡子、强迫“我奶奶”嫁给一个麻风病人的情节是莫言家族的真事。

莫言的三爷爷死去后,大爷爷做主给二姑姑订了一门亲事,大爷爷明明知道对方是麻风病人。

但是看见这家有“一匹大驴,一头大牛,一辆大车,还有几亩好地,明摆着的好日子”,还是不顾家人们的反对订了婚,结果莫言的二姑姑婚姻不幸,四十多岁就死去了。

《红高粱家族》里‘我奶奶’也是嫁给一个麻风病人,是从这个故事原型里边来的。

《红高粱》中余占鳌的历史原型:

曹克明是高密西乡人。

据《高密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为便于胶县、平度两县的日本驻军联系、协防,日军征用高密、平度、胶县等地的民夫40多万人修筑胶平公路。

修路毁坏沿途庄稼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的骡马、大车也被鬼子洗掠一空。

公路修好后,日军每日乘车往返巡逻,路边的树木、牛羊甚至行人都成了他们比试枪法的靶子,常有无辜村民死在他们枪下。

日军恶行激起了当地百姓的仇恨,曹克明决定在胶平公路打一个伏击战,教训一下这帮穷凶极恶的鬼子兵。

据《高密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中《忆孙家口伏击战》一文介绍:1938年4月16日上午,8辆日军汽车进入曹克明的埋伏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游击队员们居高临下,枪弹齐发。

日军慌忙躲到车底顽抗,由于游击队刚刚组建,战士们还缺乏作战经验,先后有数人中弹牺牲。

情急之下,一名有经验的老队员率领十多人,每人抱一捆点燃的高粱秸,奋不顾身地将汽车点燃,浓烟和大火把鬼子从车底赶出。

经过一番激烈战斗,除一名鬼子兵躲进路边的高粱秸漏网外,其余全被击毙。

上述这些记载就是《红高粱家族》相关情节的原型。

关于“曹克明的人物履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567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