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官渡之战故事概括(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

官渡之战故事概括(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8    点击:  196 次

官渡之战故事概括

网上有关“官渡之战故事概括”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官渡之战故事概括: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曹操的谋士荀彧认为此时曹军以弱敌强,退兵会被袁军乘胜追击,必须出奇制胜。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出奇制胜,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的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荀攸又在文丑追击曹操之时,献策辎重饵敌之计,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又在粮食将尽之时,建议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

 2、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3、后来,适逢“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许攸投奔曹操。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操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

 5、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州县官吏垄断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调”,占领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演变成长期的争权夺利、相互融合的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鸡鸣于千里”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袁绍、河内张洋、兖州豫曹、徐州吕布、扬州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南阳张绣。在这些割据势力的相继战争中,袁绍和曹操逐渐发展壮大。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青、幽、冀、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至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也就是曹操以“奉天子令无臣”为名,去袁术,灭之。然后吕布被灭,河内郡是宣传部内斗得来的。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达兖州、河南、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南北对峙。袁绍当时的实力远超曹操,自然不愿意自己臣服于曹操。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选十万精兵,万战马,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当袁绍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时,曹操认为袁俊战无不胜。但曹操根据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之有才能,缺乏魄力,卑鄙忘恩,刚愎自用,兵多,指挥不清。他骄横跋扈,政令不一,决定以自己能集中的数万兵力对抗袁绍的进攻。为了取得战略上的主动,他做了如下安排:率精兵从郎府向青州进发,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从东面进攻许昌;曹操领兵进入冀州溧阳,命其停骑两千人马,镇守渡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演金,帮助白马东郡太守柳岩,阻挡袁俊渡河南下,同时在官渡一带修筑基地,阻击袁绍派人收服关中,拉拢凉州,稳住翼侧。从上面的部署来看,曹操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守好关隘,重点设防,其余时间等待,积极主动。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个部署是合适的。首先,袁绍兵和曹操小夜曲很多,过黄河的地方也很多。如果我们把部队分成小规模行动,不仅难以阻止袁俊南下,而且会使我们已经处于劣势的部队更加分散。其次,官渡位于裂口上游,濒临汴水。大运河连接西起虎牢、公洛关、东至槐泗,是许昌南北的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地和必争之地。另外,官渡离许昌很近,又是后勤基地

他说:“现在许都不空,怎么进攻?曹操兵马不多,但善战善变,不可小觑。我觉得还是长远打算吧。”袁绍不听田丰的话,田丰一再劝谏。袁绍认为他扰乱了军队的士气,把他放出了监狱。他向各州各县发书,声讨曹操。公元200年,袁绍集结十万将士,任命鞠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犯溧阳。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攻打白马。此时曹操已经率领兵马回官渡,听说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兵多,我们人少,不能和他硬拼。不如分一部分兵力西进,在演金佯装渡河,引袁俊主力西进。我们派一支轻骑兵去白马,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声东击西。袁绍听说曹操要在演金渡河,于是派军队前去拦截。我知道曹操已经亲自率领轻骑兵进攻白马了。白马包围袁俊的将军颜良,毫无防备,被曹军杀死,颜良被杀,白马之围解除。袁绍听说曹操救了白马,非常生气。监军巨寿建议袁绍将主力部队留在演金南部,以部分部队进攻。但心急如焚的袁绍不听巨寿的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头阵。此时曹操从白马退守官渡。当袁俊来追他时,他在演金的南坡埋伏了六百骑兵,让士兵们解开马鞍,让马在山在坡下绊倒,把武器和盔甲扔得满地都是。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见此情景,以为曹军逃走了,叫士兵把扔在地上的武器捡起来。曹操一声令下,600伏兵一齐冲出。袁俊来不及抵抗,被碎尸万段。文丑也糊涂地失去了理智。经过两次战斗,袁绍失去了颜良和文丑两位将军,袁俊的士兵很沮丧。但袁绍不肯放弃,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居守曰:“吾虽众,不及曹骏之勇;虽然曹骏很勇敢,但他没有我们吃得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等曹骏的粮草吃完了,他们自然就撤退了。”

历史演讲内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多战役留下了宝贵的 经验 ,所以这是一场经典的战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把中国的北方从分裂到统一的很关键的战役,它对日后 历史 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的时候 天下 形成了很多的割据势力,在这些势力常年的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渐渐地强大了起来。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袁绍也战胜了很多势力,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所以他们俩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因为袁绍不堪位于曹操之下,他便集了11万的精兵,准备像曹操开战。

 虽然曹操的兵力没那么雄厚,他的很多部将都觉得他不是袁绍的对手,可是曹操却非常了解袁绍,他觉得他兵力虽然多,可是他的胆识不够,并且刻薄寡恩,于是曹操便应战了。在很长的时间里,两军都处于相持的阶段。后来袁绍军在乌巢囤积了很多粮食,恰逢这时袁绍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向曹操投降,给他献计,提出奇袭乌巢的战略。曹操是一个善于采取他人 意见 的人,他觉得许攸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亲自率军队来了次突袭。袁少军虽派了军队去救援,可是无法攻破坚固的曹莹,最终袁绍军的粮食被全部烧毁,袁绍也就此败了下来。

 官渡之战使袁绍军的元气大伤,相反地它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之后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绍军和曹操军之间的战役,当时曹操军的兵力比袁绍军少了9万多,但是曹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人的相助取得了胜利,成就了军史上的传奇。官渡之战虽然历时一年,却对中国的影响了千年,是中国军史上的奇迹。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 三国 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曹操从许昌亲自带到官渡的有1万人的中央精锐部队(包括徐晃、张辽、许褚、关羽),《三国志?武帝纪》所说的?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就是指的这部分军队。

 原来在河水(即今黄河,但与现黄河位置有一些差别)一线驻守的部队是:

 白马刘延军1千人,原武于禁军2千多人(后来增加到4千),乐进军估计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带(其中骑兵1千人)。这样在官渡一线的曹军总兵力应为1.9万人。

猜你喜欢:

1.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战役

2. 老骥伏枥的主人公是谁

3. 菊花台版历史朝代歌歌词

4. 三国十大未被重用的人有谁

5. 火烧赤壁的典故

官渡之战简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年二月,袁绍遣谋士郭图、大将颜良直扑白马曹操所置东郡太守刘延,自己亲率大军驻屯黎阳。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略,引兵向延津,袁绍派兵增援。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亲率轻骑直趋白马,阵斩颜良,袁军大乱溃散。袁绍大怒,下令渡河追击曹操。在延津以南,曹操故意将辎重弃置路上,袁军纷纷抢夺。操乘机败袁军,诛袁军大将文丑。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这应该能念3分钟吧



概括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故事

  三国演义中着名战争故事:

  一、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1万骑兵,以黎阳为大本营;命令颜良为先锋,渡河进攻白马。曹操用荀攸之计,扬言渡河抄袭袁绍后路,袁绍命令颜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击曹操渡河;曹操命令于禁固守延津,以张辽、关羽为先锋,自己亲自领主力直扑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夹击颜良,颜良遂阵亡。袁绍大怒,命令全军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将文丑与刘备为先锋,直扑白马。

  曹操放弃白马,向延津撤退,并亲自帅精锐殿后,并故意放辎重;文丑、刘备带6000多骑兵追击,四散抢辎重;曹操乘机命令攻击,袁军大乱,文丑本人也被杀;曹操为诱敌深入,退回官渡。袁绍又不听田丰的计谋,并将他押送到邺城。袁绍摆开联营,步步进逼;曹操作出反应,命令于禁、乐进攻击两翼,大胜。袁绍为赢得胜利,在南方向李通、刘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领兵消灭暗通袁绍的地方豪强;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带领骑兵星夜前往镇压刘辟、刘备。袁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写书让江东孙策北上偷袭许昌;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孙策过于轻佻,必死于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孙策受到仇人阻击,伤重而亡(一说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杀孙策)。曹操与袁绍相持日久,军粮不足,意欲退回许昌,荀文若力劝曹操坚守,并最大限度支援前线。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袭袁绍大将韩猛,烧毁韩猛押运的几千车粮草。袁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派偏师偷袭许昌,抢走汉帝,遭到拒绝后又因为家属被审配收监,许攸无奈投靠曹操,并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粮草堆放地乌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营,自己领夏侯渊、张辽、曹仁等直扑乌巢,同时命令徐晃偷袭袁军另外一粮草堆放地;曹军假装袁军,骗过袁军的盘查,偷袭乌巢。消息传到袁绍耳中,袁绍不听从大将张郃应重兵救乌巢的建议;却听从谋士郭图意见命张郃、高览率重兵强攻曹军大营,只派出少量骑兵救乌巢。救兵到达乌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乌巢袁军营,擒守将淳于琼,烧毁所有物资;再回头击败来救的袁军骑兵;同时徐晃也攻下故市,烧毁所有的物资。

  消息传到袁军大营,郭图为免获罪,造谣说张郃为乌巢之败而幸灾乐祸,同时派人通知张郃说袁绍要杀张郃,张郃无奈投降曹军。曹操遂大举反攻,袁军毫无斗志,大部分投降曹军;袁绍等人仅仅与800亲兵逃走;后7万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袁绍另一重要谋士田丰被听信谗言的袁绍所杀。

  战争影响官渡大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精彩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着名的范例;它标志着曹操正式称雄于北方,为北方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琦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

  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琮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琮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

  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利,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庞统假献“连环计”,曹操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也就相信了庞统的计谋,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利用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采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

  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战争影响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三、汉巴之战

  公元215年,曹操以张合、朱灵为先锋,带5000兵马在前面开路,自己带领带领10万大军从陈仓出发。张鲁提议投降曹操,其弟弟张卫与大将杨昂等实力派坚决反对,张卫、杨昂率数万人坚守阳平关;曹军多次强攻不下,于是决定假装退兵迷惑张卫,张卫遂减少守军。曹操马上命令乘夜强攻,由于守军兵力薄弱并戒备松懈,阳平关于是失守,杨昂战死;曹军继续攻击其他的营寨,惊动了山上的几千只夜糜,夜糜冲进张卫大营,引起人喊马嘶,曹操以为张卫反击,于是命令夏侯敦、许褚等将领主力大举进攻,张卫不敌,遂投降,夺取阳平关集中体现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才华。

  张鲁再次提议投降,遭到阎圃的反对,张鲁于是封藏而前往巴郡。曹操知道张鲁有心投降,于是用高官收买了巴族七姓首领,张鲁无奈投降。曹操又命夏侯渊、徐晃、张郃攻下三巴,同时关中的程银、侯选等叛将也投降曹操,曹操于是占据了汉中、巴郡。

  刘备得知曹操平定了汉巴(其中巴东的首府为现在的重庆),对自己威胁极大,只好向孙权妥协,孙权也想借此在合肥发动攻势拿下淮南,于是双方中分荆州。于是刘备命黄权攻取三巴,杀投靠曹操的巴族首领杜获等人,曹操命张郃反攻,攻下巴东、巴西,并迁移百姓往汉中,又与张飞大战50多天,被张飞所败。曹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汉巴的措施后留下夏侯渊等人留守而自己班师回洛阳(继续进攻刘备是否合适后面有分析),并迁移8万多人民回关中。刘备集中力量后,先以张飞、马超、吴兰进攻武都,在下辩一带随时阻挡关中曹军增援汉中;自己领法正、黄忠、赵云等人率主力进攻夏侯渊据守的阳平关。

  曹操马上命令曹洪、曹休(本来是曹植当主帅,由于曹丕作怪——)增援汉中,在下辩与刘备军展开激战,破吴兰,吴兰逃入阴平,为当地人所杀,后击败马超、张飞,平定响应刘备的地方首领雷定等部。刘备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号召“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最大程度集中力量支援前线,形势对曹操相当不利,曹操亲自驻军长安,并命令曹仁平定向关羽投降的宛城守将侯音。刘备亲用法正的计谋,调动夏侯渊的一半军队增援张郃,然后乘夜偷袭夏侯渊,第二天凌晨,刘备派黄忠偷袭正在指挥修补鹿角的夏侯渊,夏侯渊遂被杀,张郃被逼收集残兵回守阳平关。由于形势更加严峻,曹操于是亲自到汉中前线,命令徐晃偷袭陈式据守的马鸣阁,恢复了汉中与下辩的联系;刘备命令部下坚守阵地,同时袭扰曹操的补给线,又命令赵云、黄忠偷袭北山,烧毁了曹军万余袋粮草。曹操无奈,只好让曹真去下辩接曹洪,放弃汉中,同时迁移几万户百姓回关中。

  战争影响汉中之战的结果,基本决定了三国鼎立。

  四、关羽失荆州

  公元218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映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219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

  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吏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

  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彝)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摇。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

  战争结果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五、夷(彝)陵之战

  公元219年,关羽被吕蒙擒杀,荆州为孙权所有,刘备在巴山以东的势力全部消亡。为挽回既得利益,并为关羽报仇,刘备不顾大臣劝告,决意东出,令车骑将军张飞自阆中(今属四川)会师江州(今重庆)。张飞出发前被部将刺杀,刘备仍令诸葛亮留成都,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自统大军于七月东征。

  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八月再次遣使称臣。曹魏趁势封孙权为吴王,加紧离间孙、刘。孙权接受封王,同时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徐盛、韩当、孙桓等部5万人拒蜀军;令平戎将军步骘领兵万人守益阳(今属湖南),企图阻止武陵(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一带)土着部族助蜀。当4万蜀军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针对蜀军势盛、求胜心切以及地形于己不利的状况,采取先让一步、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令守将李异、刘阿率部退至夷陵成亭(今湖北枝城北,长江东岸)一带,据守有利地形,将几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疲惫蜀军。次年正月,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南渡,经崎岖山道,进至夷(彝)陵、夷道(今枝城)一带连营,坐镇指挥;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至夷(彝)陵北,与吴军相拒,兼防魏军袭击;派侍中马良进至武陵郡,接应反吴投蜀的部族首领沙摩柯,争取更大支援。当刘备遣前部督张南围孙桓于夷道时,吴军众将请求陆逊派兵救援,陆逊知孙桓得人心,且夷道城坚粮足,坚持不予分兵。蜀军频繁挑战,吴将急欲迎击,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

  有的老将和公室贵戚出身的将领企图各行其是,欲贸然出动,陆逊绳以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埋伏8000蜀兵于山谷,派吴班在平地扎营,企图诱陆逊出战。陆逊识破其计,仍不与战。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蜀军远道出师,速决不成,且营地分散,运输困难,兵疲意懈。时值暑热,刘备将水军移驻陆上,失去主动。闰六月,陆逊认为时机成熟,决定由防御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蜀军一营,继令诸军乘势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闻讯,亦弃夷道北走,受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即令水军封锁江面、孙桓等扼守夷(彝)陵道,分割蜀军于大江东西,进而各个击破,火烧连营,克营40余。蜀军死伤惨重,将领杜路、刘宁投降,大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西北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蜀军数万。刘备领余部趁夜向西突围,后卫将军傅肜等被吴军斩杀。刘备军退向秭归,并令驿人于险道上烧铙铠阻塞道路以断后。吴军将领纷纷请战欲大举追击。陆逊为防曹魏袭吴,仅派李异、刘阿跟踪至南山(指秭归南岸之山)。黄权因归路被吴军截断,率众投魏。刘备收集散兵后由秭归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战争结果李异、刘阿于八月还守巫。次年四月,刘备病亡。

  六、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曹丕病死,诸葛亮乘机出兵汉中,自己带领大军直扑曹魏据守的祁山;同时派老将赵云、邓芝带领偏师从斜谷出发扬言攻打湄城,然后进攻曹魏中心城市长安;由于蜀军经过2年多的养精蓄锐、准备充分而曹魏准备不足,蜀军很快攻下祁山,曹魏的天水、南安、安定投靠蜀,曹魏朝野震动。魏明帝曹睿马上命令大将军曹真率领15万大军由长安出发,驰援湄城;智勇双全的名将张郃领5万精兵星夜截击诸葛亮部队;自己也亲自到达长安坐镇。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抢先占据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苦告,把军队驻扎在附近小山,同时让王平在附近驻扎;张郃到达街亭后,分一部分兵马阻止王平与马谡合兵,自己带领主力把马谡军队围在山上,同时命令放火烧山。蜀军失去街亭后,基本为张郃所钳制,无法突破张郃防线;而东线的赵云部也为曹真的优势兵力所败;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在北伐前,大将魏延提出由他带领5000精兵从斜谷出发抄近路直取长安,为诸葛亮所拒绝。

  当年冬天,曹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为吴所败,关中主力东下救曹休。诸葛亮乘机杀出散关,包围战略要地陈仓;由于曹魏大将军曹真早料到诸葛亮必定会有此着,事先让智勇双全的将军郝昭领3000兵马守陈仓。由于陈仓地势险要,易守南攻,再加上郝昭在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城墙。蜀军在强攻了20多天后还没有攻破,蜀军粮草不足,曹魏名将张郃也带领大军前来支援;诸葛亮只得命令退回汉中,设伏兵杀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陈式取武都、阴平两个小郡。第三次北伐虽然是获得了两个郡,但无法扭转被动的劣势。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攻打曹魏据点祁山。曹睿命令司马懿、张合等带大军迎战诸葛亮;诸葛亮留下王平领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与司马懿决战;在路上击败曹魏凉洲牧郭淮部,抢收当地小麦当军粮。司马懿知道蜀军远道而来,再加上补给线漫长而艰辛,于是坚守不出;后诸葛亮设计败司马懿,司马懿更是坚守不出。但蜀军由于负责后勤的第二号实权人物李严(李平)粮草供应不上,而假传后主命令让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只好退兵;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命令大将张郃追击,张合抗议,司马懿强行命令张合追击,张合为诸葛亮所置伏兵射杀;第四次北伐也是以失败告终。

  公元234年,经过3年修养生产的蜀军,一改过去从祁山出发的老路子,从斜谷出兵,同时发函让孙权配合作战;曹魏也司马懿带领大军与诸葛亮对峙。诸葛亮到达五丈原后,为了和曹魏军队长期作战,在当地进行屯田;孙权军队也为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击败,孙权退回建业;司马懿知道蜀军不可能长期作战,也采用坚守不出的老办法等待蜀军粮尽而退,不论诸葛亮怎样激将,还是坚守不出。由于军旅生活的艰辛和胜利遥遥无期,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抛开副统帅魏延与姜维、杨仪等商量后事。诸葛亮死后,以杨仪为主帅,让魏延垫后;魏延与杨仪不合,先南归烧阁道,为杨仪所败,和儿子逃回成都路上被杨仪派马岱所杀。

曹操经典战役,官渡之战

曹操经典战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一场着名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这场战役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对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这场战役的背景、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并突出战役中的故事细节。

一、背景和原因。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是中国北方两个最为强大的势力。曹操统领着中原的豪门世家,拥有一支精锐的军队,而袁绍则统领着幽州、冀州等地的势力,掌握着数量庞大的兵力。此时,两人的关系非常紧张,由于种种原因,两人之间的矛盾最终升级成了战争。

二、过程。

曹操的进攻:

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了袁绍的冀州,并攻下了黎阳、濮阳等地。接着,曹操率领部分军队攻打了官渡,这是袁绍军队的重要战略要地。

袁绍的应对:

袁绍派遣颜良、文丑等将领率领大军前往官渡迎战曹操。双方在官渡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战争的转机:

在战争的初期,曹操处于劣势。袁绍的将领颜良、文丑等人作战勇猛,曹操的军队一度陷入危机。然而,在关键时刻,曹操运用了奇袭和火攻等战术,成功地打破了袁绍的防线。这使得曹操的军队得以反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战争的结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这对他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战后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同时袁绍的军队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导致他的势力逐渐衰落。

袁绍的失策:

官渡之战中,袁绍的统帅能力受到了质疑。他在战前并没有对曹操的进攻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而是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了官渡,这导致他的军队在数量上优势很大,但是在作战计划和指挥上却存在很大问题。另外,袁绍并没有认识到曹操使用奇袭和火攻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措施防范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导致他在战役中损失惨重。

曹操的战略眼光: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他在进攻冀州时,采取了分兵策略,成功地占领了黎阳、濮阳等地,打乱了袁绍的布局。在攻打官渡时,曹操首先利用夜袭的方式,将袁绍军队的前哨部队消灭掉,接着又采用火攻等战术,成功地破坏了袁绍的防线。最终,曹操通过不懈努力和军事才能,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司马懿的贡献:

官渡之战中,曹操的智谋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发挥,但是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也功不可没,他就是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司马懿是曹操的得力助手,他在官渡之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据传,司马懿曾经向曹操建议采取夜袭和火攻的战术,并亲自带领士兵完成了这些任务。这些计策最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帮助曹操赢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曹操和袁绍之间的胜负,也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和他的谋士司马懿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谋和军事才能,而袁绍则暴露了他的指挥失误和军事素质不足。官渡之战的故事细节。

官渡之战的故事

 导读: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刘备逃到了邺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袁绍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原来劝他攻打许都的田丰,这时候却不赞成马上进攻。他说:现在许都已经不是空虚的了,怎么还能去袭击呢!曹操兵马虽然少,但是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我看还是作长期的打算。

 袁绍不听田丰的话,田丰一再劝谏,袁绍反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下了监狱,他向各州郡发出文书,声讨曹操。公元200年,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沮音jū)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

 这时候,曹操早已率领兵马回到官渡,听到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跟他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在今河南延津西北)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来个声东击西。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来堵截。哪儿知道曹操已经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袭击白马。包围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没防备,被曹军杀得大败。颜良被杀,白马之围也解除了。

 袁绍听到曹操救了白马,气得直跳脚。监军沮授劝袁绍把主力留在延津南面,分一部分兵力出击。但是袁绍心急火燎,不听沮授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且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先锋。这时候,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听说袁军来追,就把六百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马鞍,让马在山坡下蹓跶,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

 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看见这样子,认为曹军已经逃远了,叫兵士收拾那丢在地上的武器。曹操一声令下,六百名伏兵一齐冲杀出来。袁军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

 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将士打得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完了,他们自然会退兵。

 袁绍又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袁绍看到曹军守住营垒,就吩咐兵士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筑起高台,让兵士们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

 曹军只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军营里走动。

 曹操跟谋士们一商量,设计了一种霹雳车。这种车上安装着机纽。兵士们扳动机纽,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发出去,打坍了袁军的高台,许多袁军兵士被打得头破血流。

 袁绍吃了亏,又想出一个办法。他叫兵士在深夜里偷偷地挖地道,打算从地道里钻到曹营去偷袭。但是他们的行动早被曹军发现。曹操吩咐兵士在兵营前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切断地道的出口。袁绍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曹操也有点支持不住,写信到许都告诉荀彧,准备退兵。荀彧回信,劝曹操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这时候,袁绍方面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马运送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开官渡四十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

 许攸还想劝他,正好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责骂了一通。

 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得来不及穿靴子,光着脚板跑出来欢迎许攸,说:好啊!

 您来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后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

 现在你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冷冷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

 曹操改口说:对,只能支持半年。

 许攸装出生气的样子说:您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在老朋友面前还要说假话呢!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您看怎么办

 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急,特地来给您捎个信。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战自败。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荀攸、曹洪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查问,就说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袁军的岗哨没有怀疑,就放他们过去了。

 曹军到了乌巢,就围住乌巢粮屯,放起一把火,把一万车粮草,烧得个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都惊慌失措。袁绍手下的两员大将张郃(音h)、高览带兵投降。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连盔甲也来不及穿戴,带着剩下的八百多骑兵向北逃走。

 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消灭。过了二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工夫,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主要内容是什么?

官渡之战主要内容是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兵十万,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由此拉开序幕。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败袁军主力。

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双方实力对比

官渡战役是名副其实的以少胜多之经典战例。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袁绍军:兵力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三国志》、《资治通鉴》均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参加进攻的为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估计兵力为11-12万人,其中骑兵1万多。

另外,《世语》记载为袁军步兵5万,骑兵8千,合计58万。在《三国志》注引中孙盛评曰:“绍之大举,必悉师而起,十万近之矣。”而张璠《汉记》云:战后曹操“杀绍卒凡八万人。”也证明袁绍军在10万以上。

关于“官渡之战故事概括”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5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