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知音”的来历(描写找到知音的诗句)

“知音”的来历(描写找到知音的诗句)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7    点击:  489 次

“知音”的来历

网上有关““知音”的来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描写找到知音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古琴台,有“天下知音第一台”的美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便发生于此处。伯牙抚琴,子期静静聆听,这段经典友谊被无数后人传颂为“知音”的典范,流传了几千年。回顾历史才发现,俞伯牙最初在琴艺上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琴操》《乐府解题》中均有记载过伯牙学琴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由于天赋极高,得以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三年之后,成连已将全部的技艺传授给俞伯牙,伯牙也学习的很好,琴艺大长之后成为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琴师。

高手,总是有自己的苦恼。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琴艺上还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始终不得要领,不能够“精神寂寞,情致专一。”

然而老师成连却坦言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至于艺术的领悟和感受方面,他也不是很擅长。但是成连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在移情方面非常擅长。

于是,俞伯牙准备好了充足的食物,与老师一起乘船至东海找方子春继续深造琴艺。当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借口要去接老师过来,便离开了。

很多天过去了,成连老师却再也没有回来。伯牙抬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再回望岛内一片寂静的山林,只听得:“海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孤独寂寥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伯牙不禁触景生情,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的和谐旋律。

仰天长叹之后,伯牙音随意转,大自然的美妙和自己忧伤仿佛合而为一都融合进了曲子:繄洞渭兮流澌濩, 舟楫逝兮仙不还。移情愫兮蓬莱山,钦伤宫兮仙不还。这便是后世传颂的《水仙操》。

伯牙豁然开朗,原来是成连老师故意让自己深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独自感受大自然,这才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出了真正的传世之作。

俞伯牙就这样成为了一代杰出的“琴仙”,他的琴声能够模仿大自然中的很多声音,并且能够表达各种感情。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这样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

凭借这高超的琴艺,伯牙先是被任命为晋国宫廷乐师的首席,后来又被任命为晋国上大夫。

人生虽是平步青云,然而高处不胜寒,世界如此之大,真心能够听懂他曲子的人并不多,理解他琴意的人更是一人没有。这种孤独,比置身于孤岛更加惨绝。

有一次,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在返回的途中,他心系故国的山水,一路走走停停。中秋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时遇到了暴风雨,由于风雨所阻,伯牙不得不将船停泊在岸边等待雨停。

云开月出时,风浪渐渐平息,伯牙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开始专心抚琴。正当他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中,忽然觉得手下一紧,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琴有误,高人顾。按照当时的说法,若有势均力敌的高人相遇,乐器因为通人性会作出一定的反应,比如断弦等。

作为琴中高手的伯牙向来自负,不信这荒野山林中有懂自己琴艺之人,便命仆人去寻找,却见仆人带过来一位衣衫褴褛的樵夫,这位樵夫便是钟子期。

子期告诉伯牙他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书,刚才被美妙的琴声吸引,这才不由得听了起来,并非有意偷听。

伯牙借着月光打量着樵夫,果然身旁放着一担柴,伯牙不信樵夫能听懂自己的曲子,便有心为难:“你既听得懂琴声,那就说说看我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淡定回答:“先生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伯牙感慨自己以貌取人,暗暗赞叹樵夫的谈吐不凡,便邀樵夫到船上细谈。

接着樵夫子期又认出伯牙所弹之琴为伏羲氏造的瑶琴,又把这瑶琴的来历意义说了出来:“此琴材质取自梧桐树,且只取中间部分,后放置于江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后择良辰吉日制作而成。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当今能知此琴来历的人并不多,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却也担心他是“记问之学”,忍不住再次考验子期:“孔仲尼鼓琴于室中,见猫方捕鼠,颜回能闻琴中贪杀之意。我心中所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于是,伯牙便抚琴弹奏,请子期辨识其中的寓意。

这便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中,记载到的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伯牙心中想着巍峨的高山,子期回应道:“善哉,巍巍乎若高山。”

伯牙又鼓琴一曲,意在潺潺流水,子期回应道:“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听后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琴声表达的意境过去从未有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樵夫竟能听得明明白白。

伯牙到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感慨竟在这野岭之地,遇到了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两人在船中伴着美酒畅谈,越聊越投机,不觉便到月淡星稀,东方发白。分别之时,两人竟生出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便结为金兰。

伯牙邀请子期随行同游,但子期以“父母在,不远游”遗憾拒绝,伯牙赠黄金二笏,并且约定明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

世人多感慨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却不知樵夫子期与上大夫伯牙的知音之遇并非偶然。

和伯牙相比,史书中对于钟子期的介绍却少之又少,只是知道子期也是楚国人。据《左传》记载,钟子期虽为樵夫,却是楚国宫廷琴师钟仪的族人。

公元前582年,晋侯在军中视察时发现了郑国献来的楚国囚犯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所弹奏的调子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被钟仪不忘故土的精神所感动,便把他送回了楚国。

由此可见,钟子期一族世代为楚国的宫廷乐师,所以他绝不是普通的樵夫。还有一种传闻,钟子期之父最初是远近闻名的民间乐师,就在他名声日隆之时,被召进宫中作为宫廷乐师。

擅长弹琴鼓瑟的钟父凭借自己的技艺在宫中站稳了脚跟,也在这里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然而那时的宫女都是属于国君的,后来宫女怀孕了,钟父便想尽办法带着宫女逃到了集贤村,钟子期便在这里出生了。

集贤村是一个贤隐集聚的地方,都是隐姓埋名的人家,所以钟子期耳濡目染的都是贤人之范,为人处事也有君子的风范。由于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聪颖灵慧的钟子期对于音乐有着独特的领悟能力。

他却选择做一个隐居于山林间的樵夫,闲云野鹤的生活虽谈不上光宗耀祖,却也是怡然自得。所以钟子期虽是樵夫,在音律方面的造诣却是非常人能比的。

据《吕氏春秋》记载,有天晚上子期听到有人击磬的声音甚是悲伤。天亮之后唤来击磬者问道:“为何你击磬的声音如此悲伤?”击磬者回答说:“我的父亲杀人不成,自己却送了性命。我的母亲受连累成了官府的奴隶,我也因此为官府击磬。我三年未见母亲,昨日偶然遇见,打算为她赎身,却没有钱财,自身又为官府所有,因此悲伤。”

子期说:“悲在于心,而不在手,亦不在木石之上。人感到悲伤,而木石相应,是至为真诚的缘故。”由此可见,子期不只是古琴的知音,于其他乐器亦如此。

一个是行于世的高手琴师,一个是隐于村的懂琴之人,相识已是幸运。但世事无常。伯牙心怀子期,第二年的中秋他如约来到汉阳江口,却没有等到钟子期前来赴约。

伯牙便焚香抚琴召唤这位知音,却发现琴声哀怨凄切,伯牙担心子期若非父丧,必是母亡,所以才宁失信于他,不肯失信于亲。伯牙便这样一夜未睡,只等天明上崖探望知己。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才知钟子期已经染病去世。至于子期去世的原因,史书中无确切记载,有传说钟子期念伯牙知遇之恩,白天砍柴,晚上攻读史书,数月之间便心力交瘁而死。

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建在江边,这样到八月十五相会时,才能听到伯牙的琴声。伯牙听到老人的话,万分悲痛。曾经的知音,如今变成了山野中的一杯黄土。

痛失知音的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之后便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摔在了青石上。这便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伯牙自此不再染指音乐,痛失知音的遗憾一直陪伴他的终身。“绝弦谢世人,知音从此无。”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如今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今天实在是累,搬了一个故事来聊以充日更。

描写找到知音的诗句

1.“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浓妆重彩的背后是张什么样的脸,华丽戏服里又缝着怎样的故事,生活里有的,故事中讲的,聚散离合,悲喜忧愁,酸甜苦辣,阴晴圆缺,统统搬上舞台,流淌成有声有色的历史,满足了多少平淡而不甘平庸的心。

2.《老残游记》里小玉唱绝四座、余音绕梁的境界,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就,每个名角的成长都是一部血泪斑驳的书,大部头的书才成就这一亮相便惊艳四方的绝活儿。弦索胡琴伴奏下的婉转曲折,倾倒了爷孙几代,风靡了数个王朝。这哪是人间音响,分明是域外天籁!

3.正如老歌适合于用黑胶唱片来收藏一样,戏曲还是要在舞台上发扬光大的。泛黄纸张上记载的文字只能作为案头文学,供文人赏玩;而再动听的呼吁,如果失去了鲜活的文化载体,也起不到拯救传统的作用。若有心,请停下匆忙的步履,找一间戏院,品一壶香茗,和着古老的曲调,放松一回自己的身心吧。

4.

赠河北梆子剧院跃进剧团

老舍

全民齐跃进,戏曲奋争先。

壮士劈山去,英雄拦马前。

红旗明晓日,粉墨好青年。

八月秦皇岛,歌潮浪接天。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中国戏曲

1. 关于找到知音后喜悦的诗句

关于找到知音后喜悦的诗句 1.有关知音的诗句或名句

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7、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8、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9、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10、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14、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5、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16、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17、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

18、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

20、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鲁迅

士为知已者用嘛!人生得一知已,死而无憾呐!人不能老是行时,在你背时的时候,有人还了解你,就是知已了。 —— 刘少奇

为了找到一个好朋友,走多远的路也没关系。——托尔斯泰

挚友如异体同心。 ——亚里士多德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爱因斯坦

老朋友是最好的镜子。——赫伯特

2.寻找知己的诗句

1.三国 魏 曹植《赠徐干》诗:“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翻译:等待好朋友的推荐,而好朋友想推荐知己者心情,谁又不是如此呢?

2.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翻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

3.清 孔尚任《桃花扇·听稗》:“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翻译:不要说整座山水没有知己,你看哪怕是天涯海角都有我的以前的朋友兄弟。

4.元 王恽《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翻译:悲伤离别的事事常有的,而知己确是自古以来都是难找的。

5.元 萨都拉《雁门集》:“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翻译:人的一生的意义在于有知己,在世间任何地方相逢都像是骨肉亲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知己



知音的历史典故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着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在《劝学 篇》中说:“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就是说瓠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跃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 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 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 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 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 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于是两人便结为兄弟。一起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来楚国汉阳,向一位白胡皓须的老翁问路:“请问老公,这里可是集贤村?”老翁说:“集贤村有上下两个湾子,不晓得先 生找的是哪个?” 伯牙说:“找我的知音朋友钟子期。”老翁一听说是找钟子期,眼圈就红了,眼泪一洒,号哭说:“您家莫是那个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儿坟上都长草了,今昼是 他的百日,他闭眼那暂,还要听先生弹琴哪!”伯牙一听,跌脚捶胸,三泡眼泪四泡流,呜呜哭了一大场。他跟着钟父到子期坟头,把琴搁在拜石上,打起盘脚,愈 哭愈弹。那上下左右湾的伢儿老小,听说大臣都跟子期上坟,一窝蜂赶来看稀奇,一见伯牙打坐弹琴,以为他好不懂事,还在取乐,就都嘘之啦沙、叽叽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见,越发伤心,搜出解刀,割断琴弦,举起瑶琴,卯起来往拜石上一摔,高声哭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后人忘不了这一对琴师的深情厚谊,就把当年伯牙江边鼓琴觅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台;把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断口;把钟子期的家乡集贤村,起名钟家台。

知音--两个护士长的陪伴情缘

知音的来历,始于春秋时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诠释了千古绝唱的知音。

而管仲:“知我者鲍子也。”使他和鲍叔牙在春秋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辅助君主完成了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完美结合。

多么畅美的人生相遇,如同暗夜里那抹星火的璀璨,照亮了彼此的人生。

我与蓝蓝都是科室护士长。

蓝蓝跟我走在一起,总被人误以为是两姐妹,主要是都有点fat。

而我俩的相遇陪伴,就是这样的彼此照亮。

01 相互激发成就玫瑰的拥抱

在2015年6月15日,在院内的《护士如何“做自己”--护士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的培训中,我以内三科护理服务取得的成果为例,提到护士自我价值在工作中的实现。

在会后,我收到了蓝蓝同事们赠送的火红的玫瑰。在共同对护士的命运的责任感驱使下,我情怀激荡,写下了《玫瑰的拥抱》。

互相激发的欣赏带来旺盛的成长和蓬勃的乐趣。如同踩着神秘的优美的命运之歌,回应冥冥中自我的召唤。

02 人要像水一样,百折不挠且至柔善通。

追寻梦想的路上,探路枯躁艰辛,因了知音,变得有趣和生机勃勃,不断开始出现新鲜的小成就。

蓝蓝与我性格完全相反,她亲和且有弹性,我直爽且讲原则。

常常我们的目标一致,付出的代价且不同。她身边的人听她批评不会怒而悍起,而我则需要付出平息冲突的精力。

我跟蓝蓝诉说某些下属做事令人不满意。

比如下夜班时,观察室空床单位没整整齐,抢救室仪器设备没归位。但是夜班很辛苦,这样的念叨有的同志会很反感。

蓝蓝建议我调整下语言模式。

早上,我和往常一样提前去上班,到观察室察看时,发现床单位没有整理。还是一部分人对及时整理床单位没有形成习惯。返回看当夜工作量,正常,并不忙。

"xx,能不能把床单位去整理下?"我和颜悦色。

“没回题,马上去。”他答应得很爽快,很快就整理好了床单位。

就是在这样的一件件小事里,她帮助我慢慢开始觉察自己的不足,使自已管理技能一点点完善。

人要像水一样,百折不挠且至柔善通。

03 这样的陪伴精彩有趣

在这场生命的舞蹈中,能有幸遇上一个生活 中合得来,精神世界里契合的人,那是上天隆重的恩宠。

我们都对护理文化非常重视。

在2013年10月22日,我们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好接地气的护理文化。

2014年11月1日,我请蓝蓝护士长和组长林林给我们做了优质护理的分享,一声声“您”,一句句”请”,一个个握手,一个抚触额头的动作,还有那一盆盆绿色的花卉,让爱在病房里流动。

帅哥和女汉子都开始真正触动了思想的深处,开始思考如何真正让爱触动心灵。

这次会议之后,急诊的雷厉风行开始接上爱的暖流,吃苦耐劳的精神里缓缓融进春风化雨的温柔!

2015年3月2日,我根据从蓝蓝那得来的经验,组织科内护理人员拍摄的电视散文《急诊这些年》获广播电视一等奖,获市人民政府二等奖。该片主要是描写急诊科年轻护士的工作风貌。

这样的陪伴精彩有趣,是不是?

有一些人会靠近我们,又渐渐远离我们。有人突然走近你的旅程,以为只是寻常的路人,却在无意中中窥见对方精神之花的绽放,为之深深吸引而倾倒。无须多言,你想即我知,你行即我做。

有人说,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的旅程。

正是明天,这生命的彼岸无法预料,心怀感激把握这可以感知的当下,因了这场盛大的相遇,珍惜感谢这一路的知音的共行。

关于““知音”的来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01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