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跟唐朝有关系吗(中国古代后周是当今什么族)
-
后周跟唐朝有关系吗
网上有关“后周跟唐朝有关系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后周是当今什么族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后周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由郭威建立,与唐朝并无关系。
1、唐朝:开始于公元618年唐高祖建唐,结束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结束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在此期间,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
2、后周: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开始于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结束于公元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后周共统治了10年时间。后周太祖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
中国古代后周是当今什么族
柴宗训。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后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五代时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籍贯邢州尧山(今邢台市),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府第。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周世宗于同年六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柴宗训即位时,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显德七年(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扩展资料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春正月初二日,镇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报称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浩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查之下,慌忙令澶州节度使慕容延钊率兵抵御。
又命赵匡胤率兵北上御敌,赐于他金带、银器、鞍马、铠甲、器仗数十万。初三日(2月03日),赵匡胤领军出汴梁爱景门,宣徽南院使昝居润安排筵席,朝廷众大臣饯送于郊外。
傍晚时,军队行至陈桥驿(今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策划下,鼓动士兵发动兵变,授意为他黄袍加身,拥其为皇帝。
而后,赵匡胤率兵回师开封,约束将士,严禁烧杀抢掠,“宋太祖陈桥之变,与众誓约不得惊动都人;入城之日,市不改肆”。赵匡胤陈桥兵变还京,只有京城巡检使韩通仓皇抵抗,但随即就被王彦升所杀。
宰相范质率王溥、魏仁浦等人责问赵匡胤,帐前罗彦瓌拔剑厉声:“三军无主,众将议立检点为天子,再有异言者斩”。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亦拜,赵匡胤亲自扶起,以优礼待之。
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正月初四日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帝位,“宋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翰林学士承旨陶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
赵匡胤即位后,初五日改国号为宋,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史称“陈桥兵变”。
百度百科-柴宗训
后周的建立者是郭威,是汉人。
后周(951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最后一个朝代,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至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周,享国10年,历经三位皇帝。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刘知远临死时郭威是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郭威登基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他也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和贿赂。柴荣继位后不久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
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战役开始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溃了北汉军队。战后后周军队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了他的皇帝称号,几乎将其所有长江以北的地区交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在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之后再次北上攻辽。他的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柴荣此后不久病逝。其幼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结镇、定二州将谎报说辽国和北汉联合进犯,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
后周的首都是开封,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
唐末的后唐、后梁、后周等国家的建立和灭亡?
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951——960)前蜀(891——925)后蜀(925——965)吴(892——937)南唐(937——975)闽(893——945)楚(896——951)南汉(905——971)南平(907——963)吴越(893——978)北汉(951——979)
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关系?
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是两个历史时期,他们之间没有关系。
1、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1、五代十国的形成:
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国家,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后梁时期的晋、岐、吴除外)而称王称藩,其中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而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
2、南北朝的形成
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和东晋的延续,其各朝皇族主要是士族或次级士族,因为在东晋末期之后,军职大多由士族或次级士族等担任。
由于执政者的努力,出现元嘉之治与永明之治等治世,使得国力富盛。皇帝受获声誉深重的主流士族拥护,然而士族只想保有本身政治地位,并非全然支持皇室,皇帝也扶持寒门担任军职或次要官职以平衡政治势力。由于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由于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的兴起,使得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到南朝梁时为梁武帝改善,和北魏六镇之乱,使南朝国力逐渐追上北朝。
但在他晚年时,过度崇信佛教,国家承平日久,民众不习战事,侯景发动侯景之乱后,梁武帝死在台城,部分萧氏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各自为战,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最后到南朝陈的陈文帝完全统一南朝,但南朝国力已衰,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朝代。北魏皇室多为鲜卑族。而鲜卑皇室也逐渐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最盛。
由于北部的柔然牵制北魏,使得北魏难以用全力攻入南朝,直到较亲北魏的突厥取代柔然后才较安定。北魏后期政治逐渐败坏,六镇民变后国力大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代十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北朝
关于“后周跟唐朝有关系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715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