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吴玠也是名将,为何却默默无名?)
-
吴玠
网上有关“吴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吴玠也是名将,为何却默默无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093年,吴玠生于德顺军陇干,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静宁。少年沉稳坚毅,通晓兵法,擅长骑射,北宋末年入伍。靖康初年,西夏进犯北宋时,吴玠因为英勇作战很快成为第二副将,建炎初,因为战功显著多次升迁最终到了泾原路副总管的位置。
南宋抗金战争主要在两个方向,东线江淮战场,西线川陕战场。东线主要依靠岳飞为首的岳家军,西线则是吴玠和其弟弟吴璘统率的吴家军。可以说吴玠兄弟俩独撑南宋的半壁江山,承担了一半的抗金压力。
吴玠这一生中打得最漂亮的两场战役,分别是:和尚原大捷、仙人关之战。1130年秋,金大举攻宋,江淮局势吃紧,为了牵制金军精力,减轻江南压力。张浚决定主动出击,牵制金兵。但张浚是个文臣并不懂军事,没经过准备就贸然集合刘锡、孙、锜、赵哲、吴玠等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
吴玠刘锜都不同意。吴玠入谏说:“兵以利动,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而张浚自大的认为:“我众彼寡,又有苇泽相阻,纵有敌骑前来,也无从驰骋,何必转陟高阜呢!”刘锡因中医不同,尚在迟缓之时,金兵猝然大至,皆担柴兜土,填投泽中,霎时间泥淖俱满,与平地相似。于是,金骑纵辔而过,进逼宋军各营。兀术也率众赶到,与金将娄恃分左右翼,列阵挑战。
吴玠、刘锜在左翼与兀术军大战,吴、刘身先士卒,奋勇驰杀,金军渐渐后退。但由于右翼的赵哲临阵溃逃,使金军左右夹攻吴、刘,吴、刘遂败。富平战役之后,吴玠受命为陕西都统制(官名,原来是在有战事的时候临时在诸军将领选一个为都统制战后取消,到南宋为正式官名),扼守大散关以东的和尚原。
另一场仙人关之战,与和尚原之战相比起来丝毫不逊色,都是杀的金军片甲不留,让金兀术的铁骑闻风而丧胆,望北而脸惧,基本把攻势强劲的金兵阻挡在秦岭以北;这与中原战场上的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力量遥相呼应,使金国最终没有实现完全消灭宋朝的目的。宋王朝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便晋升岳飞、吴玠并开府仪同三司,以吴玠为四川宣抚使。
吴玠后来被封为四川宣抚使,和弟弟吴璘镇守四川几十年。吴玠常能体恤士卒,按能力军功选拔军官,从不任人唯亲,深得将士拥戴。吴玠资历比岳飞要高,他官至节度使之时,岳飞还是一员偏将。
要说抗金的功绩,吴玠应不在岳飞之下。岳飞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打击伪齐,平定内寇,岳家军真正在抗金战场,也只有两年多的时间。而吴玠大部分时间都是直接对金作战。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拥有极高军事才能的人,最后却英年早逝。因为常年抗击金朝,护卫川陕地区的安全,吴玠没有一天过过安生日子。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工作负担,最终压垮了这位抗金名将。
吴玠在年仅四十七岁的时候,便因为长期的劳累,病卒于防地仙人关。吴玠的英年早逝,让皇帝极其悲痛,下旨为其谥号武安,作庙于仙人关,号思烈。
吴玠也是名将,为何却默默无名?
吴玠(1093年-1139年),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父亲吴扆为军校,母亲刘氏,生二子吴玠、吴璘。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中国南宋抗金名将。 吴玠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宋徽宗宣和年间,参加镇压方腊和河北义军。宋钦宗靖康年初,与西夏军作战中立功。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金兵入陕,吴玠屡胜之。后又镇压史斌起义。张浚受命管制川陕,提拔吴玠为统制。建炎四年(1130年),吴玠收复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受任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富平一战失败后,他和其弟吴璘退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没立、乌鲁、拆合来攻,败之。完颜宗弼集重兵再度入侵,吴玠率领劲弓弩兵大破之,遂拜镇西军节度使。三年(1133年),金将完颜杲攻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入侵兴元府(今陕西汉中)。 吴玠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阻挡了金军入蜀之路。四年(1134年),金军攻仙人关,吴玠破之。自此金军再不敢进窥蜀地。吴玠则升川陕宣抚副使,进检校少师,奉宁、保定军二镇节度使。死后,谥号武安,淳熙年间追谥涪王。 柳焕烈,字明哉,水洛镇人。1925年生。山水画家。在南京市工作。大学 ...
南宋名将吴玠为什么失信于刘子羽的邀请,同守定军山
吴玠虽是宋朝的一代名将,但却鲜为人知,人们只道他是默默无为的类型,其实不然。吴玠在抗击西夏的所有战役中都是非常有名的,因为吴玠本人是比较沉稳低调的,不喜欢凭借自己的功名去邀世,他是真真切切为国家付出的类型,而且他一生除了打仗基本上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故而人们对他的印象没有那么深刻,所以就显得比较默默无闻而已。
南宋有很多名将,一旦谈起,大家都只会想起岳飞、韩世杰等赫赫有名之辈,而往往忽略了一些名气没有那么大的人。就好比是很多珍珠同时放在一个盘子里,人们只注意到了最大的那一颗,却忘记了在旁边陪衬的小珍珠。小珍珠即使再小,可那也是其他珠子中的佼佼者。吴玠自小就熟读兵书,对于用兵打仗一事几乎琢磨了一生,不仅如此,在读书方面也异常用功,早就了他早年时就已沉稳的性格。
宋徽宗时期,北宋政权几乎岌岌可危,不仅要抵抗北方的女真族,而西南边的西南王朝也蠢蠢欲动,多次侵扰北宋的周边。这时的吴玠刚从军便去抗击西夏,将西夏阻隔在蜀地以南,展示了他过人的谋略以及高超的军事才能。随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吴玠在抗金的战争中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宋高宗非常欣赏他,一再为他封官加赏,使得吴玠在南宋初期的名声大噪,然而吴玠终归是一个低调的人,晚年期间,他多次辞官回乡申请被驳,最终病死。
吴玠作为跨越两宋的名将,他从没有觉得自己战功显赫反而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即使他没有岳飞风波亭的壮举,但是历史仍然记住了他为国家奉献时的一腔热血。
吴玠为什么不是中兴四将 吴玠不是中兴四将的原因
吴玠字晋卿。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吴玠早年从军抵御边境的外族侵略战争,抗击西夏国。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起领兵抗击金兵,与他的弟弟吴璘都以勇猛有韬略而闻名,先后归属于曲端、张浚麾下。吴玠原籍是德顺军陇干县,后因为他的父亲吴扆埋葬在水洛城(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城),而迁居到这里。少年的时候性格沉毅、崇尚气节,通晓兵法而且善于骑射,读书的时候能通晓大义。北宋末年,还没到二十岁的吴玠以良家子的身份在泾原路入伍从军。
宋徽宗政和年间,西夏国侵犯边境,吴玠率领军队鏖战,因为他的英勇而晋升为进义副尉、权任队将。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参与了镇压方腊起义,“破其众,擒酋长一人”,再破“河北贼”。屡次建功晋升到忠训郎、权任泾源第十一正将。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国进攻怀德军,吴玠率领一百多骑兵追击,斩首一百四十六级。凭借功劳加封秉义郎、泾原路第十二副将。凭借这几次战役,吴玠在军中初露锋芒。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难发生,金军全面向宋国进兵。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国上下全面抗金。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正月,因为宋军防御不力,金州失守。二月,金军乘胜进逼汉中。当时刘子羽任利州路经略使兼兴元府知府(今陕西南郑)。听说金州沦陷,即命田晟守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急招吴玠入援。
1、吴玠虽是中兴时期搞金名将,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等大捷,保卫了陕西南部与四川,抗金功业比所谓“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刘光世彰显得多,却不能与“中兴四将”比肩,主要有三个原因。
2、一是四川地处偏远,战略地位不能与长江中下游相比,四川即使失守,也不至于立刻影响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
3、二是吴玠的官位比中兴四将低,在其取得二大捷之时,是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川陕京湖宣抚处置使张浚的下属,其功绩多被张浚攫取。其在世时官至四川宣抚副使,仍在张浚之下,临死时才升为正使。
4、三是吴玠死得太早,绍兴九年(1137)去世,比中兴四将中死得最早的岳飞还早三四年。其死后,其弟吴璘继承其事业,镇守川陕,亦为抗金名将,威名次于吴玠,但其业绩时限多在“中兴”时期之后。。二吴抗金功业合计,比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强,是仅次于岳飞的抗金名将,但长期守边,远离朝廷,得不到宋高宗的直接宠信与支配,也是吴玠未能入“中兴四将”的原因之一。
吴玠为什么不是中兴四将 吴玠不是中兴四将的原因
1、吴玠虽是中兴时期搞金名将,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等大捷,保卫了陕西南部与四川,抗金功业比所谓“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刘光世彰显得多,却不能与“中兴四将”比肩,主要有三个原因。
2、一是四川地处偏远,战略地位不能与长江中下游相比,四川即使失守,也不至于立刻影响南宋朝廷的生死存亡。
3、二是吴玠的官位比中兴四将低,在其取得二大捷之时,是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川陕京湖宣抚处置使张浚的下属,其功绩多被张浚攫取。其在世时官至四川宣抚副使,仍在张浚之下,临死时才升为正使。
4、三是吴玠死得太早,绍兴九年(1137)去世,比中兴四将中死得最早的岳飞还早三四年。其死后,其弟吴璘继承其事业,镇守川陕,亦为抗金名将,威名次于吴玠,但其业绩时限多在“中兴”时期之后。。二吴抗金功业合计,比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强,是仅次于岳飞的抗金名将,但长期守边,远离朝廷,得不到宋高宗的直接宠信与支配,也是吴玠未能入“中兴四将”的原因之一。
北宋抗金名将吴玠怎么死的 吴玠的廊庙墓碑在哪里
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高宗皇帝因为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但由于长期鞍马之劳,不久吴玠就病卒于防地仙人关,年仅47岁。
至今陕陇川仍留有吴玠的庙祠二十余处,战地遗址、遗迹三十余处,共六十余处,如庄浪吴王庙,天水名将庙,徽县忠烈祠,宝鸡吴公祠,凤县涪王祠、阆中锦屏山书刻等。
甘肃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便座落在这里。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但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而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玠末及归葬故乡而葬天河池。
有没有吴阶的简介?
有,
简单的
吴玠
吴玠 (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后移居水洛(今甘肃庄浪)。 早年从军御边,抗击西夏建功。后领兵抗金,和尚原之战中,大败金兵兀术部,破川陕路金兵进攻。因功官至 四川宣抚使。
详细的
吴玠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少时参加泾原路军,宣和间(1119~1125),以队将身分参加镇压方腊起义;接着又参加镇压河北起义军,升权正将。靖康初,曾与西夏军作战,有功。建炎二年(1128),金兵入陕西,吴玠力战屡胜。继之又镇压史斌起义军。张浚经营川陕,升吴玠为统制。建炎四年,吴玠进兵收复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受任为权永兴军经略使。同年,富平(今属陕西)之战失败后,他和弟吴璘收散兵,扼守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绍兴元年(1131),金将没立、乌鲁、拆合来攻,败去。完颜宗弼集结重兵,再度来攻,吴玠率部选劲弓强弩,轮流发射,箭密如雨,号为“驻队矢”,大破金兵,以功拜镇西军节度使。绍兴三年,金将完颜杲绕道攻饶风关(今陕西石泉西),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吴玠等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阻金军入蜀之路。四年,宗弼、完颜杲攻仙人关。吴玠等在关旁预先整治战场,称杀金平,一战大胜,全军从此不再进窥四川。吴玠以功升任川陕宣抚副使,进检校少师,奉宁、保定军二镇节度使。吴玠官至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死后,谥武安,淳熙年间追赠涪王。
吴璘
吴璘 (1102—1167)南宋抗金名将。字唐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绍兴初与兄吴玠守和尚原、仙 人关,击败金兵。金完颜亮部南侵,他领兵督战,收复秦、凤等路所辖十六州军,守蜀有功,官进太傅,封新安郡 王
吴 璘(1100~1166),南宋将领。字唐卿。吴玠的弟弟。他智勇双全,与他兄长一起成为着名的抗金大将军。
建炎三年(1129年),吴璘与兄长吴玠同时被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所赏识。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同受升赏。兄吴玠去世以后,吴璘接替哥哥的使命,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力部队,被升任龙神4厢都指挥使。绍兴十六(1140年),正当宋高宗和奸相秦桧庆祝“和议”成功的时候,金人撕毁和约,分兵四路在主帅金兀术的指挥下,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金兵很快占领河南、陕西的许多州县。接着,金将撒离喝率领西部金兵,强渡黄河,攻占长安,直趋凤翔。这时,只有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的胡世将和吴璘驻防在河池,情况十分危急。胡世将紧急召集各路将领商议防御办法。参谋官孙渥提出河池不可守,宜退保仙人原的意见。吴璘认为孙渥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愤怒的说:“儒语沮军,可斩也。”并自愿“请以百口保破敌。”在吴璘的指挥下,首战大获全胜,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敌人的西进,挽救了全陕的危局。朝廷升吴璘为镇西军节度使、并授予侍卫步军都虞侯。吴璘在对金军的作战实践中,也总结创新了一种新战法,名叫“垒阵”,专门打击敌人的骑兵冲锋队,行之有效,屡挫金军,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将胡盏和习不祝两军联合在一起,以5万之众屯驻在刘家圈,对全陕的战局有极大的威胁。吴璘请战,要求把这支敌军赶走。胡世将问他用什么打法破敌,吴璘说用“垒阵法”。所谓垒阵法,即以长枪兵排坐在前面,不准站立,最强的弓箭手跪于其后,最后面是神箭手。待敌人距阵地百步时,神箭手先射;距70步时强弓手齐射。敌骑临阵时,长枪刺敌战马和骑手。同时,在布阵时先将骑兵以铁钩相连,在前面遮挡,等布阵完毕后,骑兵退后。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此后,虽然宋金处于和议之中,但吴璘治军经武如同战时,一刻也不放松警惕。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调集60万大军,亲自率领倾巢南下,妄图一举灭宋。仅仅用1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南宋朝野大为震惊。是年,吴璘已62岁高龄,且身患疾病,宋廷在金兵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任命吴璘担任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南招讨使。吴璘指挥西线宋军,接连收复秦、洮、陇、商等州,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缓解了东南战场的压力。
乾道元年(1164年),吴璘被召回京城,受到高宗、孝宗厚礼款待,又封为太侍和新安郡王。不久,再出镇兴元府。他来到汉中以后,修复古堰,灌田数千顷,使当地百姓爱益非浅。乾道三年(1166年),吴璘病逝,享年66岁。追赠太师,追封信王。
关于“吴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75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