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人(唐朝、北宋、南宋的资料?)
-
北宋文人
网上有关“北宋文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唐朝、北宋、南宋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文人,生活在北宋,是幸运的。
那是一个重视人才,鼓励读书的时代,虽然到了后期社会并不安定,但是丝毫不影响文人们的发挥,一篇篇诗文隔着历史的时空传给我们,读罢让人心生神往。
北宋重要的文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附上一张“北宋文人宝塔图”。
? 晏殊
? 图中的每一位人都是大名鼎鼎,才华横溢,先来给大家介绍塔尖上的这一位~晏殊。晏殊和范仲淹出生于同一时期,范仲淹比晏殊大两岁,但是在官场上范仲淹曾经为晏殊赏识,在晏殊身边工作过,晏殊还曾经举荐过范仲淹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 晏殊被誉为“北宋第一神童”,成名很早,相传他五岁就能作诗。王勃九岁指出史书错误,我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晏殊14岁去参加科举考试,古代讲虚岁,相当于现在上初一的孩子吧,和几千人一起参加考试,毫不怯场,超常发挥,直接考中了进士。
幸亏孟郊是唐朝人,如果生活在北宋,听到这个消息估计要晕了,因为他自己考了好多次,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
? 晏殊才华出众,但是也曾被贬,不过,这次贬官对于北宋教育界确是个好消息,因为晏殊被贬到应天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这里要说明一下,明朝初期的都城也叫应天府,在今天的江苏南京,南京之所以改叫这个名字是朱元璋的意思,暗含着“顺应天意”的意思)。
北宋的应天府有个五代十国时期留下来的书院,就叫“应天府书院”,晏殊是个读书人,被贬到应天府任知府后,大力发展书院。后来范仲淹因丧母守制于商丘,晏殊请范仲淹主持书院,他们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晏殊回到京城做官,向皇帝举荐了范仲淹,不过后来范仲淹被贬,幸亏没有牵连到晏殊。
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个完美的人,他重情重义,勤奋努力,忧国忧民,后代文人提起他,无不为他竖起大拇指。不管哪个时代,拼到最后都是人品,人品好才能流芳百世,范仲淹就是人品好的那一位。
? 他一直以为自己叫“朱说”,直到22岁,才知道自己竟然不姓“朱”,本姓“范”。原来在他两岁的时候,在朝中做官的父亲范墉去世。他的母亲无奈之下带他改嫁到朱家,从此,范仲淹也随了继父的姓。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范仲淹才明白,怪不得兄弟们经常取笑自己,原来自己是个“外人”。后来,范仲淹觉得自己必须混出个名堂来,要不然对不起九泉之下的父亲。那一年他辞别母亲,外出求学。
宋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普通百姓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范仲淹没什么钱,读书时候每天煮小米粥果腹,他等粥放凉凝固结成块后,将之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吃点咸菜,就很满足了,他学习非常刻苦,五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总是睡一会就爬起来读书,有时候困了,还给自己浇一头冷水,清醒下。
? 据说,有一次宋真宗赵桓路过范仲淹所在的书院,学子们争抢着去看,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他觉得:自己早晚会入朝为官,见皇帝的机会有的是。在自己27岁那年,中了进士。他清正廉明,到哪里都会受到百姓的称赞。无论看到哪个官员搜刮民财,他都会毫不留情上书皇帝,因此他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和刘禹锡一样,他也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句子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座右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种精神一直都在范仲淹身上闪光。
欧阳修? 晏殊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还为北宋文坛发现了一个大人才~欧阳修。
? 晏殊擅长写词,欧阳修擅长写文。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一起投奔叔叔。叔叔家并不富裕,但是叔叔十分重视欧阳修的学习,尽力让他多读书。欧阳修十岁时候,从邻居家得到一本《昌黎先生集》,就是韩愈的文集,这本书让他大开眼界,可以说,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是终生的。欧阳修后来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比晏殊小16岁,他出道的时候,晏殊已经名满天下了。
欧阳修前面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意外落榜。第三次时,欧阳修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肯定能中状元,他甚至提前给自己做了一身状元服,准备到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不过人真不能太高调,这京城考试还没开始呢,就这样招摇,容易招来嫉妒啊。结果,欧阳修没有考中状元,不过却轻松考中了进士。后来晏殊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与他锋芒毕露有很大的关系。欧阳修考中进士后就拜晏殊为老师。
晏殊崇尚道家文化,不喜欢与人一争高低,无欲无求,人称“太平宰相”。欧阳修耿直,年轻时候喜欢与人争论长短,晏殊保守,崇尚清静简单的生活,所以俩人的性格显得格格不入。欧阳修经常在众人面前和老师争论,这让晏殊感到非常尴尬,所以后期两人很少来往了。
? 不过欧阳修和范仲淹一直都是好朋友,范仲淹主张变法,欧阳修一直支持范仲淹,所以他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钉”。最后范仲淹被贬到邓州,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于是《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同时诞生了,两篇名作,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有人说,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中了进士后,到洛阳做官,当时他的上司是钱惟演,在钱惟演眼中,欧阳修是个大才子,可不能亏待了。当时欧阳修和梅尧臣等几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天天游山玩水,根本不用太努力工作。正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欧阳修每天读书,写文章,会朋友,过得不亦乐乎。
? 有一次,几个年轻的小伙伴去嵩山玩,傍晚突然下起了雪,几个人正在担心回不去要被领导责怪,结果钱惟演派人来了,还给他们带来了食物。来人告诉他们:“钱大人说了,府里也没什么事。哥儿几个不用着急回去。”多好的上司啊,真是让人羡慕。钱惟演用自己的“溺爱”成就了一位北宋文坛盟主。
《卖油翁》这篇文言文讲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是欧阳修晚年的作品。
? 欧阳修的一生中不但教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曾巩,还发现,提携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
? 苏洵曾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第二年,苏轼和苏辙双双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 大家想必都读过《三字经》,书中有几句讲的就是苏洵的故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中的这几句也是在告诫同学们应该把握住大好时光发奋读书,以免将来后悔。
?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正好是欧阳修。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赞不绝口。欧阳修翻过来掉过去看了好几遍,猜测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他怕把状元给了自己的学生容易落人口实,所以另外找了一篇作为状元的文章,金榜公布时,真相大白,欧阳修特别后悔,就这样,苏轼和状元失之交臂。
欧阳修曾经对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是:苏轼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我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后来欧阳修给了苏家父子和自己的学生曾巩很多帮助。
?
唐朝、北宋、南宋的资料?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属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当时,除了刚建立起来的宋朝之外,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于是自宋朝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斗争。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纳土于宋王朝,使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的结束,但“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依然存在。北宋建国仓促,周边各个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北有大辽,西有吐蕃,南有越南,西北有西夏,初期的北宋是全无实力同这些民族抗衡的。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也让游牧民族南下盘踞于华北北部,同北宋这个农耕民族以长城一线为分界线相互掣肘。
1.发展经济的原因
在北宋初期的北伐失败之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变得遥遥无期,以钱粮换取和平的政策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无疑是一种相对安逸的治国之道。既然同游牧民族之间达成了协议,北宋社会也进入了稳定的局面,那么发展经济就成为重中之重。
2.农业发展和商业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衡量古代王朝的经济水平,大多看的是农业发展。北宋时期,大面积推广种植水稻,经济重心南移,让肥沃的南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北宋的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伴随着粮食的增量,北宋的人口也得以快速增长。人口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极大地促进了北宋的商业发展。为了商业交易的便捷,在这期间,还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从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时期的汴京,其商业贸易,商品物流,城市交通等等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文化科技水平的提升
经济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北宋文化的繁荣。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来自北宋。北宋自立国起,便大力主张以文治国,这也使得宋代文人享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北宋年间,诞生的优秀诗词、书法、绘画作品不计其数,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宋代更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几乎所有重要的科技发明都是来自北宋时期,例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等等。毫无疑问,宋朝当时的科技水平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各国的。
公元1125年
赵桓受父宋徽宗赵佶禅让登基
贬蔡京、童贯等人,重用李纲抗金。懦弱无能,优柔寡断
公元1126年
东京城破金军提出“和议”向宋王朝勒索。宋钦宗进金营求降
公元1127年
金军拘禁徽宗、钦宗,金主废宋徽宗、宋钦宗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
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宗室、贵戚北撤。北宋灭亡、
徽、钦二帝被掠去后,于1135年和1156年死于金国
从宋仁宗利用范仲淹尝试改革失败,到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再到高太后重用司马光彻底废除变法,又到宋哲宗重用改革派重新变法,最后到宋徽宗手下的“六贼”奸臣打着变法的名义瞎折腾,北宋王朝的改革自救可谓三起三落,最终却还是将自己一步步送进了坟墓。
有意思的是,北宋的党争也意外促成了文化上的繁荣,那些曾经被重用然后又迅速被贬的宋朝文官们(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在政治上不能得意时,纷纷寄情于文史创作,从而造就了北宋的文化巅峰。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述出了经济极度繁荣的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景象,这也让很多历史爱好者对北宋人们的生活充满憧憬,难怪有人曾做过调查——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历史上的某个朝代,选择人数最多的,便是文化繁荣经济富庶的北宋。
唐朝: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师。
658年置东都洛阳,后又陆续增置北都太原,南京成都、凤翔等都城。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
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 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北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南宋: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
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 此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数次北伐也无功而返,双方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开始崛起。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南宋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新儒学——理学思想的诞生。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学者。
南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雄长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日本学者将宋代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著名华裔学者刘子健认为:“此后中国近八百年来的文化,是以南宋文化为模式,以江浙一带为重点,形成了更加富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
百度百科—唐朝
百度百科—北宋
百度百科—南宋
宋朝有哪些着名的文人?
我国有悠久的唐诗宋词元曲,宋朝主要以宋词为主,在当时也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文人,例如苏门三父子、欧阳修、王安石、柳永、李清照等等大文豪。
苏轼是宋朝杰出的诗人词人,与父亲弟弟合称三苏,苏轼又称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很喜欢苏轼的诗词,苏轼写的《赤壁赋》气势磅礴,读起来很有美的感觉。苏东坡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学修养,写字画画也是很厉害的,所以苏轼就是当代乃至现在的大才子,实至名归。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同样和苏轼一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学时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将一个潇洒的形象跃然纸上。
柳永和李清照都算是花间词派,委婉的词人,柳永和李清照的词很多女生都喜欢,两人的诗词中都会透露出一点离愁别恨。但是依然很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关于“北宋文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71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
- 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
-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 一字无题外,落叶都愁
- 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