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流沙河简介(流沙河的生平介绍(短小一点))
-
作家流沙河简介
网上有关“作家流沙河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流沙河的生平介绍(短小一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流沙河(1931年11月11日~2019年11月23日),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1931年出生于四川金堂,本名余勋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理想》被中学语文课本收录。
2、1949年秋,流沙河入四川大学农化系,立志从文。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先任创作员,后任四川《群众编辑》、《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因《草木篇》被毛泽东点名划为右派,留成都做多种劳役,劳余攻读古籍,1966年押回老家,锯木六年,钉箱六年,监管劳役前后共二十年。1979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1985年起专职写作。
3、2019年11月23日15时45分,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流沙河的生平介绍(短小一点)
流沙河在焉耆县开都河南岸。
经典名著《西游记》里的流沙河位于焉耆县开都河南岸,这条河伴随着《西游记》这一神话小说,在民间保持着风光、神秘的地位。?
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西游记》中此河水势凶险,又被卷帘大将占据,常人根本无法渡过。有诗为证: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站在这个神秘的河畔,放眼望去,河面上滚着一层薄薄的细沙,微风轻抚着细沙在河面上舞蹈,让人的思绪也不由得翻滚起来,仿佛追怀到了远古的身影,听到了唐僧师徒行走在西天大道的回声。
特点:
流沙河的奇异就在于沙随水动,水流沙流,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让河水夹杂着细碎轻巧的浮沙,年年岁岁游动着,水与沙始终不分离。在流沙河坐船游玩。
最过瘾的是看船尾 切开的一道线,从这条线隐约可以看见河水里的浮沙在游动,船速一快,水和沙形成了波涛,再开快些,水和沙能喷溅起两米多高的浪花。水和沙的奇妙结合,让来这儿的人感受着河流的气势,神话的引力,还有细沙与水的浪漫、神奇。
沙僧当初犯错,被贬到全是弱水的流沙河,弱水指的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解析:
流沙河(1931—)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五十年代初任《川西日报》副刊编辑并开始诗歌创作。1956年出版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因参加编辑《星星》诗刊和发表散文诗《草木篇》而被当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遣送原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76年“文革”后复出,继续发表诗作。
流沙河前期的《农村夜曲》题材比较狭窄,思想和情感都相对肤浅。1956年以后,他除了继续创作歌颂党、歌颂“沸腾的建设事业”的诗外,《信》、《艾》、《病》、《雨中》、《火》、《谜》、《回信》、《雪夜》、《八月的夜雾》、《胆小的少女》、《少女的哀愁》等诗注重从较为宽广的生活领域焕发诗的情思、捕捉诗的形象。在这些诗中,他摆脱了图解生活的套式,真实而又灵妙地描绘了少男少女在情窦初开时心灵的轨迹和情感的波纹,有着丰富性灵和血肉身躯的人的形象在他的诗中出现了。
1956年的一组散文诗《草木篇》是咏物言志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白杨、仙人掌、梅、藤、毒菌进行描绘,以草木形象化和人格化的描写,借以隐喻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立身处世之道。在艺术上,选择草木的种类及部分特征给予夸张表现,使之具有诗的形象特征;采用白描手法以及漫画式的简笔勾勒形象,结合草木特点运用直白的感情表达方式,爱憎鲜明又符合诗的要求。正像组诗的题记中引用自居易诗“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所暗示的,这也是诗人对待世事的真诚告白。
回归诗坛以后,诗人保持了厚实、质朴、真挚、内敛的抒情风格,而对时代、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复出后,最初的一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表达的多是摆脱不掉的对韶华已逝、青春不再的伤感和失落,如《重逢》、《归来》、《故园别》等;也有记录遭难时得到的情感慰藉的诗作,像《梦西安》、《情诗六首》等,读来委婉而苦涩;同时,诗人也有如《太阳》、《老人与海》、《理想》等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诞生,表现出一定的思辩色彩和乐观豪情。
流沙河回归诗坛以后的诗作结集有《故园别》、《游踪》、《流沙河诗集》等,另有诗论集《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等。
《西游记》中,菩萨寻找取经人的时候,路过流沙河,也只是驻足观看,并没有下水一探究竟。而且随行的木吒,也跟沙僧斗了数十个回合,但却始终都不敢进入流沙河里。
不但如此,在沙僧被贬下凡的这几百年里,也从来没有人来看望过他。不管是以前的神仙朋友,还是地上的妖魔鬼怪,没有一人来此。可以说他在被贬下凡的这段期间,简直就是孤独寂寞冷。要知道当初八戒在云栈洞做妖怪的时候,牛魔王可是隔三差五的就去拜访。但是同为被贬下凡间的神仙,差距为啥就这么大呢!
其实八戒和沙僧的差距,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在个人身上,而是在沙僧所住的流沙河上。因为流沙河里的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乃是让三界漫天神佛都闻风丧胆的弱水。
在《西游记》就有暗示,的第八回,观音奉旨前往东土时,就对这流沙河有过描写。原文道:“师徒二人正行走间,忽见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
然而光凭这一点,其实还无法证明,流沙河与弱水有关系。因为一般形容水势浩大,也偶尔会用到“弱水三千”这一个词。但是在流沙河的旁边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几句话,唐僧在初到流沙河时,曾经读出来过:“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如花定底沉。”
《山海经》中也曾记载过,在昆仑之北有水名为弱水,连最轻的草芥都浮不起来。
《海内十洲记·凤麟洲》也曾提到,“ 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所以,流沙河里的水就是弱水,正因为这样才没有人愿意下去。《西游记》中,也只有八戒一人曾经下水和沙僧交战。因为三界中只有猪八戒是不怕弱水的。所以悟空当初才会好说歹说,请求八戒下水把沙僧给引出来。
当代着名诗人,着有《理想》等,原名余勋坦,求此人的详细资料?
余勋坦
昔有杜工部,今有流沙河。
流沙河简介: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五十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其中《故园六吟》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1957年1月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由此为诗界、文学界瞩目。但后者不久即遭到公开批判,被认为是“站在已被消灭的阶级立场”上,“向人民发出的一纸挑战书”,由此被打为右派,遣送回原籍劳动。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记叙自己以往的生活遭遇和心理体验,后结集为《流沙河诗集》(1982)、《故园别》(1983)、《游踪》(1983)等。
--------------------------------------------
★附1 山间野水自然清——流沙河纪事★
因才识扬名 因清脱为人仰重
因才识扬名,因清脱为人仰重,因谦虚而备受爱戴,这便是人们心目中的着名诗人流沙河。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上笔走龙蛇,饮誉海内外。10年前,先生突然“见异思迁”,弃诗而作文,鼓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拨弄出举世瞩目的一个大旋涡。近年来,突然又波澜不兴,一时间,文化人都在询问他的“流向”。蜀国的文学圈子压根儿就消失了他那瘦比黄花的影子,消失了他那让人心头搁不下的谦恭,消失了他兴之所至谈笑惊座的幽默。先生的近况如何?难道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
问先生近来可好?他说身体尚佳,无大病,一日三餐,素食而已,不饮酒,烟已戒10年。素闻先生仅吸烟这一嗜好,因何戒了?为健康?为生计?对此先生笑侃一趣:我吸烟从来均属低档,10年前在烟摊购回一条便宜香烟,回家拆开一看,竟然是伪劣品。退不掉,扔了又可惜。于是乎,硬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坚持一支支抽完它。意想不到的是,多年抽烟的愉悦和快感也随这烟雾而散了。
先生言谈海阔天空,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他幽默的质量,可谓绝唱,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引经据典,从早“幽”到晚。先生说:有两个人逛书店,看到一排排包装精美的书,两人在浩叹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各自大发了一番高论。一人说,这个作家太骄傲了,出了一本书,竟然在封面印上“老子着”;另一人说,那个作家太谦虚了,自我作贱署名“孙子着”。先生说:有天一来访者到家中,交谈一阵后才发现来者语无伦次,神志不清。原来是个精神病患者,赶忙将其哄骗出门。此后装置了一门镜,每有敲门声,便先趴在门镜上仔细观察,并大声提问,确定来者正常无异后,再开门迎客。
先生是四川金堂人,生于1931年11月11日,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和《星星》诗刊编辑。1957年“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主席亲自点名,“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累计20年。1979年他被调回四川省文联,从1985年起专职写作,并先后出版了《锯齿啮痕录》、《独唱》、《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话》、《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着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着等着作22种。
先生原名余勋坦,“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61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先生说,“流沙河”三个字都有水,哪知命中注定就与河沾不得边。8岁时,母亲找八字先生算命,说我26岁那年要在河中淹死。母亲就对我严加管束,我也小心翼翼,从不到河边玩耍。岂料是祸躲不脱,1957年,就在我刚好26岁的时候,还是被淹死在流沙河里了。那时,在报上一见“流沙河”我就胆颤心惊,有一次,《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标题赫然入目:《坚决同流沙河作斗争》。我吓了一跳,读了文章后才知道,原来河北有一条流沙河需要治理。后来,我还知道全国有五条流沙河。那个时代,没有真正的文艺批评,只有“活学活用”的政治批判。我发表的《草木篇》,本来是个微不足道的东西。借草木咏志,古已有之,白居易“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之类的诗句,千百年来,没有人批它为毒草。而我却因几首小诗,被打成“反革命”,引来全国上下一片声讨。为什么要选《草木篇》作为大毒草的典型呢?因为它篇幅短小,符合当时“节约闹革命”的精神。毒草太长看都要看半天,批起来太麻烦。其它毒草都长,惟独《草木篇》短,全国大专院校、各省市县政协都把这篇毒草打印出来,人手一份进行批判,节约多少“革命”的纸张和时间?因为有了《草木篇》这根毒草,“多、快、好、省”一下就牵出了25000多个右派。这种短平快,其它毒草行吗?祸福相倚伏,大批判让我成了举国上下的“名人”。平反后,人们的逆反心理又认为我的诗水平不得了,其实现在我自己读起来就很惭愧。我儿子读了我以前写的诗后也说:爸,你写的啥子诗哟,我就看不出有啥了不得的。这评价倒很中肯。
杜门避嚣 庄子的精神境界
阅历的沧桑,岁月的剥蚀,对于先生来说,已如遥遥一曲《渔樵问答》,喧嚣滤尽,只剩下如水的宁静。近年,先生蜗居书斋,杜门避嚣,浸*于庄子那份旷达的精神境界。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58年,先生就对博大精深、行文诡谲的《庄子》产生了感情,并认为先秦诸子中,思想最杰出的是庄子,连《红楼梦》中的妙玉也认为天下文章最佳的属庄子。于是殚精竭虑,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凝结心血与智慧的30万字的《庄子现代版》奉献给了读者。
《庄子》一书立意玄奥,普通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大旨要言。先生在忠实于原着的基础上,用通俗的文笔对《庄子》全文加以串讲,并在篇首的“庄先生的故事”一文中,阐释了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同时在文中各篇之前加了数千字的“引读”,从而为读者了解《庄子》带来了方便。《庄子现代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推出。
四川文艺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流沙河随笔》,是先生10年来所写的随笔精华。如书中之《可怕的曾国藩》,明明要写读《曾文正公家书》后,对曾国藩这一曾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历史人物的价值重估,却偏偏以反话去给曾国藩戴帽子,打棍子,叫人忍俊不禁。《这家伙》一文,以第三人称为自己画了幅漫画,其中有云:“这家伙瘦得像一条老豇豆悬摇在秋风里。别可怜他,他精神好得很,一天到晚,信口雌黄,废话特多。他那鸟嘴1957年就惹过祸了,至今不肯禁闭。自我表现嘛,不到黄河心不死!”正话反说;《小小汤圆悟大道》,记百姓编故事笑洋人吃汤圆,“那钩钩鼻子轻轻咬开,拈在眼前逼视许久,见汤圆皮子内外皆无包合的痕迹,便探问汤圆心子是怎样弄进去的。”笑过之后,他就一本正经地做起汤圆。“且说汤圆下锅即沉,沉底不动如潜伏之间谍,火候一到纷纷浮上水面,各自游弋转圈,互相挤撞,活泼好玩。可就是不翻身,北半球老在上,南半球老在下。这样下去,北半球温度低,永远夹生,南半球温度高,必定过熟。正在犯疑,哈,忽然一个个相继翻身了。原来汤圆有灵,晓得自己翻身。”先生悠然地做着汤圆,从“君子不耻言利”到“自然之理”的大道都一起煮熟了;于是一碗包进了大道的心、蘸了白糖芝麻酱的香甜可口的汤圆由先生亲自精心地做好了,端到你的面前,让你慢慢地品尝……
《锯齿啮痕录》一书,先生以平实的文字叙述了自己20年右派生涯的艰难岁月,旁涉家人亲戚邻朋,也辐射出了整个中华民族在那场大浩劫中的共同命运。文中所记各色人等,均用白描,却人物凸现,颇能品读出那个特定年代里人的良心与“凉心”。《锯齿啮痕录》虽不乏调侃和俏皮,但沉痛与沉重才是其基调,乃是:“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鲁迅语)。
先生的400则精美短文集成的《Y先生语录》堪称一绝,真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先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字典,标新立异,出语有典,理据有度。流传颇广的《庄子现代版》就是佐证,充分体现出他的学者风范。
如今,先生不怎么写诗了,“人上了年纪,写诗的激情就枯干了,爱用哲理思考问题了”。先生慨叹现在书刊编校水平每况愈下。他的文章时常被“强不知以为知”或“好心办坏事”的编辑误改。如一首咏北戴河的诗中“比浪花为响雪”,被想当然地改为“响雷”,殊不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类以雪形容浪花的诗句古已有之,如何改得?说到当前诗歌创作,先生毕竟诗人气质,最终道出了几句精辟之见:在商品经济大气候下,因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生活、审美取向更新分流等诸多因素所致,诗歌创作乃至整体文学创作都呈现了低谷现象,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但现在我们许多诗作虚浮空洞、言之无物,不能正视现实、离人民生活相去甚远,亦当是今日之诗歌不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
超然物外 求得心灵的静逸
如今是挣钱的时代。谈到文人的穷困,先生坦然说:“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乐趣。”为生活计,他也卖字。自撰对联,写在宣纸上,卖给顾客,或让一朋友裱好后出售。这个朋友曾经在杜甫草堂开了一爿书画店,名叫“喜雨轩”。先生的对联,时时透露出真性情来,如“四方风雨写史笔,百尺楼台读书灯”、“雪后孤松别样翠,山间野水自然清”、“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艺思深入海中月,玄想远及天外星”等。先生撰联创意奇巧,出语诱人,思路诡异,趣多鲜活,棉里裹针,言皆中靶。先生的书法,一如他的人品,纯正而生静气,幽峭温蕴;于古拙中见灵秀,透出一股儒雅纯正和宁静淡泊之气。
先生的书柜与桌椅,都是老掉牙的家什,丝毫看不出一点现代文人的居室气息。而且书房临着喧嚣的大街,不待开窗,已是市声如潮。可他却能安坐寒斋,心神专注地读一些怪异的书。这是诗人陶渊明式的超脱?是古贤士颜回式的安贫?还是先生历经沉浮世事洞明后超然物外的一种彻悟和升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先生是修身养性之人,修身养性强调心灵感受的质量,以达到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无一不是思想者,他们的精神境界、灵魂质量、社会行为都令一般人望尘莫及。他深知,平静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实目的。
先生走路的步态有异于常人,似乎有点脚不着地,给人一种飘逸感,但又不是飘飘欲仙的那种,身子薄菲菲像只风筝。风筝飞在蓝天高处,轻轻漫漫,引人仰望。先生一生中只有有限的几次出川游历,最远的一次是南斯拉夫。虽然足迹未远,虽然已逾七旬,却足以担当起一个“老才子”的名分,写起文章来纵横捭阖,才情横溢,机智幽默,反讽甚至狡黠,都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闲暇时,先生喜欢养养树。他家布满了各种小树,却没有一盆花。最高大的一株是橡树,他似乎颇有些为之自豪。那株橡树站在窗前,为他挡住了市尘与市声。太阳出来时,他的书桌上便满是叶影晃动。
先生对家乡菜肴偏爱有加,对成都一川菜馆题壁赞曰:“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铨,百姓所赞扬,物美价且廉。”并对“白肉拌蒜泥,腰花炒猪肝,落座便可啖,爽口即为鲜。鸡丁说宫保,豆腐说淮南,锅巴烩肉片,炸响满堂欢……”大加推崇。有朋自远方来,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等来访,便以烧饼小菜、蒸牛肉和夫妻肺片等招待客人,于是主客尽欢,念念不忘。先生还在《Y先生语录》中说:“春天的苕菜,还有香椿拌嫩胡豆哟,夏天的凉粉,还有酸豇豆炒碎牛肉哟,秋天的泡海椒,还有干煸狗爪豆哟,冬天的泡青菜,还有豆豉熬腊肉哟。”引得读者口水长流,望梅止渴。
先生日常居家好静思,喜读书,此外亦奖掖后进,扶持新人,基本谢绝社交应酬。常以春蚕吐丝之态,为中国文学的宝库倾吐着字字珠玑。沧桑岁月终未使这条河枯竭干涸,相反,它正满载至清至纯之水,以自身独有的流向,静静地汇入我们民族文化史的无尽长河。
--------------------------------------------
★附2 流沙河近作★
退 休 赋
专业作家之衣冠,悄悄蝉蜕。
传统文人之身份,迟迟雁归。
改腔变貌,喜复旧我。
脱胎换骨,乐做新人。
不开会,不上班,远离文坛,不争长短。
只读书,只写字,近到菜市,只买东西。
嗟吾辈之苟活,蚁走蜂忙,天天疲于奔命。
看彼等之雄起,狼吞虎咬,处处敢于发财。
更有老子整人,儿子整钱,一家实行两制。
岂无小贼剪包,大贼剪径,百姓吓笋三魂。
方信天道好还,高调哪能久唱。
始知人性原恶,魔盒未可轻开。
比着理想,返观现实,往往长叹枕上。
对着现实,回读历史,常常微笑灯前。
且当半聋,风声雨声打架声,不可能声声入耳。
既然全退,世事国事名利事,又何必事事关心。
感人生之短暂,万事云烟散矣。
知宇宙之浩渺,一己得失忘之。◆
流沙河的简介及代表作是什么
人物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当代诗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自幼学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着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被错判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1985年起专职写作,作品出版20种。 他的诗《理想》被编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人教天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鲁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鄂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人物概述
流沙河,早就与“大毒草”《草木篇》一起闻名全国。如今,流沙河与他的新诗一起又与读者见面了。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县人,生于1931年。早在解放前,他在成都二中读书时,就是一个追求光明、酷爱文学的少年。他加入了进步学生团体“十月读书会”,并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时他17岁,正在四川大学农化系读书。他痛恨自己的地主家庭,决计脱离它而独立生活,毅然辍学前往山区当了小学教员。 流沙河的文学才华受到党的重视,经作家西戎推荐,他被调到《川西农民报》工作,1952年转入四川省文联搞专业创作。这时他已是一名青年团员,他以他的赤子之心,写了许多歌颂党和毛主席的诗篇。 1957年1月,流沙河、白航等四位年青诗人在成都创办《星星》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流沙河借物咏志的《草木篇》及其他作者的各种流派的好作品,在全国一枝独秀,深受读者欢迎。 “反右”开始,《星星》被指控为“反党刊物”,《草木篇》则是最毒的“大毒草”。天真的流沙河以为这只是一场误会,跑到西安避风。不久被勒令回成都接受批斗,接着被戴上“大右派”帽子(时年25岁!),留文联机关监督劳动,当“反面教员”。 当他在西安“避风”时,正值成都市川剧团在该市演出。一天,一群年轻川剧女演员在骊山游览,忽然有人惊叫:“看!那个勾着脑壳散步的就是流沙河!”一双双目光投向他,其中一双久久不能收回:想不到,“猖狂向党进攻”的流沙河,竟是位形容可怜的青年!她对他产生了同情。后来,又从一位老作家口里了解到流沙河的为人,更为他感到冤屈,她设法接近他,给他一些安慰。 这位女演员,就是后来做了诗人妻子的何洁。 “文革”将要开始,报纸上已在点名批判“三家村”的时候,他被押送回老家金堂县城厢镇。唯一为他送行的人就是何洁。她同情他。她更爱他——爱他的气质,爱他的人格,爱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回到老家劳动改造,流沙河当了一名锯木匠,用大锯将圆木锯成板。三个月后,何洁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在当时,能够和“右派”离婚可算是“幸运”的了,她却抛弃了工作,从成都来到了县城。她并非没有想到当这种人妻子的艰辛,特别像流沙河这样说来很可怕的人物,但决心永远和他在一起。 1966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他俩新婚的日子;门外是背着刺刀枪的武装民兵,屋里没有一个客人;流沙河的老母做了一小碗红烧肉,一家三人围着小桌庆贺喜事。 替人洗洗缝缝、当保姆,妻子尽力帮助丈夫,使他们的家生存下去。孩子快出生了,挺着大肚子,与丈夫并排站在一起接受“造反派”批斗;孩子生下后,背在母亲背上挨斗。儿子鲲鲲6岁就“参加了工作”;随父到木工厂做工。此时流沙河已拉不动大锯,骨瘦如柴,只配当钉木箱的“敲敲匠”。鲲鲲给爸爸打下手,6岁孩童一天居然能挣到一角多钱!孩子爱吃甜,父母买不起糖,便用糖精泡水给他喝。天真的孩子说:“等我们有钱了,就能大把大地吃糖精了吧?”父母听了此话肝肠寸断,抱着孩子痛哭不止。为了给孩子一点欢乐,流沙河常在挨了一天批斗回家后,趴在床上让儿子“骑马马”。
代表作:流沙河诗集
选我吧
关于“作家流沙河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8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