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矛盾论的理论来源)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矛盾论的理论来源)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09    点击:  496 次

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

网上有关“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矛盾论的理论来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矛盾论即辩证法,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内容: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的质、量、度。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一定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一定的质就是一定的事物。

质是人们区分、认识具体事物的客观依据。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只要不引起质的变化,一事物仍保持其质的稳定性,仍是原来的事物。这种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进一步展开,它所提示的是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总趋势。

1、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指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事物质变走向死亡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2、辩证的否定。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身否定。由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对立统一,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处于量变阶段。

而当矛盾双方长期斗争,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居于支配地位时,发生矛盾转化,量变也转化为质变,以致该事物死亡,发展为新事物。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死亡和新事物产生,是质变;

发展只能通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实现。任何新事物都是在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否定,就没有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也就没有发展。

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旧事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新事物是从旧事物的结体中脱胎出来的,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是通过否定这个环节实现的,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连续性的特征。

3、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全过程的辩证图景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性过程。只有全部走完这个周期性过程,才能达到矛盾的完全解决。并使新事物日益完善,这是否定之否定,“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辩证发展的真谛。

矛盾论的理论来源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宇宙观的高度,发挥了列宁关于两种发展观的思想,不仅指出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而且指出形而上学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2、全面论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3、论证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定义,说明了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的方法论意义,并论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根据和条件。

矛盾论是一种哲学理论,其理论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具体解释如下:

1、在古代哲学中,矛盾的概念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提出了矛盾律和排中律等原则,认为矛盾是不可接受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确定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现代哲学中,矛盾被视为一种更加复杂的哲学概念。一些哲学家提出了关于矛盾的理论,如黑格尔、马克思等。黑格尔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方式。马克思则将矛盾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认为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现代逻辑学也对矛盾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逻辑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矛盾的逻辑原则和方法,如反证法、归谬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科学和哲学领域。这些理论来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矛盾论这一哲学概念。

哲学的论述

1、哲学是一种探索人类存在和真理的学科,它涉及到对人类思维、文化、价值、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哲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

2、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泰勒斯提出了万物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认为所有事物都有其本质和起源。苏格拉底则强调人类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思考和对话来追求真理和正义。

3、在现代哲学中,哲学的主题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哲学家关注人类认知和科学方法的问题,探索人类知识的本质和局限性。另一些哲学家则关注文化和价值的问题,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还有一些哲学家则关注社会和政治的问题,探索社会公正、自由和权力等问题的本质。



如何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一)矛盾认识法。矛盾认识法就是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宇宙、看世界、看社会、看事物、看你周围的一切。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一切都是运动的,而运动是发展的过程,其主要原因就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因此运动、发展、矛盾都是永恒的,“矛盾的普遍性”说的也是这一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也就没有发展。结合学校中的实际,就是要求我们如何用矛盾论来面对学校的工作,面对教学管理中的矛盾。这种矛盾认识法将有效地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和方法。比如对学校中有没有矛盾的认识,按矛盾论的观点有发展就有矛盾,学校也不例外,作为领导应坦然对之,游刃于各种矛盾之中。问题的关键是作为学校领导是等矛盾激化还是在矛盾激化前先发现它,这是一个工作态度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的问题?),其次作为领导面对学校中的矛盾,是解决矛盾还是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民主集中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前期认识的不同,决定了领导的工作方式也不同。

  (二)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就是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人手,要求人们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并根据这种观察和分析,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的矛盾分析的方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对立和统一)方面提出了解决矛盾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两点论的思想方法;"两条腿走路"的工作方法;设置对立面的工作方法。第二,从矛盾的总体上提出的解决矛盾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这就是"抓关键"的工作方法;"弹钢琴"的工作方法;"胸中有数"的工作方法。第三,矛盾分析方法的总原则,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分别有哪些原理内容?具体

矛盾的观点包括:1矛盾即对立统一原理;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两点论和重点论原理

矛盾分析法主要有:一分为二,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

该如何用矛盾论分析日常生活的问题?

矛盾论给出了分析问题的形式要求,主要有四点。

1,既要分析对立面,也要分析统一面。

2,既要抓个性,还要抓共性。

3,主要矛盾一定要抓住,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同时次要矛盾不可完全忽视,要盯住。

4,还要注意矛盾是在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可能发生变化。

你觉得没用,是因为你的大脑经过训练高度适应日常生活,面对一般问题时你的认知内在地符合矛盾论的要求,所以你不需要矛盾论来指导。

人经过那么长时间的进化,以及成长过程中以生存为目标的强化训练,对大多数生存所需事物认知结构天然的就符合矛盾论的要求。你不需要矛盾论来提醒你肚子饿了,你自己就能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你也不需要矛盾论来提醒你美女的两面性:一方面很美很喜欢,另一方面很贵脾气很大竞争很激烈。

日常事物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都通过强化学习,社会学习,写入了你的大脑里面,而且是有重点,又很全面。你抓不住重点,考虑问题不全面,不机灵,社会就会惩罚你,让你的大脑记住重点,记住细节,懂得变通。而这些训练,全部都内在地符合矛盾论的要求。

实践可以弥补对矛盾论认识的不足,大部分违反矛盾论的言论,都出自那些没有经验纯臆测性的发言中。比如说旅游就是浪费时间,这样说显然违反了矛盾论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只看到了对立面而无统一面。一个真正经历了旅游的人会知道旅游本身虽然累但是也有锻炼身体,增长见识,愉悦身心的价值。

一个真正做过一件事的人,很少在对这件事的评价上违反1(对立统一规律)和2(共性个性规律),一个真正解决过这件事的人,大概也不会违反3(主要矛盾规律),一个长期跟踪解决一件事的人,在对这件事的评价上多半不会违反4(矛盾运动规律)。

正因为如此,你不会觉得矛盾论有用,因为你遇到的事情你都吃过教训,或者有别人吃过教训可以指导你。只有在面对未遇到过的困难的时候,我们才需要矛盾论进行宏观指导。

然而,当你跳出一般生活,面对那些你经验以外,大脑还没有被训练适应的事物的时候,你是否还能抓住重点呢?是否还能注意到共性以外的个性呢?当年革命者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大部分革命者只知道照搬苏联经验,不懂得结合中国实际,搞错了主要矛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你总有面对经验以外,且又没多少训练机会去适应,更缺乏他人指导的事情的机会。当你觉得一件事无从下手的时候,使用矛盾论的机会就来了。

另外就是对组织的领导者,矛盾论也是有价值的。个体的体验很容易就能被你理解学习,让你的大脑对特定事情的思考符合矛盾论的规律,但是一个集体里面,几十万人的处理各种事情的经验不是那么容易被领导者学习掌握的。领导者需要有一个像矛盾论这样的指导框架去学习,总结经验,加快学习速度和认知深度。

那么要怎么使矛盾论?你可以时时用前面提到的矛盾论的四种观点来检查自己的认知。矛盾论给的是认识的形式正确性判断标准,它决定了什么样的认识形式是正确的。但是它不能直接导出这个认识本身。而且,不符合矛盾论的认识一定是有偏差的,但是符合矛盾论,也不代表是正确的。

比如,你可以用矛盾论判断“旅游就是浪费时间”,“女人就是麻烦”,“百度就是恶企业”,“华为就是中国良心”等等观点都是错的。但是旅游到底如何,女人到底如何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弄清楚的。你弄出来的东西对不对,最终还得靠实践检验才行。

哲学中的矛盾观

从广义上讲:矛盾是一个模型学概念。如果两件事物在一件不存在时另一件一定存在,那么这两件事物就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横向),主要与次要就是相对的特殊性;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纵向)。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描述矛盾存在的特点的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

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其二,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贯穿始末)

要真正理解矛盾这一哲学范畴,就必须全面把握矛盾的“七性”,即同一性、斗争性、客观性、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即矛盾的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都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也有许多表述和表现形式,如相互排斥、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等。

3矛盾的客观性。

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正确把握矛盾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4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5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6矛盾的复杂性。

矛盾的复杂性是指现实存在着的事物都不是由单一矛盾构成的,而是由各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程度不同的矛盾体系。

其表现为: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还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本身还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等。

7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在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力量是不平衡的,这些矛盾的力量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复杂事物中存在着主次矛盾,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矛盾哲学

关于“矛盾论的三大基本观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705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