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以豁达为话题的文章)
-
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
网上有关“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以豁达为话题的文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勿执着即放下,推荐你看看释万行法师的佛学视频相信会对你有好处。
我们修道,就像达摩祖师说的,要“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方可入道”。外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谓“万缘”,无非是身、心、事,也就是财色名利、功名利禄、面子、我执等等。作为修道人,想入道得道,我们要问问自己:以上这些是否放下了?过去的祖师一再强调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要全部放下,连念头都要放下,达到一念无住,心里一丝牵挂都没有。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公案。
过去有个禅师叫金碧峰,据说是个已经证果,有禅定功夫的禅师,在五台山一带弘化一方,普度众生。当时皇帝对他非常敬重,特别赐他一个玉钵。金碧峰禅师对财色名利、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一切都已经放下了,唯独对这只玉钵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时间久了就生起了贪爱之心,放不下了,每次打坐之前,都要仔细地把玉钵收藏好,然后才能安心地进入禅定。
有一天他的阳寿到了,阎王爷派几个无常小鬼去抓他。金碧峰有禅定功夫,能预知时至,知道无常鬼来抓他,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于是就进入甚深禅定,与虚空同体,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无常小鬼来到他的住处,找遍了整座寺院,又找遍了整个三界,都找不着他。他们等了一天又一天,眼看没办法向阎王爷交差,就去请教当地的土地公,请他调查调查,帮忙想个计谋找出金碧峰禅师。
土地公说:“这个金碧峰禅师是个已经明心见性的圣僧,禅定功夫了得,想必现在正入于禅定之中,你们是抓不到他的。”
无常一听,着急地说:“那怎么办呢?阎王爷说生死薄上有他的名字,他的阳寿已尽,死期已到,我们得抓他回去交差啊!”
土地公想了想,说:“要想抓他有个办法,他有个玉钵,是皇帝御赐的,他特别珍爱,唯独这个东西他放不下,如果你们能想办法拿到这个玉钵,让他起心动念,他就会出定。”
无常们一听,就和土地公商量了一个对策,终于找到了玉钵,并将玉钵敲得“乒乒乓乓”地响。金碧峰禅师听到他的玉钵响,心念一动,马上出定,大喝一声:“大胆!谁动了我的玉钵,不要命啦!”话一出口,无常鬼们纷纷抛出夺命链套住他的脖子,拍手笑道:“哈哈,好你个金碧峰,看你还往哪里逃!你的死期到了,竟然还让你拖了这么多天,害得我们没办法回去向阎王爷交差,现在赶快跟我们回去见阎王爷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于是向鬼差求情道:“你们也知道我还有些事务没有交代,能不能帮帮忙,通融一下,让我把事情交代完了再跟你们去?”鬼差一合计:反正我们抓你也耽误了好几天,迟一会儿也无妨,我们也是皈依了三宝的。于是就把金碧峰禅师放了,百般交代他不要耍花招。当夺命链从颈上一取下,金碧峰禅师拿起玉钵往地上一摔,马上入定,缓缓升于虚空之中,一瞬间鬼差又找不到他了,气得哇哇叫:“你怎么说话不算数啊!”
金碧峰禅师就在虚空中做了一首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你们看,一个钵放不下,一辈子的修行差点就泡汤了!再想想我们自己,人家只是一个钵放不下,我们呢?岂止是一钵放不下!修行很简单,没什么可多说的,就是放下。佛陀是这么说的,后人是这么记录的,祖师们翻来覆去说的也是放下。大家既然是来修道,就要万缘放下,老老实实地下功夫,三年五年十年,当世间的一切都牵动不了你的心时,你就入道了!
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都是因为我们对外在的事物还有感觉,功名利禄还放不下,面子虚荣心还放不下,对别人的呵斥、冷眼还放不下,还有一个“我”在。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唯有一个小人,就是“我”。古人一旦说放下就彻底地放下,永远地放下。我们今天说放下,放下了多少?不要说那么远,那么长,就说这个禅七吧,这一个月我们有没有放下?我们的心是否在道上?是否在禅房里?各人有各人的思想,各人有各人修道的理念,真的是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自己了。是不是真想了生死,就问问自己吧!
我们心里起个念头,凡夫看不见,如果那个人有相当深的定功,他看得见。
你要是不动心,他看不见;你一起念头,他马上就看见。为什么?起念就有相。
从前禅宗有个公案,金碧峰禅师定功很高,他自己晓得寿命到了,阎罗王派小鬼来抓他,怎么办?入定。因为他入了定,他就不现相了。
小鬼很着急,没办法,抓不到人不能交差!他打听到,金碧峰禅师的钵是宝钵,是他最心爱的。
有人告诉小鬼,你把那个钵一敲,他马上出定了,为什么?他很喜欢那个,怕丢掉了。小鬼就敲那个钵,一敲他就出定了,马上把他抓去了。
这一抓去之后,他才晓得上当了。结果他心里一想,这个钵不能要,东西没有舍得干净,心不清净。好,你抓去不怕,他这个链子刚刚一锁,他又入定了,结果小鬼又抓不到,再敲那个钵,他还是不出定。他不现形,小鬼就抓不到他了。
你心里只要起念头就现相,你现相,鬼神就找到你,有定功的人也能看到你,只有肉眼凡夫不知道。
所以,你不能够欺骗鬼神,不能够欺骗有甚深禅定的人。往往定功深的人,你跟他两个对坐,你心里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看得清清楚楚;换句话说,你晚上睡觉做梦,他也看得很清楚,为什么?有相!
没有相,他就看不到了。
以豁达为话题的文章
词目,掀天揭地,发音,xiān tiān jiē dì,释义,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引用,《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七十六回 关元帅禅师叙旧 金碧峰禅师斗变 ...又全了三兄弟之情。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 掀天揭地 的好大丈夫。若不是贫僧之时,只好过得两个关,我这第三个... 《西湖二集》第十二卷 吹凤箫女诱东墙 ...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噪,月色昏暗,阴云陡起;七声八声,湖水 掀天揭地 ,龙王、水卒、虾兵、鬼怪,如风涌到船边,那船便要翻将转... 《西湖二集》第十九卷 侠女散财殉节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两句来,不知不觉率性而行,做将出来 掀天揭地 ,真千古罕见之事,强似如今假读书之人,受了朝廷大俸大禄... 《西湖二集》第三十一卷 忠孝萃一门 ...知衣,无刻不是思亲之念。一日到田横岛,那时日已斜西,海中飓风 掀天揭地 ,遂投宿于土神祠中。王原叩首神前,哭诉缘由,求神明指示... 《万花楼》第十五回 团圆梦力荐英雄 奉懿旨勇擒龙马 ...推辞了,千岁爷岂不见怪?也罢,我想既为男子汉大丈夫,须要做出 掀天揭地 奇能,方见本领。倘若伤在妖怪之手,连叔父也没趣了。若我... 《大汉三合明珠宝剑全传》第一回 遇英雄同心结拜 救母女惹祸奔逃 ...捱多少困乏,靡所依栖。莫不自劳苦一番,磨勘多秋。然后做出一场 掀天揭地 事业,轰轰烈烈惊人之举。大抵天将降其大任于斯人,靡不因... 《狄青演义》第十五回 团圆梦力荐英雄 奉懿 ...推辞了,千岁爷岂不见怪?也罢,我想既为男子汉大丈夫,须要做出 掀天揭地 奇能,方见本领。倘若伤在妖怪之手,连叔父也没趣了。若我... 《隋唐演义》第08回 三义坊当锏受腌臢 二贤庄卖马识豪杰 ...宝刀虽利,不动文士之心。骏马虽良,不中农夫之用。英雄虽有 掀天揭地 手段。那个识他、重他?还要奚落他。那两个少年与王小二拱... 《五虎征西》第二十四回 白鹤关黑利逞威 ...这孩子就是狄青么!”又冷笑一声:“俺素闻大宋有狄青之名,只道 掀天揭地 英雄,原来是一个瘦怯小儿。俺想你黄毛未退,乳气未除,如... 《五虎征西》第七十四回 破大敌宋辽对垒 ...元帅好不威严,坐下中军虎帐。真乃大宋栋梁朝臣。正是: 掀天揭地 英雄汉,烈烈轰轰大丈夫。平西扼掌三军任...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七十六回 关元帅禅师叙旧 ...又全了三兄弟之情。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 掀天揭地 的好大丈夫。若不是贫僧之时,只好过得两个关,我这第三个... 《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第廿三尊 赋花罗汉 ...之,汝正道不行,返趋邪径,老父幼年承父兄琢养,自暴自弃,不能 掀天揭地 ,为个伟人。幸生汝为男子,正欲汝肩文章担子,做个破天荒... 《汉代宫廷艳史》第六十二回 ...怕用一杯水,去救一车子火,结果绝对不会有一点效力的。要做这种 掀天揭地 的大事业,断不是仗着一己的见识和才智所能成事的。老实说...
24. 豁达
豁达
想得开,看得破,这就是「豁达的人生」!
人生,往往因为想不开、看不破,所以烦恼重重。一间房子,没有门出去,长久关闭在里面,怎么会快乐呢?住在一座古城里,多时不能出城,你也会感觉到自己的世界太狭小了。我们好名,被名枷给捆绑了;我们好利,被利锁给缚住了。人陷在自私的感情里,就会有所执爱;爱得没有自由,爱得没有出路,爱的束缚,就是因为自己没有豁达的心胸。不能豁达的人生,被圈圈圈住,被框框框住;所谓「坐井观天」,那里能看到广大无边的天地呢?
世间的凡夫众生,往往被一个人就能捆锁住我们;一句是非也能左右我们。在无明的人我是非里面,没有豁达的心情,没有豁达的观念,想要获得快乐,实在难矣也!
有的人,对金钱放不下,做了金钱的奴隶;对物质放不下,做了物质的囚徒。有的人为了守住一栋房子,不肯出外旅行;有的人养了一只宠物,就不许其它的猫狗入内。有的人为了尽孝守墓,荒废了多少年轻的岁月?有的人为了一个官位,不惜一切的钻营。如果我们能有豁达的人生,「心量如同虚空界,思惟多如恒河沙」,那里会被世间的这许多葛藤牵绊呢?
古代有一位金碧峰禅师,过份喜爱他乞食的玉钵,因为一念贪执,几乎被阴间的狱卒拘去,幸亏他觉醒得早,掷破玉钵,舍去贪念。他说:「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此即突破贪执的观念,而进入到豁达的人生。
弥勒菩萨的「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弥勒不被布袋所拖累,金碧峰不为玉钵所拘囚;乃至赵州不受赵州茶的操纵,云门不受云门饼的牵绊,万事能够放下,那是何等逍遥自在的人生啊!
甚至庄子的「鼓盆而歌」,善慧大士一家人的「坐化立亡」,王打铁在火炉边的「站立往生」,丹霞禅师觉悟「考官不如考佛」而剃度等;他们能够「拥有」,也能「空无」,他们在功名富贵、穷通得失之间,都不忘自在,这就是豁达的人生。能够心胸豁达,人生何其美好啊!
如何放下自己?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你的4种心
“你有很多事放不下吗?”
“做人要潇洒一点。”
不管是一段感情,还是某件物品,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
可能是有人骂过你,所以你对此怀恨在心、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情绪逐渐开始越来越负面,影响着你之后几天、几月甚至是几年的生活。
所以“放不下”时,最可怕的并不是谁骂了你,而是我们因此而延长了被伤害的时间。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对“两支毒箭”开示,被第一支毒箭射中时,是身哭,代表着我们所遭遇的各种逆境困难,而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
被第一支毒箭射伤后,痛苦已经发生了,如果我们对此始终放不下,那么就会继续被第二支毒箭射中。
所以,放下其实不是认同,也不是纵容,因为认同和纵容都是“对他”的,真正的放下,是接纳,是放过你自己。
如何放下自己呢?佛说,所谓放下就是去除我们的4种“心”。
佛学里的分别心,是指攀比、比较的意思。
无论什么事情都想要判定个优劣高低,那么你就很难真正放下自己。
禅语有云: “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一种真正的修行,就是对待任何事物都可以做到平常心。而这种平常心地维系,过程是很苦的,故而被称之为“苦行”。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所谓去除分别心,并不是把所有事物都视为“无”,而是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
抛开佛学思想不说,在我看来分别心最大的弊病便是见解过于短浅。
比如看到别人好了,就说人家好;看到别人不好了,便说人家不好,这便是一种分别心。
本质上,分别心其实就是世俗心。
谁的钱多?谁的地位高?谁的名望大?这都是世俗带来的想法。
在感情里,情侣之间常会为了谁付出得更多而斤斤计较,这便是分别心所带来的烦恼。
等到两人感情彻底决裂后,便会久久难以放下,心里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 我为了这段感情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轻易就放下了?
其实,你放不下的并不是对感情的付出,而是你的分别心。
唐诗《东门路》中有一句: “从来名利地,皆起是非心。”
这句经典名句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凡有名利可图的地方,都会有人为了名利而惹是生非。
按照孟子的思想理解,是非之心是指分辨是非的能力,是智者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明辨是非,以此来获得更顺利的结果。
但事实上, 真正高境界的智者追求的一定不是“是非对错”,而是“圆满”。
比如一个餐厅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了,从讲道理的层面来说是客人的错,但放在服务行业里即便客人错了,也还是服务员的错。
为什么?因为你错的是你跟客人吵架这件事,而不是客人做的那件事。
这时候餐厅老板肯定会责罚服务员,于是服务员便认为“我没错”,故而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
最终,服务员带着情绪上班,工作越做越差被老板炒掉了。
客人做错了事情,服务员应该如何圆满解决跟客人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会放不下呢?是因为你一直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对方但受罚的却是自己。
一般来说,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都会比较焦虑。
焦虑的根源来自两个: 焦虑失去和焦虑得不到。
已经得到的东西或来之不易,又或极其珍贵,所以整天都在担心失去。而本质上担心的不是失去这件事,而是失去之后的痛苦。
想要得到更多东西,要么是能力不够,要么是条件不足,所以会出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情况。
得失心太重,实际上就是欲望太大,而能力不足。
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会在乎失去什么东西,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有实力,失去了一样会回到自己手中。
他们也不会在乎自己没得到的东西,因为他清楚自己暂时还不够格。
网上有句话叫 “得失心太重,是一个人最大的破绽” ,深以为然。
当得失心不再纠缠自己时,你便不再纠结,也不会再焦虑。
自然,你就放下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常说一个人放不下某件事、某个人时,会说他“执念太深”,说的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执着心。
真正困扰我们的,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们放不下某段感情,并不是这段感情有多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而是我们执着于对已成过往事件的看法。
执念一旦加深,便成怨念。
而怨念,不过是在为难和折腾自己罢了。
你爱财,并为了获得财富而产生了执念,这是一种执着心;而你刻意不求财,怕毁了你的名声,实际上也是对名声的执着心。
简而言之,过于在乎他人对你的评价和态度就是执着。
人生不应该过度执着,不要对某件事、某样物、某个人过于贪恋。
当你执着时,随之而来的便是烦、痛、厌、累、伤。
到最后,执着心太重的你,不是跟事过不去,而是跟自己过不去。
缘来则来,无法抗拒,缘去即去,难以挽留。
佛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
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都是“妄心”。
当你妄想强留必然会失去的感情时,你就会放不下自己。
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痛苦、烦恼,如果我们不放下自己,那么终究会为此而自我折磨。
放下,不代表堕落,也不是让我们放弃对美好的追求,而是一种不折磨自己的“放生”。
我们需要做的,是不要执着于攀比、对错、得失,面对已成事实的现实,你才能真正放下自己、解脱自己。
—END—
文/知阳 图/网络
关于“在佛教中什么叫做真正的放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20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
-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 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 山无陵,江水为竭
-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