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板块构造学说有几大板块(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有几大板块(板块构造学说)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9    点击:  113 次

板块构造学说有几大板块

网上有关“板块构造学说有几大板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板块构造学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板块构造学说有六大板块。

板块构造理论通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较为彻底的动摇了传统的地质理论。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上的这些假设均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和扩展,这一演变史正是地学界这些年来发展的浓缩。同时,板块构造本身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难以验证的特点。

板块构造理论最初的简单但严格的假设是:刚性和弹性岩石圈之下均为塑性软流圈,将岩石圈划分为少数几个大板块,严格按照Euler定理运动着的这些板块间有三种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和扩张完全是一致的相互补偿,以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板块运动的直接条件是软流圈中的对流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是60年代末期形成的一个大地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海洋地质、海底地貌和地球物理等学科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球地壳活动方式作出的概括和总结。

板块构造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边界是中洋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变形在其边缘部分。

板块运动与大陆漂移说的差别:

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象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是:(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成多个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运动;(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4)世界上的地震带、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板块构造学说是关于全球构造的理论,是当今地球科学界普遍认同的学说。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三个阶段。

1.大陆漂移说

德国人魏格纳(A.Wegener,1880~1930年)于1912年提出了这个假说。他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轮廓非常吻合,似乎是沿大西洋发生过裂开和漂移这一现象着手,收集了大量有关地质结构、古冰川、岩石和化石等资料,发现有许多相似性与可拼合性,大胆地提出了大陆漂移的设想,开创了大地构造学中的新潮流——活动论。他认为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大约三亿年前(石炭纪后期),曾经是一个庞大的联合古陆,称为“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围绕着它的“泛大洋”,后来在中生代时才逐渐分离、漂移,形成现在的状态(图13-38、图13-39)。

图13-38 大陆壳在漂移过程中几个时代的位置

(魏格纳,1912)

A—晚石炭世;B—始新世;C—早更新世

图13-39 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拼接

(据E.C.Bullard,1965)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较轻的花岗岩质大陆壳,在较重的玄武岩质基底之上漂移。大陆漂移沿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大陆由东向西飘移,由潮汐摩擦阻力引起的;另一个是大陆由极地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所致。由于漂移速度不同,就分裂成各大洲,其间就形成了各大洋。大陆漂移前缘受基底阻碍处就挤压形成了褶皱山脉。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大陆漂移说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驱动力问题。因为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潮汐摩擦阻力与地球自转离心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长距离漂移。所以,尽管有许多证据的支持,也曾深深震撼了地球科学界,但是仍未得到大部分地质工作者的接受,特别是受到固定论者(槽台说为代表)的坚决反对,到了20世纪30年代便逐渐消沉下去了。

2.海底扩张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略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展开了多方面的海洋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包括:大洋中脊形态(全球裂谷系)、海底地热流分布异常、海底地磁条带异常、海底年龄及其对称分布、海底地震带及震源分布、岛弧及海沟、地幔上部的软流圈等等。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Hess)和迪茨(R.S.Dietz),在总结了对流说和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对广泛的海底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后,创立了一个崭新的学说——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认为:新的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插入地下,返回软流圈,造成物质循环。洋底的扩张运动速度每年约一至几厘米,这就使洋底大约每三、四亿年更新一次。洋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刚性的洋壳驮在软流圈上被动地随地幔对流体的运动而运动(图13-40、图13-41)。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大洋的形成,如在红海裂谷中见有高温卤水区,推断红海可能就是新大洋的雏形。

图13-40 海底扩张说示意图

(引自柴东浩等,2000)

图13-41 由地幔对流引起岩石圈板块的移动(海底扩张)

(据P.J.怀利,1980)

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证据绝大部分来自海洋地球物理的调查结果,对洋底形成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地解释。虽然还存在很多疑问,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探讨的欲望。

3.板块构造的概念

在海底扩张说提出后短短几年时间,人们获得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如地磁场转向年代表、海底地磁条带、深海钻探揭示的海底年龄、洋中脊潜水考察的发现、转换断层的发现、海洋的开闭(威尔逊)旋回等,证实了海底扩张的存在并导致了板块构造学的诞生。

1968年在一次学术交流会上,美国的摩根(W.J.Morgan)、法国的勒比雄(X.Le Pichon)、英国的麦肯齐(D.P.Mckenzie)等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它的研究所及已覆盖了地球上全部面积,所以称为全球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互相作用,板块的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4.板块边界类型

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和转换断层。

离散型边界(板块生长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或中隆、裂谷)为代表。沿此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生洋壳。这里有大量玄武质岩浆喷发,频繁的浅源地震以及地堑型断裂活动,而且在这里新生的玄武岩因受洋脊高热流影响,广泛出现轻度的变质作用(玄武岩变成绿色片岩,超基性岩变成蛇纹岩等)。东非裂谷、红海裂谷均属于此类边界的早期阶段。

汇聚型边界(板块消亡边界)也称为毕鸟夫带。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产生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潜没,引起强烈的地震、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

由于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形成岩浆,引起岛弧(山弧)火山作用与侵入作用,常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地貌组合,称为沟-弧-盆体系。环太平洋构造带是汇聚型边界的典型代表(图13-42)。

图13-42 由于消减作用引起岩浆活动与火山示意图

(据A.N.Strahler,1977)

A—美洲西岸火山带的情况;B—西太平洋岛弧区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汇聚型边界——地缝合线,它是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当大洋中脊的扩张速度减缓或大洋板块俯冲加速,俯冲消减的速度大于增生的速度,导致洋壳面积不断减小,直至消亡,使原来位于大洋两侧的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和挤压,并最终“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并伴随着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如喜马拉雅褶皱带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间的特提斯洋壳消亡,使两个大陆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北面的雅鲁藏布江一带,就是地缝合线。

图13-43 转换断层与平推断层区别示意图

A,B—转换断层;C,D—平推断层;双线为洋脊;黑点为震源

转换断层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又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作剪切错动,引起地震和构造变形。它常垂直错断大洋中脊,也可以同海沟、山脊在一起。著名的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就是一条错开太平洋中隆的转换断层。表面看,转换断层非常像平推断层,但又有许多差异(图13-43)。

5.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板块边界,可将全球板块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大利亚-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图13-44):

图13-44 全球板块的划分

以上是全球规模的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洋壳外,其余五大板块均包括了洋壳与陆壳。

除以上六大板块以外,还有面积小于1.0×107km2的较小板块,包括:纳兹卡板块(南美洲西岸外)、可可板块(南、北美洲之间的西岸外),加勒比海板块(位于加勒比海及附近地区)、富克板块(北美西岸外)、菲律宾板块(位于菲律宾及其与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的地带)等。不同的学者对小板块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别。实际上大部分的小板块是古板块未完全被俯冲消减的残余部分,如太平洋东岸的几个小板块,可能是原东太平洋板块的组成部分。

6.板块的驱动机制

虽然板块构造学说早已得到地质学界的认同,但是板块的驱动力问题仍未达成共识,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板块驱动力理论都处于假设阶段,目前尚无法以实验或令人信服的方式予以论证。

目前,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板块是驮在地幔对流体上运动的,地幔对流是引起板块运动的根本原因。但是对于地幔对流的形式(涉及的深度)仍有不同的见解:即分层地幔对流模式和全地幔对流模式。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板块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俯冲板块相变所产生的重力拖曳力和洋脊扩张产生的侧向推挤力。这一观点曾在20世纪80年代占主流地位。

总之,板块构造理论是综合了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大地构造学说,它以地球整个岩石圈板块的活动方式为依据,建立了世界范围的构造运动模式,对一些全球构造问题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它是当今最重要、最热门的地学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有几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有六大板块。

板块构造理论通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已经较为彻底的动摇了传统的地质理论。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上的这些假设均经历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和扩展,这一演变史正是地学界这些年来发展的浓缩。同时,板块构造本身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难以验证的特点。

板块构造理论最初的简单但严格的假设是:刚性和弹性岩石圈之下均为塑性软流圈,将岩石圈划分为少数几个大板块,严格按照Euler定理运动着的这些板块间有三种相互作用,板块俯冲和扩张完全是一致的相互补偿,以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板块运动的直接条件是软流圈中的对流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是60年代末期形成的一个大地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海洋地质、海底地貌和地球物理等学科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球地壳活动方式作出的概括和总结。

板块构造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板块构造说的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边界是中洋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全球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原因是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板块强度很大,板块的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方,主要变形在其边缘部分。

板块运动与大陆漂移说的差别:

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象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什么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论(又称板块构造假说、板块构造学说或板块构造学,总称“板块漂移”)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现象而发展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现今的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雄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岩石圈可以分为大板块及小板块,两板块相接触的部分则可依其相对运动来分为分离板块边缘、聚合板块边缘及转形断层。在板块边缘常会出现地震、火山、造山运动及海沟。现今每年的相对运动距离约在0至150mm不等。

板块可以分为海洋板块及较厚的陆地板块,两者都有各自的地壳。在聚合板块边缘会有隐没带,会将板块沉降至地幔,使岩石圈质量减少,而分离板块边缘因海底扩张形成的新地壳,这种对板块的预测称为输送带原理。较早期的理论认为地球会渐渐膨胀或是渐渐收缩,也都还有一些人支持。

板块可以移动的原因是因为岩石圈的强度比下方的软流圈要大,地幔密度的变化造成了地幔对流。一般认为板块运动是由海底远离扩张脊的运动(因为地形及地壳的变化,造成地球引力的差异)、阻力及隐没带向下的吸力等影响组合而成。

另一种解释则是考虑地球旋转的受力差异,以及太阳及月亮的潮汐力。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关系还不清楚,目前也还有许多争议。

特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变质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另外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

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板块构造说学说的简介

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勒皮顺划分),海洋和陆地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根据这种理论,地球内部构造的最外层分为两部分:外层的岩石圈和内层的软流圈。这种理论基于两种独立的地质观测结果: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Wilson(1965),McKenzie et al(1967),Morgan(1968),Le Pichon(1968),等人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自然引伸,还包括了岩石圈、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俯冲、大陆碰撞和地幔对流等一系列概念,有人称为全球构造学说。“板块”这一术语是Wilson(1965)在论述转换断层的一篇短文中首先提出的。它表示地球表层(岩石圈)被活动带分割所成的大小不一的球面盖板。它的面积很大,厚度很小,并按地球表面轮廓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依据构成板块的岩石圈类型,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构成板块的岩石圈顶层为大洋地壳的板块为大洋板块,如太平洋、大西洋、菲律宾海等板块。岩石圈顶层的一部分为大陆地壳的板块是大陆板块,如欧亚、北美、南美、非洲等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这些岩石圈板块相互作用,并认为这种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基本原因的学说。初期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如下: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分成弹粘性的岩石圈和粘性软流圈,下垫弹粘性的中圈。岩石圈在软流圈表面作相对运动。

2、岩石圈在侧向上分成数目有限的大、小板块,它们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3、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A分离扩张型;B俯冲会聚型;C平移剪切型或转换型。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会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有几大板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683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