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台湾文献丛刊的台湾文献丛刊总目(琉装的型制)

台湾文献丛刊的台湾文献丛刊总目(琉装的型制)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7    点击:  440 次

台湾文献丛刊的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网上有关“台湾文献丛刊的台湾文献丛刊总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琉装的型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一种 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第二种 东瀛识略(丁绍仪)第三种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第四种 台海使槎录(黄叔璥)第五种 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第六种 台游日记(蒋师辙)第七种 东槎纪略(姚莹)第八种 东瀛纪事(林豪)第九种 蠡测汇钞(邓传安)(附)沈太仆(光文)传等五篇第一0种 赤崁集(孙元衡)第一一种 闽海纪要(夏琳)第一二种 东征集(蓝鼎元)第一三种 靖海纪事(施琅)第一四种 平台纪略(蓝鼎元)(附)鹿洲初集及鹿洲奏疏选文十篇第一五种 台湾郑氏始末(沈云)第一六种 平台纪事本末第一七种 治台必告录(丁曰健)鹿洲文集三十二篇(蓝鼎元)圣武纪略三篇(魏源)蛤仔难纪略(谢金銮)蠡测汇钞四篇(邓传安)内自讼斋文集十二篇(姚莹)东溟文集十二篇(姚莹)东槎纪略三篇(姚莹)防夷奏疏(达洪阿、姚莹)奏开番地疏等二篇(刘韵珂)条覆筹办番社议等二篇(熊一本)上刘玉坡制军论台湾时事书(仝卜年)筹办番地议等二篇(史密)斯未信斋存稿三十四篇(徐宗干)斯未信斋文集三十五篇(徐宗干)平台药言等十八篇(丁曰健)赏加二品顶戴恭谢天恩摺等十二篇(丁曰健)请恤清单等二十一篇(丁曰健)第一八种 台湾志略(李元春)第一九种 海东札记(朱景英)第二0种 台阳笔记(翟灏)第二一种 巡台退思录(刘璈)第二二种 海纪辑要(夏琳)第二三种 闽海纪略(不着撰人)第二四种 海上见闻录(阮旻锡)第二五种 赐姓始末(黄宗羲)郑成功传(附)隆武纪年(行朝录之一)鲁纪年(行朝录之四)永历纪年(行朝录之八)第二六种 海国闻见录(陈伦炯)第二七种 刘壮肃公奏议(刘铭传)第二八种 台湾杂咏合刻台湾杂咏、续咏(王凯泰)台阳杂兴(马清枢)台阳杂咏(何徵)海音诗(刘家谋)第二九种 福建台湾奏摺(沈葆桢)(附)两江总督任内奏摺七篇第三0种 台阳见闻录(唐赞衮)第三一种 台案汇录甲集第三二种 从征实录(杨英)第三三种 靖海纪略(曹履泰)(附)福建巡抚熊残揭帖等四篇第三四种 台阳诗话(王松)第三五种 靖海志(彭孙贻)(附)郑芝龙受抚等三篇熔三六种 台湾纪事(吴子光)第三七种 云林县采访册(倪赞元)第三八种 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第三九种 甲戌公牍钞存(王元?)第四0种 台海恩恸录(思痛子)(附)中日兵事本末(罗惇?)东方兵事纪略台湾篇(姚锡光)第四一种 北郭园诗钞(郑用锡)第四二种 海南杂着(蔡廷兰)第四三种 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附)东方兵事纪略议款篇(姚锡光)第四四种 裨海记游(郁永河)郑氏逸事番境补遗海上纪略宇内形势第四五种 台湾舆图(夏献纶)第四六种 台湾番事物产与商务(附)同治六年美国船员被生番戕害一案奏稿六篇第四七种 戴施两案纪略(吴德功)戴案纪略施案纪略第四八种 苑里志(蔡振丰)第四九种 东溟奏稿(姚莹)第五0种 沧海遗民賸稿(王松)第五一种 台湾生熟番纪事(黄逢昶)(附)化番俚言(吴光亮)训番俚言(王凯泰)第五二种 安平县杂记第五三种 台战演义第五四种 台湾教育碑记(附)明志书院案底第五五种 台湾采访册第五六种 闽海赠言(沈有容)第五七种 割台三记割台记(罗惇?)台湾八日记(俞明震)(附)台湾唐维卿中丞电奏稿让台记(吴德功)第五八种 嘉义管内采访册第五九种 瀛海偕亡记(洪弃生)(附)寄鹤斋诗选二百三十三首第六0种 台湾外记(江日升)第六一种 新竹县志初稿第六二种 杨勇悫公奏议(杨岳斌)第六三种 树杞林志(林百川、林学源)第六四种 台湾诗乘(连横)第六五种 台湾府志(高拱乾)第六六种 重修台湾府志(周元文)第六七种 郑成功传(郑亦邹)郑芝龙传(清史列传)郑成功传(清史稿)郑成功传(匪石)(附)延平二王遗集(玄览堂丛书续集)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朱希祖)第六八种 清一统志台湾府(附)天下郡国利病书摘录四则第六九种 郑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族谱海外异传(斋藤正谦)第七0种 岭云海日楼诗钞(丘逢甲)(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年谱第七一种 台湾日记与禀启(胡传)第七二种 无闷草堂诗存(林朝崧)第七三种 凤山县采访册(卢德嘉)第七四种 重修福建忧湾府志(刘良璧)第七五种 恒春县志(屠继善)第七六种 南天痕(西亭凌雪)第七七种 天妃显圣录天上圣母源流因果第七八种 清代台湾职官印录第七九种 台湾私法债权编第八0种 金门志(林焜熿)第八一种 台东州采访册(胡传)(附)台东志(陈英)第八二种 内自讼斋文选(周凯)第八三种 中复堂选集(姚莹)第八四种 福建通志台湾府第八五种 南明野史(三余氏)第八六种 所知录(钱澄之)第八七种 斯未信斋文编(徐宗干)第八八种 左文襄公奏牍(左宗棠)第八九种 台湾游记全台游记(池志徵)观光日记(吴德功)鲲瀛日记(施景琛)台湾游记(张遵旭)第九0种 番社采风图考(六十七)六十七两采风图合卷台番图说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附)台湾番社图(黄叔璥)第九一种 台湾私法商事编第九二种 噶玛阑志略(柯培元)第九三种 斯未信斋杂录(徐宗干)第九四种 剑花室诗集(连横)第九五种 厦门志(周凯)第九六种 东南纪事(邵廷采)第九七种 张文襄公选集(张之洞)第九八种 平闽纪(杨捷)第九九种 海东逸史(翁洲老民)第一00种 哀台湾笺释(附)普天忠愤集诗选七十一首第一0一种 新竹县制度考第一0二种 钦定平定台湾纪略(附)乾隆平定台湾得胜图十二幅第一0三种 台湾县志(陈文达)第一0四种 澎湖台湾纪略(杜臻)澎湖志略(周于仁、胡格)台湾纪略附澎湖(林谦光)第一0五种 重修台湾府志(范咸)第一0六种 明季三朝野史(顾炎武)(附)航海遗闻(汪光复)第一0七种 台湾杂记(佐仓孙三)第一0八种 彰化节孝册(吴德功)(附)台湾孝节录(鹰取田一郎)第一0九种 澎湖纪略(胡建伟)第一一0种 台湾海防档第一一一种 思文大纪第一一二种 明季遗闻(邹漪)第一一三种 重修台湾县志(王必昌)第一一四种 续补明纪编年(王汝南)(附)永历皇帝(不着撰人)第一一五种 澎湖续编(蒋镛)第一一六种 陈清端公文选(陈璸)第一一七种 台湾私法人事编第一一八种 鲁春秋(查继佐)(附)北征纪略(张煌言)使臣碧血(不着撰人)皇明监国鲁王圹志第一一九种 诸蕃志(赵汝适)(附)岛夷志略摘录(汪大渊)东西洋考摘录(张燮)第一二0种 台湾通纪(陈衍)第一二一种 续修台湾府志(余文仪)第一二二种 使署闲情(六十七)第一二三种 徐闇公先生年谱(陈乃乾、陈洙)(附)交行摘稿(徐孚远)第一二四种 凤山县志(陈文达)第一二五种 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第一二六种 清朝柔远记选录(王之春)(附)沿海形势略第一二七种 鹿樵纪闻(梅村野史)第一二八种 台湾通史(连横)(附)连雅堂先生年表(连震东)第一二九种 台海见闻录(董天工)第一三0种 台湾通志第一三一种 李文忠公选集(李鸿章)第一三二种 南疆绎史(李瑶)勘本(三十卷)摭遗(十八卷)恤諡考(八卷)(附)南疆逸史跋(杨凤苞)第一三三种 续明纪事本末(倪在田)第一三四种 小腆纪年(徐鼒)第一三五种 海外恸哭记(黄宗羲)(附)恩旧录赣州失事纪(行朝录之二)绍武争立纪(行朝录之三)舟山兴废(行朝录之五)日本乞师纪(行朝录之六)四明山寨纪(行朝录之七)沙定洲之乱(行朝录之九)张元箸先生事略等十一篇(附)黄梨洲先生年谱(七世孙垕炳)第一三六种 罪惟录选辑(查继佐)第一三七种 黄漳浦文选(黄道周)(附)漳浦黄先生年谱(庄起俦)第一三八种 小腆纪传(徐鼒)(附)小腆纪传补遗(徐承礼)第一三九种 台湾府赋役册第一四0种 续修台湾县志(谢金銮)第一四一种 诸罗县志(周锺瑄)第一四二种 张苍水诗文集(张煌言)(附)年谱一(全祖望)年谱二(赵之谦)第一四三种 六亭文选(郑兼才)第一四四种 陶村诗稿(陈肇兴)第一四五种 新竹县采访册第一四六种 重修凤山县志(王瑛曾)第一四七种 窥园留草(许南英)(附)窥园先生自定年谱第一四八种 明季南略(计六奇)(附)郑芝龙击刘香老等二篇第一四九种 三藩纪事本末(杨陆荣)第一五0种 台湾私法物权编第一五一种 台湾中部碑文集成第一五二种 清代台湾大租调查书第一五三种 荷?丛谈(林时对)第一五四种 荷兰人侵据彭湖残档(附)和兰传(明史)红毛夷(沈德符——野获编)税璫考摘录(张燮——东西洋夷)第一五五种 清初海疆图说(附)台湾府属渡口考(俞正燮)第一五六种 彰化县志(周玺)第一五七种 郑氏史料初编第一五八种 清世祖实录选辑第一五九种 苗栗县志(沈茂荫)第一六0种 噶玛兰厅志(陈淑均)第一六一种 台湾语典(连横)第一六二种 台湾三字经(王石鹏)(附)台湾说略第一六三种 东山国语(查继佐)(附)查东山先生年谱(沈起、张涛)书湖州庄氏史狱(翁广平)第一六四种 澎湖厅志(林豪)第一六五种 清圣祖实录选辑第一六六种 雅言(连横)第一六七种 清世宗实录选辑第一六八种 郑氏史料续编第一六九种 南明史料第一七0种 栎社沿革志略(傅锡祺)(附)栎社第一集第一七一种 淡水厅筑城案卷第一七二种 淡水厅志(陈培桂)(附)淡水厅志订谬(林豪)第一七三种 台案汇录乙集第一七四种 清代官书记郑氏亡事第一七五种 郑氏史料三编第一七六种 台案汇录丙集第一七七种 爝火录(李天根)第一七八种 台案汇录丁集第一七九种 台案汇录戊集(附)正蓝旗汉军出演?位数目清单第一八0种 清职贡图选第一八一种 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县舆图纂要凤山县舆图纂要嘉义县舆图纂要彰化县舆图纂要淡水厅舆图纂要噶玛兰厅舆图纂要澎湖厅舆图纂要第一八二种 朱舜水文选(朱之瑜)(附)舜水先生行实等六篇第一八三种 圣安本纪(顾炎武)圣安本纪(二卷本)圣安本纪(六卷本)(附)隆武遗事第一八四种 台湾土地制度考查报告书第一八五种 台湾地舆全图第一八六种 清高宗实录选辑第一八七种 清仁宗实录选辑第一八八种 清宣宗实录选辑第一八九种 清文宗实录选辑第一九0种 清穆宗实录选辑第一九一种 台案汇录己集第一九二种 法军侵台档第一九三种 清德宗实录选辑第一九四种 清先正事略选(李元度)第一九五种 福建通志列传选(陈衍)第一九六种 流求与鸡笼山流求国(隋书)流求国(北史)琉球(杜佑——通典)流求(郑樵——通志)流求国(乐史——太平寰宇记)流求(太平御览)流求国(赵汝适——诸蕃志)琉球(马端临——文献通考)流求国(宋史)琉球(汪大渊——岛夷志略)?求(元史)琉求(柯劭忞——新元史)琉球国(费信——星槎胜览)琉球国(大明一统志)琉球国(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琉球(茅元仪——武备志)琉球(陈仁锡——潜确居类书)琉球(王鸿绪——明史稿)琉球(明史)琉球(续文献通考)流求国(续通志)琉球(续通典)鸡笼淡水(张燮——东西洋考)鸡笼山(王鸿绪——明史稿)鸡笼山(明史)鸡笼山(续文献通考)鸡笼山(续通典)(附)隋书、宋史、元史、明史流求国及鸡笼山考证(丁谦)第一九七种 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淡水县简明总括图册新竹县简明总括图册凤山县简明总括图册(附)设改章程总册第一九八种 清季外交史料选辑(王彦威)(附)清季外交年监节录第一九九种 福建省例第二00种 台案汇录庚集第二0一种 半崧集简编(章甫)第二0二种 潜园琴余草简编(林占梅)第二0三种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附)嘉庆及道光前期有关台湾外交史料同治年间台湾壮勇拆抢教堂杀死教民案第二0四种 法军侵台档补编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选录光绪十年中法交涉电报档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录醇亲王奕?致军机处尺牍军机处杂档中之尺牍第二0五种 台案汇录辛集(附)李长庚、王得禄、邱良功、许松年、黄标合传王得禄行述第二0六种 戴案纪略(蔡青筠)第二0七种 陈清端公年谱(丁宗洛)第二0八种 雅堂文集(连横)第二0九种 野史无文(郑达)第二一0种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第二一一种 台湾旅行记台湾旅行记(邱文鸾)台湾旅行记(刘范徵)台湾旅行记(谢鸣珂)第二一二种 魂南记(易顺鼎)魂南记魂南集(附)易氏呈都察院条陈时务文刘永福援台始末(罗香林——刘永福历史草)第二一三种 海滨大事记海滨大事记(林绳武)国初东南靖海记(魏源)东瀛纪事(杨廷理)平定台湾述略(赵翼)嘉庆东南靖海记(魏源)援台纪略(续修庐州府志)第二一四种 清稗类钞选录(徐珂)第二一五种 后苏龛合集(施士洁)第二一六种 台湾舆地汇钞台湾杂记(季麒光)台湾随笔(徐怀祖)台湾始末偶记(鲁之裕)闽游偶记(吴桭臣)闽中摭闻(陈云程)台湾番社考(邝其照)台湾府图志(洪亮吉)台湾府方舆考证(许鸿磐)闽杂记十八则(施鸿保)全台图说(周懋琦)闽輶峤轩录(台湾府)(卞宝第)台湾小志(龚柴)台湾笔记(不着撰人)台湾地略(马冠群)台湾省舆地考(刘锦藻)(附)台湾职官考茅港尾纪略(黄清渊)第二一七种 鲒埼亭集选辑(全祖望)(附)吴同初行状等三篇(顾炎武)陆周明墓志铭等四篇(黄宗羲)第二一八种 台湾南部碑文集成(附)台湾东部碑志第二一九种 广阳杂记选(刘献廷)(附)池北偶谈十则(王士禛)香祖笔记六则(王士禛)觚賸十六则(钮琇)谈往一则(花村看行侍者)第二二0种 碑传选集第二二一种 清史讲义选录(汪荣宝)第二二二种 台湾兵备手抄第二二三种 续碑传选集第二二四种 台湾诗荟杂文钞第二二五种 藏山阁集选辑(钱秉镫)第二二六种 清会典台湾事例(附)台湾省暨台湾、台北、台南三府及台东州图第二二七种 台案汇录壬集第二二八种 台案汇录癸集第二二九种 清经世文编选录(附)正谊堂集选文九篇(张伯行)绿野斋集钞选文二篇(刘鸿翱)籀经堂类稿选文六篇(陈庆镛)小酉腴山馆文集选文一篇(吴大廷)第二三0种 清耆献类徵选编第二三一种 吴光禄使闽奏稿选录(吴赞诚)(附)卞制军奏议选录(卞宝第)第二三二种 漳州府志选录第二三三种 泉州府志选录第二三四种 行在阳秋第二三五种 幸存录(夏允彝)续幸存录(夏完淳)第二三六种 筹办夷务始末选辑补编道光咸丰两朝筹办夷务始末补遗选录英国档选录美国档选录第二三七种 崇相集选录(董应举)(附)日本、琉球、和兰(茅瑞徵——皇明象胥录)东涌侦倭(朱国桢——涌幢小品)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奏(明神宗实录)逸史考一则(张燮——东西洋考)漳泉海寇(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澎湖屿、琉球(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闽海、澎湖图说、攻夷考、备红夷议(陈仁锡——皇明世法录)第二三八种 东明闻见录(不着撰人)求野录(客溪樵隐)也是录(自非逸史)两广纪略(华复蠡)安龙纪事(江之春)第二三九种 闽事纪略(华廷献)闽游月记(华廷献)粤游见闻(瞿共美)仿指南录(范康生)第二四0种 青磷屑(应廷吉)(附)燕都日记第二四一种 吴耿尚孔四王全传(不着撰人)(附)金坛狱案(计六奇)戴重事录(章学诚)董心葵事记(不着撰人)第二四二种 江南闻见录(不着撰人)扬州十日记(王秀楚)嘉定屠城纪略(不着撰人)东塘日札(朱子素)江上遗闻(沈涛)第二四三种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第二四四种 明亡述略(锁绿山人)平定耿逆记(李之芳)第二四五种 岛噫诗(卢若腾)(附)留庵文选第二四六种 江阴城守纪(韩菼)江阴守城记(许重熙)平吴事略(南园啸客)扬州城守纪略(戴田有)第二四七种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第二四八种 庭闻录(刘键)第二四九种 遇变纪略(聋道人)甲申纪变录(钱邦芑)甲申忠佞纪事(钱邦芑)沧州纪事(程正揆)北使纪略(陈洪范)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李清)第二五0种 崇祯朝野纪(李逊之)第二五一种 风倒梧桐记(何是非)庚寅十一月初五始安事略(瞿元锡)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戴田有)东林本末(不着撰人)第二五二种 两粤梦游记(马光)江变纪略(徐世溥)第二五三种 述报法兵侵台纪事残辑(附)澎湖考略(中法战争资料)中法兵事本末(罗惇?)甲申战事记(池仲祜)请缨日记节录(唐景崧)第二五四种 研堂见闻杂记(不着撰人)(附)庄氏史案(不着撰人)第二五五种 满洲秘档选辑第二五六种 清奏疏选汇第二五七种 玉堂荟记(杨士聪)第二五八种 江上孤忠录(赵曦明)孤忠后录(祝纯嘏)嘉定县乙酉纪事(朱子素)过江七事(陈贞慧)第二五九种 东林与复社东林始末(蒋平阶)复社纪事(吴伟业)复社纪略(陆世仪)汰存录纪辨(黄宗羲)第二六0种 闽中纪略(许旭)闽难记(洪若皋)海寇记(洪若皋)国变难臣钞(不着撰人)第二六一种 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第二六二种 东华录选辑第二六三种 烈皇小识(文秉)第二六四种 甲申传信录(钱甹?只)第二六五种 中日战辑选录(王炳耀)(附)答客问刘大将军事(中日战争资料)简大狮惨死愤言(中日战争资料)闻尘偶记(文廷式)第二六六种 弘光实录钞(不着撰人)福王登极实录(文震亨)第二六七种 西南纪事(邵廷采)第二六八种 浙东纪略(徐芳烈)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不着撰人)扬州变略(不着撰人)京口变略(不着撰人)淮城纪事(不着撰人)第二六九种 蜀碧(彭遵泗)第二七0种 崇祯长编(不着撰人)第二七一种 客滇述(顾山贞)蜀记(着撰人)第二七二种 崇祯记闻录(不着撰人)第二七三种 东华续录选辑第二七四种 清史烈传选第二七五种 明季北略(计六奇)第二七六种 刘铭传抚台前后档案第二七七种 光绪朝东华续录选辑第二七八种 清季台湾洋务史料第二七九种 甲乙日历(祁彪佳)(附)祁忠敏公年谱(王思任等)第二八0种 台湾诗钞(附)诸种诗集序跋二十篇第二八一种 通监辑览明季编年第二八二种 石匮书后集(张岱)第二八三种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蒋元枢)(附)万寿宫图碑等拓本六幅第二八四种 平定三逆方略第二八五种 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李之芳)(附)文襄公年谱(程光豆)第二八六种 雪交亭正气录(高宇泰)第二八七种 使琉球录三种使琉球录(陈侃)使琉球录(萧崇业)使琉球录(夏子阳)第二八八种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第二八九种 明经世文编选录(附)盟鸥堂集选文六篇(黄承玄)第二九0种 台湾对外关系史料第二九一种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第二九二种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使琉球记、中山纪略(张学礼)琉球入太学始末(王士祯)中山传信录(徐葆光)槎上存稿(赵文楷)使琉球记(李鼎元)中山见闻辨异(黄景福)琉球实录(钱氏佚名)琉球说略(译述)(姚文栋)琉球形势略(中根淑)琉球朝贡考、琉球向归日本辨(王韬)第二九三种 琉球国志略(周煌)(附)续琉球国志略(赵新)第二九四种 崇祯实录明□宗□皇帝实录崇祯实录第二九五种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第二九六种 明实录闽海关系史料(附)崇祯长编选录郑氏史料初编补辑第二九七种 小酉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吴大廷)(附)福建票盐志略序等十四篇第二九八种 台湾雾峰林氏族谱第二九九种 清代琉球纪录续辑琉球事略(桂山义树)琉球入学见闻录(潘相)琉球小志并补遗(译述)(姚文栋)第三00种 雍正朱批奏摺选辑第三0一种 偏安排日事迹(不着撰人)第三0二种 岭海焚余(金堡)第三0三种 陈第年谱(金云铭)第三0四种 寄鹤斋选集(洪弃生)第三0五种 蕲黄四十八砦纪事(王葆心)第三0六种 中山传信录(徐葆光)第三0七种 明史选辑第三0八种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罗大春)(附)上制府请经理台湾后山番地(佚名)淮军平定台湾番社纪略(方浚颐)台湾地势番情纪略(方浚颐)征番纪勋(依田学海)第三0九种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闽省海贼(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浮海记(张麟白)皇明□□乐斋公暨妣郭氏志铭(郑经)皇明石井郑氏祖坟志铭(郑经)郑氏祔葬祖父志铭(郑克塽)闽中即事(叶舒颍)清三藩史料选录永宪录选录(萧奭)雍正八年上谕档选录培远堂偶存稿选录(陈宏谋)柚村文选录(汤彝)绿野斋集选录(刘鸿翱)台湾之狱(夏燮——中西纪事)鸦片战争闽省军需请销案(明清史料壬编)送黎召民观察台湾序(陈璞——尺冈草堂遗集)岑勤襄公奏稿选录(岑毓英)石遗室集选录(陈衍)台阳集(唐赞衮)书台峤绅民电禀后(不着撰人)澎湖文献钞存数典不忘

琉装的型制

痞子女恋上极道少爷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女主角

夏芓菡

年龄:16

身高:163cm

智商:200

特长:没她不会的

身份:南宫逸风的GF,三年后的黑道**----黑夜

性格:只要谁惹到她,谁就准备去过地狱般的生活吧

家庭成员:哥哥(夏子阳),一个所谓的母亲(沈灵),弟弟(徐东哲),继父(徐天)

容貌:美得没话说

喜欢的人:南宫逸风

女配角:

南宫紫灵

年龄:18

身高:163cm

智商:200

特长:处理公司的事

身份:南宫企业的总经理,南宫家的大**,全球排行第一

性格:温柔,但某些时候也是会爆发的

家庭成员:父亲(南宫雄),母亲(楚洁),弟弟(南宫逸风)

容貌:绝对的美女

喜欢的人:夏子阳

凌小秋

年龄:16

身高:160cm

智商:装作很聪明的样子,结果是白痴一个

特长:装可爱,装可怜?;;;;?;;;;?;;;;?;;;;?;;;;?;;;;

身份:秋氏企业的大**,全球排行第十

性格:温柔(装出来的)

家庭成员:父亲(凌澜),母亲(王燕)

容貌:美女一个(妆化出来的)……

确认后请采纳

“冲绳料理”为什么满是“中国味道”?

当时琉球族与汉族衣着并无明显差别,常服外衣为宽博的及膝长袍,称为衾(チン),有带束腰,袖口宽大,长二至三尺,袖长不掩指,袖口没有缝缉,型制近似道士服,腰带与缠头布同色,鞋履方面则不论贵贱均穿草履,又称“三板”(也作“三朳”),在见中国使者时才会穿鞋和靴,只有少数文人、秀才会在平日穿鞋靴。夏秋之衾多用葛布,冬春则多用?(粗绸)。在琉球国建立之初至第二尚氏王朝中叶,琉球族与汉族的差别仅在于发型,他们都在头上结髻,以色布(又称“手帕”)缠头,所用的色布长一丈三尺,绕头部卷八层,故又称八卷。另有部分文人、秀才会戴汉式巾帻,尤其多见于聚居久米村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所不同的是琉球族承袭古制结欹髻于头部偏右方,汉族裔则戴网巾、结髻于正中。初期只有汉族戴网巾,琉球族本来并不戴网巾,至万历年间,册封使谢杰的舅父带着几百件网巾随谢杰赴琉球。到了琉球,网巾却卖不出去,谢杰就利用职权之便,迟迟不举行册封礼,对琉球人说他们既然穿中华服饰,册封日若有任何一名陪臣不戴网巾,就不会举行册封礼,强逼所有参与册封礼的官员购买,于是网巾被抢购一空。自此琉球人才有戴网巾的习惯。此事传回谢杰的家乡福州长乐,当地就有了“琉球人戴网巾”这句意指强逼买卖的俗语了。至琉球被萨摩藩入侵以及明朝被清所灭后,琉球人开始剃顶发。国王以下的所有成年男子都只留外发一围,然后把头发绾成小髻在头顶正中或前额,自此琉球的琉球族和当地汉族的发型无异。当时琉球被萨摩藩入侵控制,虽然同时期清朝也有薙发易服令,但当时琉球男子的发型较为接近日本,可能是萨摩藩强制当地人更改发型。

当时首服及发簪均按照身份地位而定,初期官员朝服不戴冠帽,以八卷(ハチマキ,又作钵卷,是一种色布)缠头,以**为最尊贵,然后是红、青绿,白为最低等,国王则以锦帕缠头。清朝时八卷演变成帽子。清初帽子的制法较为简单,是以纸为帽胎,用一条长十分、阔三分的布裹在帽胎上绕三转围成一圈。到了清后期,帽子的制法较为繁琐,改用木片为骨,以绢帕包裹,前包七层或九层,后十一、二层,以绢帕的颜色区别等级,顺序为紫、黄、红、青、绿,同色的又以有花纹和无花纹区别高下。

自尚真王规定簪制后,常服所用之发簪也能以形状、材质、纹饰等区分贵贱。张学礼《使琉球录》记载当时簪的材质分为金、银、铜、玳瑁、明角、竹等,有官职者插金、银簪百姓用铜、玳瑁、角、竹制之簪,贱民则不得用簪。 琉球妇女常穿无钮无带、不束腰的衣服,初期没有穿裤子和中衣的习惯,后来有穿裤和中衣,衣襟和袖子较男子服装稍长,其中一种下裳是有细褶的长裙有些妇女会在上衣之外披上帷幔,见人时用以蔽面。后来则出现了有钮扣和系带的衣服双手有刺青,除花草、鸟兽图案外,也有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图形的。她们留长发、结髻,庶民妇女多结髻在脑后。亦有妇女结髻于头顶,从后倒插发簪,也有其他发型如前后偏堕的“倭堕髻”等。除发簪外不戴其他首饰,簪花也只会插戴木兰花。一如男子,女子头上所插之发簪也有身份、等级之分,庶民女子用玳瑁簪。她们不施脂粉,不缠足,平日多穿三板或赤脚。

上层女性礼服为红型衣装。先内穿一套袄裙,袄(胴衣)一般为鲜色,长至大腿,右侧系带,下穿百褶白裙(カカン),长至盖著双脚,外穿色彩鲜丽、图案丰富的红型大袖衫(御姊妹衣),再以紫色带系结。红型的颜色、图案亦有等级之分,琉球国因受到中国影响而视**为高贵的颜色,也常有“龙”、“凤凰”等图案,王妃、翁主、王子妃的红型大袖衫(御姊妹衣)为采用福木黄金色染料的黄底。王妃所穿的大袖衫上有云龙纹,内穿凤凰模样衬配花色底的上袄。上级士族女子穿印有垂枝牡丹、凤凰图案的御姊妹衣,一般士族女子的御姊妹衣为水色底,上有花鸟山水纹。地位越高,大袖衫上的图案也越大。女官的其中一种服饰是红袄白裙。

上层女性多结髻于头顶,王妃插凤头金簪,其他王族女子插金簪,命妇所用之簪视乎其夫之品秩而定。她们外出时会戴箬笠。 儿童服饰款式与成人相若,但有些士族儿童会有特别的服装,这种服装的两胁下三四寸并不缝合,而是类似日本江户时代服饰。他们没有剃胎发的习俗,而是把头发梳成髻,再插发簪。首里的儿童衣服皆以大红为里子,外面为五色?锦,可双面穿着。

见《中山传信录》:“幼童,衣袖胁下令穿露三、四寸许;年长,薙顶中发,即缝属之。” 从传世风俗画所见,士族新郎头戴赤冠(钵卷或帽),身穿黑色长袍,配大带。庶民娶妻则多穿白衣。汪楫《使琉球录》记载:“(琉球国)嫁女不治奁具,父母走送之,婿家衣仍白。”

士族新娘出嫁时所穿的婚服在琉球国初期至中后期多为袄裙,有些婚服穿的上袄较长,为大袄,配下裙,由于琉球人把黑色用于吉事,故此有以穿黑裙为嫁衣者,但也有穿红型大袄配上白、红、黄数层的裙子者。她们会用黑外衣覆盖头部,后来也有穿长至脚踝的衾再加长外衣和以黑外套覆盖头部的装扮。

民女出嫁时多穿黑裙,以蓝型(蓝染)盖头覆盖头部。 琉球国王的部份服饰及琉球官服及其布料多得自中国颁赐,因此样式、质地、花色、穿戴规矩等方面都与中国颇为相似,尤其是册封礼所用之器皿和服饰都必须按照明朝的礼数进行,因此每次册封,明帝都会颁赐冠服。例如陈侃《使琉球录》引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世宗向琉球国颁下的圣旨,提到尚清王获赐展角纱帽、金厢犀束带、常服罗、大红织金胸背、麒麟圆领袍、青褡获、绿贴里、皮弁冠服、七旒早皱纱皮弁冠、玉圭、五章绢地纱皮弁服,大红素皮弁服、素白中单、色素前后裳、色素蔽膝一件(连玉钩)、色妆花锦绶(连金钩玉玎珰全)、红白素大带、大红素纻丝舄(连袜)。此外还有丝绸衣料多疋赐予尚清王。《中山世鉴》也有赐服的相关记载,虽然历代获赐的衣饰不同,但皮弁冠、弁服、胸背、贴里、蔽膝都是常见的赐服。在册封礼时,国王会穿蟒袍,系犀角白玉带。

国王戴展角乌纱帽,双翅向上,盘金朱缨,在颔下三、四寸处系结,插龙头金簪 。穿蟒袍,带用犀角、白玉。燕居时有以锦帕或红白绡、黑绡缠头,后来改为裹五色帽,出入则戴斗笠。皮弁则为大礼服,在受封后及望舟宴时穿戴。

王族、贵族、官吏服装也有一定制度,当时的官服从穿戴、式样、纹式、质料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可区分品秩。不同典籍所记载的形制略有差异。据《琉球国由来记》载,由尚丰王时代开始,有品秩的官员朝服为端青袍,为长袍,以芭蕉布制成。《琉球国由来记》载当时尚丰王看到有人穿大绿衣,觉得色彩光鲜、花纹美丽,于是下诏定王子、按司的朝服为大绿色,亲方以下朝服为大青色,诸间切掟、目指的朝服为玉色,诸细工朝服则为家来赤头但《球阳》则指琉球国自尚质王元年(1629年)才开始以芭蕉布为朝服。《中山传信录》则记载正、从一品官穿绿色袍,二品及以下穿深青色袍。《续琉球国志略》则统称为端青。此后官吏朝服式样并没有大改变,只是明时官常服并没有束大带,到清代才开始束大带,大带也有划分等级的作用,《中山传信录》载正、从一品官戴锦带,二、三品官戴龙蟠黄带(二品官有功者赐锦带),四品官用龙蟠红带,五品官用杂色花带,六、七品官戴杂色衣带《续琉球国志略》。端青袍以大带束在腰间,提起三、四寸,以便怀纳纸夹、烟袋等物件。宫中武士则戴红帽、穿皂衣。

首服最初为八卷,清代之后变成帽子。不论是缠头帕还是冠帽皆以材质、颜色分辨贵贱,《琉球国由来记》和张学礼《使琉球录》皆有八卷、片帽颜色与材质规定之描述,《琉球国由来记》简述当时八卷?布的颜色可分为赤、黄、紫、青、黑等,又以紫、黄为尊贵,红、绿其次,青则为最低等,张学礼《使琉球录》则记载王子(包括国王之叔伯兄弟子侄)用黄花绫,宗族(按司)用黄光绫,法司、紫金大夫用紫花绫,大夫、通使等官用红绢,秀才用红光绢,役人和杂职用红布,摄政则戴花锦帽作为识别。此外,《中山传信录》和赵新《续琉球国志略》亦有记载官员帽子颜色材质的内容。《中山传信录》载,正、从一品官戴彩织缎帽,二品官载紫绫帽,三品至五品官皆戴黄绫帽,,六、七品官戴黄绢帽,八、九品官及官生戴大红绉纱帽,杂职官吏戴红绢帽,赵新《续琉球国志略》除载六七品官之帽为黄?帽外,与《中山传信录》所载一致。至乾隆五十六年,尚穆王仿中国制度以缨系帽,规定王子、按司用青丝编缨,法司以下诸王和秀才的缨用黑丝,座敷以下用黑棉缨。寒冷时会戴片帽,皮笠则为官役所用。

发簪也因应官阶、身份有所不同,不同典籍记载之实际制度均有所出入。夏子阳的《使琉球录》载当时分为金簪、镀金簪、银簪、铜簪等,其中金为贵、镀金次之、银再次之、铜为下。《琉球国由来记》载王世子结片发时插黄金花葵簪,不结片发之时插大簪花龙。王子、按司、紫浮织亲方插黄金花葵簪,法司座亲方、紫冠亲方插黄葵黄金茎银簪。御锁侧以下官员及一般士族插银花葵银台花簪。新参士不叙位时插花银台花簪。王子不结片发时改插黄金簪。按司以下一般士族不结片发时插银簪。张学礼《使琉球录》所载与前者略有差异,指国王用起花金簪,王子用光金簪,三司官用紫金簪,大夫用起花银簪,大夫通使用光银簪。而《中山传信录》对各级官员的发簪和首服规定都有明确记载,正、从一品官戴彩织缎帽、锦带、金簪,穿端青袍。二品官载紫绫帽、龙蟠锦带冠带,其中正二品插金簪,从二品插金花银柱簪。三品至五品官皆戴黄绫帽,以腰带区分品秩,三品官用龙蟠黄带、四品官用龙蟠红带、五品官用杂色花带。六、七品官礼服形制相同,大红绉纱帽,杂色衣带,三品至九品官皆插银簪。《琉球国旧记》也有关于簪制的记载,书中载除国王插龙头金簪外,各级官员、士族之簪均为花形。王世子、王子、按司、法司戴葵花头金簪,紫金官戴银茎金葵花簪,御所侧至有爵位的士族子弟戴玉花银簪,未有爵位的士族则戴玉花铜簪。

此外,他们承袭中山王国之制,在明朝使节到来时会穿着仿效明朝制度的服装,例如官员的补服。至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他们在册封礼时就改穿本土样式的服装了。

当时宫廷乐舞如御座乐、组踊、宫廷舞蹈等演出均由士族子弟担任,御座乐中的乐童子是身穿女装、脚穿红袜的士族少男。除表演人员外,还有一些有特殊职务的宫廷人员,包括医官(又称“五官正”)、宗叟(负责宫中茶汤职务,又名御茶汤)、司灌园、乐工等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服饰,他们皆剃发如僧、戴黑色六棱幔顶宽、称为片帽的帽子,这是因为他们职务繁忙且急切,无暇梳理头发。他们除了穿衾外,还会在外多穿一件短褂后来医官也不剃发。乐工在演奏时则会改以红帕裹头。 士庶男子常服为衾,袖宽二、三尺,长不过手指,没有连着衣服的系带,类似和服,多以蕉布、蕉葛制作,也有用缎子、丝绡、苎布制成的,要另外束带。《朝鲜王朝实录》的《端宗实录》载衣服有黑、白、红等色,《世祖实录》则记载他们的衣服以黑、白为主。尊者袖口及衣上以五色丝绣兽形,脚穿草靸(三板),少数文人、秀才会在平日穿鞋靴,《成宗实录》则指他们多穿白衣、以帛裹髻,有职事者用班染缯裹,着白细苎布,结红染帛衣带。

一如男子,士庶女子多穿芭蕉布制成的朴素服饰,富贵的士族女子有些会穿?和上布。女子又与男子一样穿衾。较早期时不穿裤子、中衣,后则有之早期女衾无带无纽,行走时要用手拽衣襟,而较后期画像中的衾及传世实物则在右侧有系带,有些于颈上有钮扣。除衾外亦有其他款式女服的记载,如《端宗实录》、《成宗实录》有提及琉球妇女除穿衾之外,也有穿袄裙、襦裙等类似明代和朝鲜王朝女服的服饰当时之画像亦绘有穿袄裙的士庶女子,富贵家还会穿彩缎衣服。袄裙无刺绣,裙子多为白色。古画中又有一种于颈上系结的外套。她们脚穿三板,与男子没大差别。士族女子外出时会戴箬笠或用白布巾蒙头。从传世风俗画所见,庶民女子平时也会戴头巾。民女所插之簪以玳瑁制成,除此以外没有其他首饰,亦不施脂粉,但所插之簪可辨别身份,按司家以下出身的士族女子插银簪,已婚士族女子所插之簪视其夫之品秩而定。庶民女子不得插金、银簪,她们多插玳瑁簪。

据《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载,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一带的庶民女子服饰有异于以上所述,与那国岛民女留长发、不束髻,横插木梳于鬓,有些发长至地,最短也过膝。身穿苎布制的直领、无领衣,袖短而阔,多用蓝、青色,下穿青色裳。西表岛(《成宗实录》作“所乃岛”)、伊良部岛(《成宗实录》作“伊罗夫岛”或“伊罗夫是磨”)、多良间岛女子服饰和与那国岛相近。西表岛女子有穿鼻之俗,她们鼻翼两侧穿孔贯小黑木,又在足胫绕系小靑珠,宽至数寸,伊良部岛妇女会佩戴水晶大珠在颈项。波照间岛、新城岛妇女装饰则与男子相同。

发型方面,《中山传信录》及夏子阳《使琉球录》皆记载他们在明代灭亡前都留发,土著结欹髻于头偏右方,闽人三十六姓则结髻在头顶正中,按司以下士族插银簪,庶民插竹或玳瑁簪,后来有戴网巾。明亡后开始剃顶发,结髻于头中央,簪短簪。但《端宗实录》则指他们结髻于左耳上,余发环结于右耳上, 以白布裹着。可能是因为地区不同而有不同衣着。他们平日不常戴冠帽,所戴冠帽如上文所述,有琉球本土的冠帽和明式冠帽两种。此外又有片帽、斗笠等帽子,斗笠亦因应用途而有不同的材质如竹、木和形状,也会染成不同颜色。

八重山群岛、宫古群岛的庶民男子之服饰于第二尚氏王朝初期又有异于以上所述,《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记载与那国岛(《成宗实录》作“闰伊是磨”、“闰伊岛”)、波照间岛(《成宗实录》称“捕月老麻伊是磨”、“捕月老麻伊岛”)、新城岛(《成宗实录》称“捕剌伊是磨”、“捕剌伊岛”)、多良间岛(《成宗实录》称“他罗马是磨”、“他罗马岛”)、宫古岛(《成宗实录》称“觅高是磨”、“觅高岛”)等岛屿的男子服饰大致相近,他们结辫发,再以苎绳束起,挽髻在颈旁上他们留长胡子,有些人会把胡子结辫或挽髻。他们上身穿蓝或青色直领、无领宽短袖苎布衣,下身以三幅白布围著作为中裙。多良间岛、宫古岛的服装则用染蓝的苎布制成,看起来有如彩缎这些地区的男子都不穿鞋子。

波照间岛有穿耳之俗,贯青小珠,又有串珠绕项,新城岛人则串青珠绕系手臂和小腿

至第二尚氏王朝后期,这些地区的衣着也受到冲绳本岛的影响,除了使用各地自行生产不同质料、纹样的布料制作衣服外,款式和冲绳本岛的大致相近。 琉球国于1871年被日本所灭,翌年设琉球藩,琉球末代国王尚泰王被封为琉球藩王,保留王族服饰。至1879年(明治十二年)废藩置县,琉球王族和贵族不再拥有尊贵身份,红型衣装也走入寻常百姓家,此后多作为琉球艺能参与者的服装以及重大传统节日或仪式(如婚礼、成年礼、还甲)的服装。士庶常服则继续于琉球人日常生活中穿着,红型染色技法也同时用于常礼服。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前,琉球各阶层人士所穿的琉装的款式多沿袭前代,并没有大变化。其后男子开始不结髻,男性琉装样式也较多受到和服影响,女性服饰装扮则改变甚少,仍然穿着与琉球国时代款式相同的衣服和在头上结髻,但已经甚少出现左衽的样式了。而在双手刺青的习俗直至明治十五年日本政府下禁令后才废止。二次大战后,琉装常服发展得更接近和服样式,但所用的特殊布料、染色技法等仍然具有与和服不同的特征,且仍维持结腰带于前方的样式。

直至二十世纪中期,人们多改穿西服及时装,琉装则只在传统文化相关活动、节日、婚礼,或需要穿着代表本民族服装时穿着,也常有游客穿着以体验琉球文化。现代琉装款式一般保留传统样式,但亦有改良的款式,系腰带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现代女性琉装常服也有系腰带的款式。

孙悟空为什么非要去东海借兵器呢?

近年来,日本冲绳逐渐成为国人的热点旅游目的地。这里因其亚热带风光与本州岛上的东京、大阪大异其趣。而“冲绳料理”更是与传统认知上的“日本料理”相去甚远,却很容易令国人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与中国及日本的情况相似,以小麦粉为原料的面食也在“冲绳料理”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面条是中国发明的,不过很早就传入了日本。

荞麦(そば)面被称为“最富有日本特色”的面条。在琉球,也有一种常见的“冲绳荞麦面”。其实这种面条并不使用荞麦,而是采用小麦的面粉加工。它之所以被日本人称为“そば”的原因,其实和正宗的中国“拉面”经历差不多。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面条从横滨唐人街登陆日本。虽然它毫无荞麦的成分,但比起粗粗圆圆的乌冬面,形式上更接近日本的细长荞麦面,于是被日本人称为“南京荞麦面”(后来演变成了“ラーメン”即“拉面”)。

中餐的基因

根据冲绳学者高良仓吉的研究:面条早在明代中期的1534年就出现在琉球官方文献里。而日本的正宗“荞麦面”传说要晚至一百多年后才由寄寓日本的明遗民朱舜水(1600-1682年)教会了日本人在荞麦粉中掺上小麦粉,使其具有黏性和弹性后才告诞生。

在日本料理的烹饪方法中,以清蒸、凉拌或水煮最为常见,因此日本料理也被称为“水料理”。餐桌上摆盘精致的菜品无一不是新鲜清淡。反观中餐,自然也不缺乏这些烹饪手法,但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炒”。炒菜可荤可素,也可以荤素合炒。无论南北菜系,“炒”都是独占鳌头、花样繁多的烹调手段。

为什么相比日本本土,“冲绳料理”里的“中国味道”会如此浓厚呢?这自然有着历史的原因。琉球出产不丰,许多农作物直接来自中国。除了甘薯之外,公元1606年奉旨出使琉球的夏子阳就发现当地很多菜蔬,如“瓜、茄、姜、蒜、葱、韭、菔(萝卜)、芋;更有波菱、山药、冬瓜、薯、瓠之属”,都是从福建移植而来(“皆闽中种”),其食用方法与福建地区相类,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不过,今天从上海飞往冲绳那霸的航班只需两个多小时,而古时从福州渡海前往琉球,却往往需要耗时一月之久。从这个意义上说,琉球与中国的交往便利程度,并不如想象的那样便利。实际上,中国饮食之于“冲绳料理”的影响,有着一个更加直接的手段——移民。

话说,小说《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孙悟空被菩提祖师赶走后,文中这样写的:

“悟空谢了。即抽身,捻着诀,丢个连扯,纵起筋斗云,径回东胜。那里消一个时辰,早看见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自知快乐,暗暗的自称道:‘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举世无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别语叮咛还在耳,何期顷刻见东溟。’”

诗中为形容孙悟空筋斗云的速度快,这边祖师临别叮咛的话还在耳边,顷刻孙悟空已经看见“东溟”大海了。

在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说道:

“那沙僧在半空里,行经三昼夜,方到了东洋大海,忽闻波浪之声,低头观看,真个是黑雾涨天阴气盛,沧溟衔日晓光寒。”

小说中提到的“东溟”和“沧溟”是个专有的地理名词,是指“冲绳海槽”。

从地图上看,Diao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南约10海里,海床地形突变,水深达1000米以上,地质学上称为“冲绳海槽”。这块海域古称“沧溟”,亦曰“东溟”,这两个称呼在《西游记》中都用过。

由于中琉界沟在西侧那边,由于水深较浅关系,海面呈青绿色,故称“沧水”。经过东海大陆架的边缘进入琉球界后,由于琉球海沟的岩石圈扩展而形成的弧后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因此海面看来呈黑色。因为很好辨识,所以“黑水沟”自明朝以来便是中国与与琉球的自然海上分界线。因此明清两代又称“分水洋”。现代称为“中琉界沟”。

四川涪州人周煌(1714―1785年),乾隆二年(1737年)二甲进士,任翰林院编修19年。1756年奉诏以中王副使出使琉球,3年后归,升侍讲学士、内阁学士。1755年任《四库全书》总阅,后历任工部、兵部尚书,皇太子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卒后谥号文恭。著有《琉球国志略》。

由于海上没有明显的界标,那怎么知道到哪里属于中国哪里属于外国呢?周煌的《琉球国志略》就提到:

“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溟与冥通,幽元之义。又曰‘东溟’。琉地固巽方,实符其号。”巽为风,位属东南。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福建到琉球,随着海底深度的变化,要经过一个从绿水也就是“沧水”然后变成“黑水”的变化,从绿变黑,古称“沧溟”,又叫“东溟”,琉球在巽地,也就是在中国的东南方。虽然海上没有疆界标志,但从福建往东南,当从大海从绿色变成黑色时,就到了琉球国界了。

随周煌出访的江苏丹徒人书法家王文治在他的《渡海吟》中也提到中琉以“冲绳海槽”为界,诗中说:

“黑水之沟深似墨,浑沌如游邃。古初元黄不辨乾坤色,那须燃犀更照耀。飒飒阴风战毛骨,方知中外有分疆。设险惟天界殊域,我闻百川万派清浊殊于廓。”

很明晰的指出在茫茫大海上也有疆界,这个“黑水沟”,就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

类似的还有嘉靖三十八年出使琉球的郭汝霖,完成册封后于嘉靖四十一年完成的述职报告《使琉球录》中说,册封完毕回国时,

“六月二十九日,封王礼毕,守候风汛回国。?十月初九日登舟,?至二十六日,许严等来报曰:渐有清水,中国山将望乎?二十七日,果见宁波山。”

可见从东往西回国,海水颜色是越来越浅,从“十月初九日登舟”,“二十七日”就能看见宁波的山了。

此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奉命代表朝廷册封琉球国中山王的夏子阳,五月初四启航,六月到达琉球。《使琉球录》:“二十七日,午后过Diao鱼屿,次日过黄尾屿,?连日所过水皆深黑,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青色,忆前《使录补遗》称:去由沧水入黑水,信哉言矣!”启程回国时“二十九日,隐隐见一船,众喜谓:有船则去中国不远,且离黑入沧,必是中国界。”

清康熙二年出使的张学礼,自五月初四从福建出海,《使琉球杂录》记载:“(五月)初九日,浪急风猛,水飞如立,舟中人颠覆呕逆,呻吟不绝,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曰: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横亘南北。舟子曰:过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

清康熙五十七年任琉球副使徐葆光《中山传信录》:

“二月十六日癸丑,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开洋,?二十日丁巳,?船共行二十六更半。是日海水见绿色,夜过沟祭海神。”

由此可见,虽然海上疆界不像陆地有明显的高山、大河、深谷作为天然的国境分界线,但明清两代中国人还是以“冲绳海槽”这一海水突然变黑,这一自然现象,作为天然的海上边界线,始终把海水颜色浅、绿的海域,作为中国的固有Ling土,所以各朝各代“祭海神”都是在“海水见绿色”的中国一侧。

作者说花果山时,提到的“东溟”和“沧溟”,就是暗示花果山是位于“冲绳海槽”的中国岛屿。

当时的明军中,俞大猷、唐顺之、卢镗等都是海战专家,尤其是福建水师的“大福船”,是一种船底尖,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但能行于顺风顺潮”,是专为出外海设计的。戚继光曾经评价:“福船?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也但吃水一丈一二尺,惟利大洋,不然多胶于浅,无风不可使。”可见从当时中国海军完全有能力控制Diao鱼岛。

况且Diao鱼岛是中国和琉球的“界岛”,是首先要考虑的,就像公路上的指示牌,俞大猷、唐顺之、卢镗这样的海战“老司机”,怎么可能不知道“Diao鱼屿”呢?

小说里还有一个情节,孙悟空刀劈混世魔王后,要偷兵器,练猴兵,文中说:转上四个老猴,两个是赤尻马猴,两个是通背猿猴,走在面前道:“大王,若要治锋利器械,甚是容易。”悟空道:“怎见容易?”四猴道:“我们这山,向东去有二百里水面,那厢乃傲来国界。那国界中有一王位,满城中军民无数,必有金银铜铁等匠作。大王若去那里,或买或造些兵器,教演我等,守护山场,诚所谓保泰长久之机也。”

花果山是Diao鱼岛,那傲来国就应该是与之相邻的“琉球国”。不仅是从地理位置推理出来,小说中孙悟空“要治锋利器械”,去了傲来国。

不过,以孙悟空不过的法力,多远的距离都不是问题,那孙悟空为什么不直接去大唐,又不是不认路,当年第一次离开花果山到的就是大唐,同样是偷兵器,到中国也是这个步骤,飞过去,拔几根毛,搬回去,但为什么非要去傲来国呢?

我们知道《西游记》诞生的年代,正是倭寇入侵的时期,而当时中国也就是明朝军队的兵器远远不如倭寇,所以琉球出产的兵器很受当时中国人喜欢。

号称“十全老人”有“十大武功”的乾隆皇帝,就有一把琉球刀,刀长长99厘米,刀鞘髹黑漆,刀柄铁质,外缠**绦带,护手部黑漆处髹金**樱花及凤纹。刀柄处拴羊皮条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墨书:“乾隆二十二年琉球国恭进黑漆鞘腰刀一具。”

▲乾隆御用琉球刀

当时著名的抗倭文人徐渭就有诗称赞,《琉球刀二首(时客常山)》P.167:“客将刀出市,云是大琉球。海泛防龙合,天阴听鬼愁。挥空霜欲落,脱匣水堪拙。万里烽烟地,随身去莫留。又,单刀新试舞,双剑旧能轮。雨过腥闻血,风旋雪?身。对?归思动,挂壁蒯缑尘。醉后时横看,终当赠与人。”这把琉球刀是他的好友吕正宾在战场上缴获后送给徐渭的,从诗中可见琉球国生产的兵器有多么优异。

徐渭的另一首《今日歌二首(是年虏寇古北口,入薄都城)》P.121中有“琉球佩刀光照水,三年不磨绣花紫。”是说三年不用磨,都刀光如水,“绣花紫”是凝结在刀表面的“血沁”。

因为日本是兵农分家,武士是世代相传的,兵器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中国这边都是国家配发的。美国军队流行着,这么一谚语:“记住,你手头使用的武器,永远是开价最低的供货商提供的。”所以单兵装备上倭寇明显强于明军。

即便是吴承恩也亲身参与过抗倭斗争。他的老家淮安直接临海,又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事关重大。本来漕运总督同时也兼提督军务巡按都御使,但为保卫大运河这一经济命脉,于嘉靖三十六年,又单设提督淮扬军务巡抚都御史,指派江西丰城人李遂来淮任职,巡抚凤阳四府,专门进行抗倭。

▲胡宗宪

但由于胡宗宪坐镇浙江,南直隶长江南岸的苏、松、常、镇四府,由浙江协防,精锐云集,兵力也较多。但长江以北防御相对薄弱,因此经常失利,江北人民希望能当地能有一位英雄,率领一支子弟兵来保卫家乡。

嘉靖三十五年,曾中过状元,也是吴承恩的亲家――沈坤,因母丧家居,适倭寇犯淮,他毅然拿出家全部积蓄,变卖了家产,树起抗倭大旗。他招募了一千多名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成一支英勇善战的抗倭乡兵,叫“状元兵”,吴承恩就在这只队伍里。

同治《山阳县志》卷二十一记载:

“倭数千人自日照流劫至淮安,时邑人沈坤方家居,散赀募乡兵千余屯城外。倭纵火焚烧,官兵且却。坤率兵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始退。”

《西游记》中,孙悟空之所以选择去傲来国偷兵器,而不选择去中国,正是作者深深体会到,当时中日军队装备差距上的体现。



佥事读音是什么意思

佥事读音是:qiānshì

佥事是一种官名,相当于现在的科长。“佥事”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佥事相当于副职或者助理等职。

清代初期沿置,乾隆十八年(1753)废。清末改制,部分机关有设,地位高低不一,多在参事之下,职务相当于科长。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各部亦设佥事,荐任,分掌各厅、司事务,常兼任科长,地位则略高于科长。如鲁迅曾任教育部佥事。

同时,在明代卫所体系中,亦有佥事之职,如都指挥佥事(秩正三品)、卫指挥佥事(秩正四品),两者均为指挥使之助手,一般分掌训练、军纪。如明代名将戚继光十八岁时担任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台湾文献丛刊·偏安排日事迹》:“先是,铨部升枢(袁可立子袁枢)山东佥事,户部题留;奉旨:准留,不准加衔。”

各个时期的佥事职位也不一样,但一般都是副职,很少作为主官,地位最高的时期是在明朝时期,目前在单位体系中已经没有这个称呼,此称呼最晚至民国时期,鲁迅先生也曾担任过。

佥事是什么官

佥事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

清代初期沿置,乾隆十八年废。清末改制,部分机关有设,地位高低不一,多在参事之下,职务相当于科长。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各部亦设佥事,荐任,分掌各厅、司事务,常兼任科长,地位则略高于科长。如鲁迅曾任教育部佥事。

同时,在明代卫所体系中,亦有佥事之职,如都指挥佥事(秩正三品)、卫指挥佥事(秩正四品),两者均为指挥使之助手,分掌训练、军纪。如明代名将戚继光十八岁时担任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

《台湾文献丛刊·偏安排日事迹》:“先是,铨部升枢(袁可立子袁枢)山东佥事,户部题留;奉旨:准留,不准加衔。”

佥事:相当于副职或者助理等职。

卢若腾的戏效叠字体

《戏效叠字体》是明末清初诗人卢若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品原文隐隐藏春坞,明明映水霞;一声声语鸟,万朵朵飞花。酒茗朝朝馆,笙歌夜夜衙;谁知愁怨筑,户户又家家。

卢若腾(1600~1664),字闲之,福建金门人,因金门为唐代时监牧地,故号牧洲。〖参考林树梅〈明自许先生传〉,《云山人文钞》,福州:福建师范大学馆藏。〗明崇祯庚辰十三年(1640)进士,尝官浙江布政使左参议,分司宁绍巡海兵备道。居官洁己惠民,士民建祠以奉,有「卢菩萨」之称。

南明隆武立,授以右副都御史,后加兵部尚书。清军南下,若腾守平阳,力战,腰臂中矢,遇水师救出。闻闽败,隆武帝被俘,痛愤赴水,同僚救起。寻入舟山,辗转至闽海,偕王忠孝、徐孚远等居浯洲屿,自号「留庵(庵)」,一意着述。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

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

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着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

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

《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着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求助!福州民间信仰海神陈文龙信仰的资料

  闽台文化研究·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

  闽台文化研究·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航海交通发达,沿海居民信仰的海神除天妃外,还有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等。祭祀海神的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随着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传遍了世界各地。但那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的传播。事实上,在世界各地人民接受了古代福建海神信仰的同时,他们也继承发扬了福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漫长的海岸线占全国第二。明人顾炎武说过,“海者闽人之田也”。据考,福建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航海行船,福建海上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福建沿海居民海神信仰的活动。在航海过程中,人们供奉的海神以天妃为主。天妃又称天后、天母、天上圣母,福建和台湾俗称妈祖。天妃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北宋建隆年间,终身未嫁。初以巫祝为事,受乡人崇敬。由于湄洲岛人多从事航海造船业,海上航行,危险重重,因此人们常常乞求神灵保佑。林默娘死后,便被当地的人民供奉起来,当做航海的保护神。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海上贸易的重视,赐以封号,故天妃的名号便传扬开来。福建一地航海供奉天妃之事在历史上有诸多的记载,例如,“飞航万里,风涛叵测;玺书郑重,一行数百人之生,厥系匪轻。爰顺舆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礼必虔,真若悬命于神者。”就是明代嘉靖年间从福州渡海使琉球的陈侃对航海时供奉天妃的描述。福建历史上关于天妃信仰的描述,举不胜举,仅举以上文字,以概其余。但就古代福建海神信仰而言,除天妃信仰外还有其它的海神信仰。如“临水夫人”也是人们所敬仰的海神。临水夫人,俗名陈靖姑,福州下渡人。传说生于唐代,后被人尊为“扶胎救产,保赤佑童”的女神。但她又同时掌管江河,为闽江流域的船民所崇仰。明代嘉靖年间,高澄出使琉球,使团成员多数为闽人。当海上遇险时,众人求救于天妃诸神。后经天妃降箕,说:“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回到福州后,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门外发现了临水夫人祠,忙请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异,不婚而证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从海上救人还也。”①闽人崇拜龙可以追溯到先秦。据《说苑·奉使》记载,当时的土着为了避免水怪的伤害,在身上刻画上蛟龙的形象。汉代以后,随着中原汉族南迁入闽,龙演变为龙王,逐渐人格化。龙王不但能主宰雨赐,而且还会兴风作浪,故百姓十分敬畏它。航海者遇到惊涛骇浪,往往以为是海龙王作怪,便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求龙王慈悲,给个方便。若遇到“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便认为是海龙王的缘故,则要举行特殊的仪式,加以禳解。如万历年间长乐人谢杰使琉球后,在《琉球录撮要补遗》中写道:“方舟之将至夷也,忽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役之老成者曰:此龙神迎诏也。顷之,涎涌如白塔,高可数十丈。涎尽处,突起白虹,直至天表,且不翅千余丈。如是者三,有若鼎足,然虹尽处结成黑云,大可盈亩,须臾广。众请发牌止之,正使以为幻。人心汹汹惧甚,啧有烦言。余以安众心为请,始勉为书‘诏敕在船,龙神免朝’八字,牌一发,即云散于天,涎归于海。”②在古代福建沿海居民信仰的海神中,还有一位神叫拿公。据传,“拿公者,云福建拿口人。尝行贾,卧舟中,闻神语曰:‘某日将行毒于某处。’公谨伺之。至期,果见一人抛毒物水中。公投水收取之,尽食之,遂卒。以是面作靛色,后为土神。……后以功封‘护国天下兵马司协佑尊王’。海船必奉之者,以海上多礁雾,专藉神力导引云。……闽人云:公实卜姓,以业拿舟。为神,故称拿公。”清嘉庆十三年,侯官人齐鲲被封为正使出使琉球,齐鲲自福州出发,与其同行的使团航海人员主要是福建人。回国后齐鲲在他的《续琉球国志略》一书中又向世人介绍了另一位的航海保护神——尚书陈文龙。其渡海时共有二船,天妃与拿公神像供奉在头号船,尚书神像在二号船,其记曰:“同日,二号船遇暴亦然,文武员弁虔叩尚书神像前,乃免于厄。”又据同书载:“尚书陈姓,名文龙,福建兴化人。宋咸淳四年,廷对第一,官参知事,知兴化军为贼所执,不屈死。明时显灵,护救封舟,封水部尚书,立庙闽省南关外。”可见,陈文龙也是当时福建人民所崇奉的海神之一。清同治五年,闽县赵新使琉球。在这一次的渡海册封中,赵新等人除了供奉天妃、拿公、尚书等神明外,还供奉了苏臣神像。查赵新所撰之《续琉球国志略》可知,“神苏姓名碧云,系福建同安县人。生于明季天启年间,读书乐道,不求仕进。晚年移居海岛,洞悉海道情形,海船均蒙指引平安。殁后,于海面屡着灵异,兵商各船,均祀香火。每岁闽省巡洋,偶遭危险,一经吁祷,俱获安全。”概而言之,古代福建的海神信仰是多种的。除天妃以外,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诸神都担负着“慈航普渡”的庇护任务。显而易见,在人们的心目中,诸神的地位都是同等重要的。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居民祭祀海神的活动大凡有如下几个方面:准备谕祭祈报海神文、拜祭所经之地的天妃寺庙、造舟登舟启航的迎神送神仪式、航海途中向海神祈祷、许愿与还愿、海事完成后为海神奏请封号、题写庙记、庙额、撰写海神“灵应记”、捐资修建天妃庙宇等等。据载,通常在航海前必须准备好二道谕祭祈报海神文,这一先例是由嘉靖十三年使琉球的陈侃开创的。陈侃使琉球饱尝了海上风涛之惊恐,愈感“海神庇佑”之威德,故向朝廷题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写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报,……伏望圣慈悯念,下之礼部详议可否。万一其功当报,令福建布政司与祭一坛,庶天恩浩荡而幽冥有光矣。”③后礼部议复:“看得给事中陈侃等奉使海外,屡遭风涛之险,幸获保全。海神效职,不可谓无,赐之以祭礼亦有据。随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道,行令福建布政司备办祭物、香帛,仍委本司堂上官致祭,以答神。”④从此,册封琉球事先需准备祈报海神文,“行令福建布政司于广石海神庙备祭二坛:一举于启行之时而为之祈;一举于回还之日而为之报。使后来继今者,永着为例。免致临时惑乱,事后张皇。而神之听之,亦必有和平之庆矣。”⑤谕祭祈报海神文通常在确定册封琉球使人选后,即由礼部移文翰林院撰文。明清两代的谕祭祈报海神文内容大致相同。以下是康熙年间使琉球的谕祭海神文祈、报二道:由福建出使航海的另一重要活动是在天妃等海神庙中进香。凡所经之天妃等庙,都要上前行香。明嘉靖年间高澄与陈侃到福建准备使琉球时,有人教他们要祈祷天妃保佑,说“神司大川可以呵禁不祥也”。高澄等人信其言,“从之。凡修祀行香,必诚必敬,罔敢怠忽。”⑦清康熙年间汪楫使琉球时,“星驰赴闽,于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谕祭海神天妃于怡山院”⑧,怡山院亦称天妃宫。其他使臣谕祭天妃,一应如此。册封琉球必经之路长乐广石亦有“广石庙,庙海神天妃者也。……庙之宜,旧传自永乐内监下西洋创焉”⑨,历朝使琉球者经此必前往行香。从福建到达琉球后的使臣,亦循旧例,到琉球的天妃宫行香。琉球国有三处天妃宫,在那霸天使馆东者为下天妃宫,在久米村者为上天妃宫。还有一处在姑米山。从文献资料来看,历朝使琉球者都前往天妃宫行香。据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载:使臣至琉球的第二日“先诣孔庙行香,次至天妃宫”⑩。勿庸赘言,当使臣们册封琉球经历过海上的风险之后,其对天妃等海神的信仰更加重视。例如李鼎元使琉球归来后,刚刚进入闽江口之五虎门即径往怡山院“特购羊一、豕一,致祭于天后海神”。接着使臣们尽其所能,向朝廷题奏,请赐封天妃封号,彰扬功德、灵圣等等。使琉球祭祀海神活动尤重于航海行船之中。册封舟上必设天妃堂供奉海神。“使臣登舟,必先迎请天妃,奉舵楼上,而以拿公从祀”。李鼎元使琉球时,“恭请天后行像并拿公神像登舟,祭用三跪九叩首礼。”比李鼎元稍后几年使琉球的齐鲲亦说:“国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拿公神像供奉头号船,请尚书神像供奉二号船。”这些迎供祀奉在船上的各种海神,待封舟抵达琉球后,又“涓吉鼓乐,仪从奉迎船上天妃及拿公诸海神之位供于上天妃宫内,朔、望日行香”。当册封使们完成使命回到福建后,还需“奉安天后行像,拿公于故所”,才敢各自安歇。由上可见,明清使琉球诸使对供奉海神之事的敬重。史籍记载,历次航海都遇到风险。当数百人性命系一叶扁舟在狂风巨浪中挣扎时,束手无策的人们只能乞求海神的“保佑”。他们不外是焚香设拜,大呼神明求救,“叩首无已”,“虔心求祷,合船诵佛号不绝”。或“朝服正冠坐”,向神明许愿:神若显灵,“当为之立碑”,“当为之奏闻于上”。有时人们还“剪发设誓,求救于神”。因明清时期,福建是通琉球的法定口岸,所以出使琉球均由福建造船航海,使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即为福建的海神信仰。如崇祯年间杜三策使琉球时遇到风浪,恰值舟中有人购有奇楠,价值千金。即许以奇楠“捐刻神像”,祈保平安。张学礼等使琉球危急之中,“各许愿,设簿登记” 。每当平安回返后,所许之愿需“一一修还,所谓无所负神明”。如张学礼记:“二十五日进城,至天妃庙行香。余与副使王公各出赀酬谢,如所许数,员役亦然。”有时使臣还口授檄文令书吏撰写“以檄天妃”,乞求保佑。人们也常常降箕卜王交,希冀得到神的启示。如陈侃、高澄使琉球时,有“管军叶千户,平日喜扶鸾,众人促其为之。符咒方事,天妃降箕,乃题诗于灰上曰:香风惊动海中仙,鉴尔陈、高意思专。谁遣巽神挠海舶,我施阴骘救官船。鹏程远大方驰步,麟阁勋名待汝还。四百人中多善类,好将忠孝答皇天。诗毕,复判曰: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郭汝霖使琉球时亦有“舵工陈兴珙又善降箕,乃用李君一家僮并不能字者扶之。字皆倒书曰:有命之人可施拯救,钦差心好,娘妈船都平安也”。通过这种神与人的对话,起到了稳定人心,战胜风浪的作用。此外,若遇到无风或风向不对时,也祭拜海神,祈求神助。如汪楫使琉球,“是时东风正猛,群言夏讯已过,未易开洋。”祭祀天妃后,“风声忽转,舵楼旌旗,尽皆北向。”原本需要十余天的航程,仅三昼夜就完成了。故汪楫在《使琉球杂录》中载:“彼国臣民,莫不相看咋舌。群言,自古迄今,未有神速如此者!共称圣人在上,海不扬波,则圣人在上,海可飞渡。” 经历过海上风浪后,人们对天妃等海神更加崇敬。他们除了向朝廷上奏为海神报功外,还捐资修建天妃庙,撰写天妃灵应记。郭汝霖所撰《广石庙碑记》,就历述了前几次使琉球者维修广石天妃庙一事。其曰:“成化七年,给事中董、行人张祥使琉球新之。嘉靖十三年,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感坠板异,复新之。……余檄署篆孙通判大庆考其遗址,并材料工价,值百金,往陈、高捐俸二十四金助;余与李君如之。”迄今仍存于福州怡山院的石碑上刻:“新建天后三氏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舍人于宫篆光甲捐银五百两。时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仲夏勒石。”由此可见,人们不惜重金修建天妃神庙,反映了海神信仰在航海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总而言之,古代福建沿海居民海神信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这一信仰随着那扬起的风帆,随着那荡漾的碧波,传遍了世界各地。那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的传播,事实上,在世界各地人民接受了古代福建海神信仰的同时,他们已继承发扬了福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博精神,这是毫无疑义的。

  注释:

  ①高澄:《临水夫人记》,见萧崇业《使琉球录》第142页至第143页。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

  ②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见夏子阳《使琉球录》第165页,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③陈侃:《使琉球录》第17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昭和52年版。

  ④萧崇业前揭书第199页。

  ⑤萧崇业前揭书第200页。

  ⑥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第200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

  ⑦萧崇业前揭书第145页。

  ⑧汪楫:《使琉球杂录》卷五,引自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第19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年。

  ⑨郭汝霖:《重编使琉球录》卷下,明嘉靖辛酉十月刊本。

  ⑩徐葆光前揭书第92页。李鼎元:《使琉球记》第268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汪楫前揭书。李鼎元前揭书第235页。齐鲲:《续琉球国志略》日本冲绳县立图书馆昭和53年影印本。徐葆光前揭书第92页。李鼎元前揭书第268页。陈侃前揭书第7页。胡靖:《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第43页,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3。 张学礼:《使琉球记》第8页,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台湾银行1971年版。郭汝霖前揭书。张学礼前揭书第9页。郭汝霖前揭书卷上。萧崇业前揭书142页。汪楫前揭书。

  主要参考文献:

  萧崇业:《使琉球录》,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胡适的生平?

一八九一年 一岁

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一八九二年 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一八九三年 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一八九四年 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一八九五年 五岁

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熟读书。

八月 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一八九六年 六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七年 七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八年 八岁

在家塾读书。

一八九九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一九00年 十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一年 十一岁

在家塾读书。《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一九0二年 十二岁

在家塾读书。

一九0三年 十三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

一九0四年 十四岁

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 从三兄洪□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一九0五年 十五岁

春 改进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一九0六年 十六岁

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 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一九0七年 十七岁

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一九0八年 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一九0九年 十九岁

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一九一0年 二十岁

春 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一九一一年 二十一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 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一九一二年 二十二岁

九月 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一九一三年 二十三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 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一九一四年 二十四岁

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九月 被举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一九一五年 二十五岁

一月 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分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

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为杜威。

一九一六年 二十六岁

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杨杏佛等讨论文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一九一七年 二十七岁

一月 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

五月 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 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上海。

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

十二月 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是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一九一八年 二十八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三月 任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十一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是日,母冯顺弟病死。

一九一九年 二十九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一月 被聘为《新潮》杂志顾问。

二月 参加《新教育》编辑部工作。又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

五月 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不久,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

谈「知难行易」学说。

六月 接办《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十月 十二日,参加教育部及北京大学等在中山公园为杜威六十岁

生日举办的祝寿活动。

是月,陪同杜威去山西讲学。

十一月 代理北大教务长(因马寅初教务长患眼疾请假)。

〔着〕《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重排收在商 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此重排本在一九五八年由台湾商务印 书馆印单行。)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

(中古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一九年; 此本未续完。其中第七章「王充」曾在杂志上发表,后来收在黄晖的《论衡校释》作为附录 之一。)

〔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一九年)

〔英着〕

”The Greatest Event in Life:A Farce in One Act, ”In: The Chinese Theater, by A E Zucker(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25) pp 119 -128 Note:Written in China in English in 1919 Later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一九二Ο年 三十岁

仍在北大任教。

四月 在国语讲习所讲「国语文学史」。

五月 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年底 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着〕《尝试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Ο年;一九二Ο年的第二版略有增删,一九二二年的第 四版增删很多。)

一九二一年 三十一岁

春 养病在家

七月 高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

未允,转荐王云五。

下半年 除在大任务外,去国语讲习所讲了八周「国语文学史」。

〔着〕《胡适文存》一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一年;《胡适文存》一、二、三集与 《胡适论学近着》第一集,曾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重排印作《胡适文存》四部合集,一九五 三年二月□版。这合集的四部每部都经胡先生自己删省若干篇。)

一九二二年 三十二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十八日,被推为中教育改进社筹划全国教育经费委员会赔款部部员。

三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南开大学讲学,为时三周。

四月 二十五日,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学系主任。

五月 七日,由他主撰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

十四日,与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好人政治」。

七月 在济南讲「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八月 出席「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届年会。

九月 《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出版。月底,出席国民政府教育

召开的学制会议,为起草宣言者之一。

十月 赴济南出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着〕《章实齐先生年谱》

(姚名达订补)(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二年)

〔英着〕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 (Shanghai, The Oriental Book Co, 1922), 10+187 pp

一九二三年 三十三岁

一月 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烟霞洞养病。四月二十一日京,月底抵杭。

四月 得鲁案委员会授予的三等嘉禾章。

十月 到上海商科大学讲「哲学与人生」。

是月,又去南京东南大学讲「书院制史略」,月底回北京。

是年 任《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主任。

一九二四年 三十四岁

仍在北大任教。

六月 筹备《现代评论》。

八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

十月 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

十一月 五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十二月 十三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着〕《胡适文存》 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三十五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参加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三月 应聘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会员。

五月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兼财政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十月 到上海治病。在此期问,至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

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十一月 被推举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一九二六年 三十六岁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

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七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 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全体委员

会议,中间去了一下法国。

十二月 三十一日,坐轮船去美国。

一九二七年 三十七岁

一月至四月中旬 在美国纽约、费城地游历并演讲。

四月 十二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

二十四日,到日本横滨,暂住二十三天,游历了京都、奈良、

大阪等处。

五月底 回上海,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

六月 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七月至十二月 在上海写作与讲学。

是年 复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

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着〕《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三十八岁

二月 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作哲学讲座。

三月 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四月 与高梦旦等同游卢山。

三十日,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自兼文理学院院长。

五月 赴南京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着〕《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着〕《卢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英着〕”Reform in Chinese Mourning Rites,”In:Antumn Leaves, by E TC Werner (Shanghai, Kelly & Walsh, 1928), pp69-95 ”Civiliaz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In:Whether Mankind, Apanorama of Modern Civilization, ed by Charles A Beard (New York, Longmans, 1928), pp25-41 A revised text appears in The World\'s Best, ed by Whit Burnett (New York, Dial Press), pp1066-1077

一九二九年 三十九岁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一月 赴杭州出席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

六月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九月 赴州参观「西湖博览会」。

〔着〕《人权论集》(与梁实秋等合着)(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Ο年 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四月 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

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七月 到南京出席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六次年会,会上被聘为

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 赴青岛小住。

九月 去北平,曾在北平大学演讲。

十一月 月初回上上海。

二十八日,全家搬至北平。

〔着〕《胡适文存》 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胡适文选》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前九章(油印本)

(吴淞,中国公学,一九三Ο年;台北,胡适纪念馆,一九七一年 印手稿本;此本未续完。其中「秦汉之间的思想」一章的两 个部分后来收在文存里,题作「读吕氏春秋」及「陆贾新语考」。其中「淮南王书」 的一章后来单行,即题作《淮南王书》。)

〔编〕《神会和尚遗集》(校编)(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一九三一年 四十一岁

一月 九日,赴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

会后回北平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四月 二十四日,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六次执行财政联席会议,

通过北大与中基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

八月 应丁文江之邀,到秦岛小住。

十一月 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与日本交涉

东三省的善后问题。

是年 任太平洋学会在华会议的主席。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 卷一(北,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一年)

〔着〕《淮南王书》(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年)

〔英着〕

\"Confucianism,\" In:Encyclopaedia of the Sciences, Vol4 (New York, Macmillan Co, 1931), pp198-201

\"Kang Yu-Wei,\" In:IBID, Vol8, p537

\"Political Essays\" (together with those by Lin Yutang), In:China\'s Own Critics (Peiping, China United Press, 1931), pp11-73

\"What I Believe,\" In:Living philosophie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31), pp 235-263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in Chinese History,\" In: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 ed by Sophia H Chen Zen (Shanghia, China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31), 31-58

\"Literary Renaissance,\" In:IBID, pp150-164

一九三二年 四十二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常会。

五月 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合办的《独立评论》出版。

七月 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十二月 去武汉大学讲学,并与蒋介石先生第一次见面。

是年 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着〕《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十二讲)(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二年)

〔英着〕

\"Conflict of Cultures,\" In: China Christian Year-book, 1299, pp 112-121

Also in: Problems of the Pacific, 193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2), pp 471-477

一九三三年 四十三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会第七次常会。

三月 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密电蒋介石先生:「热河危急……

非公即日飞来挽教,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

十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同去保定谒蒋。

十九日,又找何应钦、于学忠,策动中日停战谈判。

六月 十八日,在上海起程赴美国。

七月 在芝加哥演讲「中国文化的趋势」。

是月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年会聘他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至九月 在加拿大的班府出席太平洋学会第五次大会,并到

加沙大学演讲。

十月初 乘船回国。

〔着〕《四十自述》(第一册)(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

〔译〕《短篇小说》 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四十四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二月 赴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董事常会。

五月 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会第十次董事年会

十一月 去南京出席考铨会议。

〔英着〕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The Haskell lectures delver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33) (Chicago, The Unvi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xi , 110 pp

一九三五年 四十五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五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九日,到广州。

十一日起,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游览。

二十五日,到香港,旋回北平。

四月 十九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一次董事年会。

七月初 到平绥路去旅行。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十月 二十六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常会。

〔着〕《胡适论学近着》

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后删省为《胡适文存》

第四集,台北,远东,一九五三年)

〔着〕《南游杂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四十六岁

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 七日,到上海。

十四日,启程赴美,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八月室十月 在美国和加拿大大各地演讲。

十一月初 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一九三七年 四十七岁

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 八日,离北平。

十一日,到卢山,得到蒋介石先生的接见,随后参加卢山谈话会。

二十八日,返南京。

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其同张伯苓、梅贻琦等吃午饭。

八月 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九月至十二月 去美国作非式的外交工作,见过罗斯福,并在旧金山

哥伦比亚电台发表「中国在目的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

〔英着〕

\"The Indianization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Cultual Borrowing,\" In: Independence, Convergence and Borrowing in Institutions, Thought and Ar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7) (Harvard Tercentenary Publications), pp 219-247

一九三八年 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君拿大游历及演讲。

八月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九月 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

五日,赴华盛顿就任。

三十一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向前」。

一九三九年 四十九岁

仍任驻美大使。

〔着〕《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七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英着〕

\"Living Philosophies Revised,\" In:I Believe, ed by Clifton Fadiman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39), pp 357-378

一九四Ο年 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 五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人。

〔英着〕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nstrumentalism,\" In:The Philosopher of the Common Man; Eassays in Honor of John Dewey to Celebrate his 80th Brithday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40), pp 205-219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nd Japan,\" In:Freedom:Its Meaning, ed by Ruth Nanda Anshe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40), pp 114-122 Also In:Cultural Approach to History, ed by C F Ware for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0), ppl 243-251

一九四一年 五十一岁

仍任驻美大使。

〔英着〕

\"Historical Foundations for a Democratic China,\"In:Edmund J James Lectures on Government:Second Serie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41), pp53-64 Also in:Proccedings, Instilute of World Affairs :Problems of the Peace, Vol 21, (Los Angeles, 1944-45), pp54-63

\"Instrumentalism as a Political Concept\" (a briefer vers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Instrumentalism\"), In:Studies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ed, by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icentennial Conference (Philadelphia, 1941), pp1-6

一九四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九月 八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英着〕

\"Factors Necessary for a Durable Peace in the Pacific Area:A Chinese View\" In:A Basis for the peace to come, ed by Francis J McConnell and other (New York, abindon-Cokesburg Press, 1942) (The Merrick McDowell Lectures), pp 115-125

一九四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 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英着〕

\"Force as An Instrument of Law and Government,\" In: Beyond Victory, ed by Ruth Nanda Anshe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43), pp174-189

一九四四年 五十四岁

九月 应哈佛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英着〕

\"A Note on Ch\'□an Tsu-wang, Chao I-ch\'ing and Tai Chen; A Study of Independent Convergence in Research as Illustrated in Their Works on the Shui-Ching Chu,\" In: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ed by Arthur W Hummel, Vo 2 (Washington, 1944), pp 970-982

一九四五年 五十五岁

四月 二十五日,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

制宪会议。

九月 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在回国前暂由传斯年代职。

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

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一九四六年 五十六岁

六月 一日,由美国动身回国。

七月 五日,抵上海。经南京时稍作逗留。

月底,到北平。

九月 十一日,飞抵南京。

十五日,出席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

十二月 二十三日,出任国民大会「宪草决议案」整理小组成员。

〔英着〕

\"Chinese Thought,\" In:China, ed by Harley F MacNai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46), pp 221-230

一九四七年 五十七岁

仍任北大校长

春 国民政府拟委他为考试院长及国府委员,未接受,说:

「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十二月 主编《申报.文史》周刊。

一九四八年 五十八岁

仍任北大校长

三月 二十五日,在南京出席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第一届的人文组院士。

四月 四日,当选「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九月 被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

十二月 十七日,蒋总统介石先生在官邸为其做生日。

〔着〕《胡适的时论》 一集(六艺书局,一九四八年)

〔英着〕

\"Chang Po-ling:Educator,\" In:There is Another China (New York, King\'s Crown Press, 1948), pp 4-14

一九四九年 五十九岁

一月 十四日,赴上海。听到***提出的「八项二十四款」和平条件,

指出「和比战难」。

十五日,蒋总统介石先生聘他为总统府资政。

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十一月 二十日,《自由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作「发行人」。

〔着〕《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大五大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四九年)

〔着〕《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台北,自由中国社,一九四九年)(即《胡适时论》一集的增改本)

〔着〕《齐白石年谱》

(与黎锦熙、邓广铭合着)(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Ο年 六十岁

三月初 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 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 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一九五一年 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田方图书馆馆长。

四月 二十日,出席美国哲学会议,讲演「十年来中美关系急趋

恶化的原因」。

是年 在美国全国社会科学协会讲演「共产主义在中国」。

〔编〕《台湾纪录两种》

(与罗尔纲合校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即胡铁花先生

的遗着《台湾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作

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一种。)

一九五二年 六十二岁

二月 联合国文教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

夏 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十一月下旬至年底 在台湾作演说和讲学。

一九五三年 六十三岁

一月 十六日,与蒋总统介石先生作长谈。

十七日,离台经日本返美。

〔英着〕

\"The Natureal Law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In: Natural Law Instititute Proceeding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Vol 5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53)

〔英着〕

\"Ch\'an (Zen) Buddhism in China:Its History and Method,\" In: Vision and A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Horace Mallen on His 70th Birthday, ed by Sidner Ratner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3), pp 223-250

一九五四年 六十四岁

二月至三月 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

向蒋介石

关于“台湾文献丛刊的台湾文献丛刊总目”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19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