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历史名人都有哪些?(肖邦夜曲27-2)
-
重庆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网上有关“重庆历史名人都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肖邦夜曲27-2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重庆本籍和客籍历史名人各100名。本籍和客籍分别特选了十名知名度高和贡献度大的历史名人。200历史名人,女中豪杰有11位:巴寡妇清、秦良玉、饶国模、游曦、李伯钊、廖静秋、宋庆龄、宋美龄、邓颖超、江竹筠、绿川英子。在渝留下业绩的12外国友人也入选:英国人立德乐、韩国人金九、美国人史迪威、美国人陈纳德、越共领袖胡志明以及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等。还包括战国时期的张仪率众砌筑重庆城;1929年2月,经国民政府批准,重庆正式建市,潘文华出任第一任市长。
肖邦夜曲27-2
小泽征尔,1935年出生于中国沈阳,日本指挥家。
1951年,考入桐朋学园音乐系,开始涉足指挥领域。1951年,踏入赴欧洲留学的道路。1960年,在美国伯克郡音乐节指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外,获得库谢维茨基奖,凭此成为指挥家查尔斯·明希的学生。1961年,被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看中,并将其收为弟子。1965年至1969年,担任多伦多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70年至1976年,担任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92年,担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剧指挥[1]。
中文名
小泽征尔
外文名
SEIJI OZAWA
国籍
日本
民族
和族
出生日期
1935年9月1日
人物关系
小泽征悦
儿子
小泽开作
父亲
李云迪
搭档
伦纳德·伯恩斯坦
老师
赫伯特·冯·卡拉扬
老师
指挥特点个人作品人物荣誉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出生中国
小泽征尔的家庭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便来到了中国,当时,他的父亲小泽开作曾在长春等地当牙科医生,当“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他们全家便搬到了沈阳,而小泽征尔就是在这段时期里出生的。 1935 年,小泽征尔出生在中国的沈阳,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他们便举家迁到了北京,在这里一直居住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他们全家才回了日本的东京,因此,小泽征尔的童年一直是在中国度过的,据他本人的回忆,在上小学之前,他的大脑中所有记忆都是对北京的印象。
名字来历
小泽征尔的父亲小泽开作是位在东北开业多年的牙科医生,但同时,也是位狂热的所谓满洲拓殖,满洲建国的鼓吹者,是当时的满洲国协和会的创始人之一。小泽开作和当时东北的太上皇关东军里面的两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少壮派青年军官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的这两位朋友一位叫板垣征四郎,另外一位叫石原莞尔。小泽开作非常钦佩和崇拜这两位当时还只是关东军中级参谋的少壮军人,甚至在自己儿子出生时,取这两位朋友名字中的各一字,给自己的儿子命了名,就是小泽征尔。
父母影响
小泽征尔回到日本以后,很快就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生涯,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家里的一切生活都很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父亲为了他的学业,仍然咬牙为他买来了一架钢琴,并将他送到了一个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丰增升的门下学习。小泽征尔从小就是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他母亲的遗传和熏陶,据小泽征尔本人回忆到,他在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教他唱了很多的弥撒曲,稍大一点以后,母亲又教他们几个孩子一起练习合唱,这样的一些基础而又原始的音乐教育,无形中给小泽征尔带来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启迪,因为他在很小时就感觉到了音乐的纯朴、安详和优美、并因此而诱发了他那天才的音乐细胞的迅速成长。
共7张
小泽征尔
名师教导
1951年,小泽征尔考入了著名的桐朋学园音乐系,在这里,他开始涉足到了指挥艺术的领域中,这段时期里,他投在了日本著名指挥教育家斋藤秀雄的门下潜心学习。斋藤秀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他有着很多训练学生的独特方法,小泽征尔在这几年的学习中,通过这些独特方法的训练,打下了牢固的指挥专业基础,并且掌握了十分卓越的技巧,其中很多方法训练出的结果,都使他获得了终身的收益。
刻苦训练
1994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回到出生地沈阳,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乐团团长后来回忆说:“第一天,在排练完第四乐章快板后,小泽的脸色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忽然,他将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后说:从明天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我当即懵了。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需要从基本功训练起。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做的事。这时,等候在演练厅的地方官员要与他商量安排接见和宴请事宜,小泽一一谢绝。他说,我这次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送给沈阳市人民一台满意的交响乐。我不想见任何与音乐会无关的人。 “此后,每天训练6个钟头。到了第三天下午,小泽实在太疲劳了。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脸上的汗水挥洒在乐谱和地板上,他一次次地纠正第一小提琴手,可还是难以过关。望着大师被汗水浸透了的头发,一脸的疲惫,第一小提琴手心中难受极了,先是流泪、抽泣,后是失声哭了起来。‘大师,对不起,您另选他人吧,我不行。’在场的人都以为大师会发火。不料他却十分平静和悦地说:你行,只差一点点。请再来一次。当她拉完一遍,大师捋起头发:谢谢,请再来一次好吗?就这样,当第一小提琴手过关时,她已经泣不成声。大师大口喘息着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 除了天分,小泽拥有更多的是勤奋。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曾经在小泽寓所住过一段时间。目睹了大师的勤奋,他说:“每天清晨四点钟,小泽屋里就亮起了灯,他开始读总谱。真没想到,他是如此用功。”原来,小泽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晨读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 “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常常已经读了至少两个小时的总谱或书。”小泽说。
朗读者第六期的开场白台词
现在在听肖邦夜曲27-2 (Nocturne in D flat, Op.27 No.2)。能熨平现在我体内淤积的疲惫的,只有肖邦的夜曲了。
夜曲里最喜欢27-2,远胜过极负盛名的9-1和9-2。我常在27-2里听到天真、高贵、沉思和追寻,这是在其它曲子里没有的。
后来发现,郎朗出过一张《The very best of Lang Lang》(记得中文标题是“郎朗的挚爱”),其中只收录了一首肖邦夜曲,就是27-2.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说,郎朗是个天才,我非常喜欢郎朗的演奏。郎朗才华横溢,每一个音符都处理得极有张力。长大之后,我甚至觉得,看郎朗的表演是种享受——外在形式不该遮盖我们对天才的欣赏。不相信你试着搜一下他的《钟》。
有一段音乐赏析是这么写27-2的:
是啊,我觉得27-2有“天真、高贵、沉思和追寻”,这四个词加起来是众多美丽的“忧郁”中的一种。
单从27-2评价肖邦的众多著名演奏者。我最喜欢的不是波里尼,也不是鲁宾斯坦,不是阿什肯纳齐,也不是郎朗,更不是李云迪,而是邓泰山。
邓泰山的夜曲,没有过多的处理,只有非常优雅通畅的文气流动。鲁宾斯坦和其他众人都有处理过多的毛病,Pollini弹奏过快且录音效果不好,郎朗的处理我很欣赏但听的时候需要思索,而人需要肖邦的时刻通常是不想思索的时候。
所以,27-2的所有演奏,只有 邓泰山 的最令人畅快。
朗读者第六期的开场白台词
朗读者节目的推出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朗读者第六期的开场白台词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睹物思人,
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情人之间难免"执手相看泪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是对故土家园最深沉的告白?
眼泪,
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
滋润我们的生活。
眼泪是一种直接传递感情的载体,
它表达着我们的内心情感与心路历程。
眼泪,
就像一条河流,
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本期节目,随朗读者,一起感受那些美好的眼泪吧!
董卿与《朗读者》:访谈节目会是她的终极舞台
相较于晚会上的表现,?重启?之后的董卿,展示了真实又真挚的一面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这段话是《朗读者》节目第一期以?遇见?为主题的节目开场语。董卿在讲这段话的时候,李云迪在一旁为她钢琴伴奏。这是《朗读者》音乐总监姚谦的创意。在他看来,董卿说话自带情感旋律,最不干扰她又能最好地支撑她的就只有钢琴了。
《朗读者》舞台上的董卿和春晚舞台上的董卿不太一样。她不再身穿华服,也不再把发髻高高竖起,她穿着一身浅粉色套装,搭配白色的丝质围巾。她所讲的那些话也不再是导演给她的主持人文稿,她开始讲她心里的话。这一次,她的身份是主持人兼制作人。
自2005年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至今,董卿已经连续主持了12届春晚。而对于她本人,人们似乎并不了解。2017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综艺的陆续热播,主持人董卿也随之走红。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女神?和?央视网红主持人?等新的标签。
?原来你是一个这样的董卿啊。?很多人开始感叹,从事主持行业2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5年,站上春晚舞台12年之后,董卿开始被大众二次发现和认识。
?高而不冷?
采访地点在央视老台附近的一家茶楼,那天上午,董卿刚审了一遍即将播出的一期 《朗读者》节目,下午她要见清华大学的负责人,商量朗读亭(《朗读者》节目的线下活动,为普通人提供的朗读设备)即将进驻清华的事情。?朗读亭摆在哪里,要拍些什么,拍到的内容节目怎么用等。?董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她穿着一件浅蓝色外套,黑色裤子,脚上是一双舒适的平底鞋。头发被她用墨镜拨到了脑后,没有化妆,她看起来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她还在为接下来要参加节目录制的嘉宾人选发愁,还有五期节目要录,她和团队需要从几百个人中最终选出30人。?可能初选就选出两百个人,然后再精选出60人。60人的名单不是我们想要的都能来,再从60个里面选,可能最终契合我们的40个人。?董卿说,最后一期可能会有更多的返场嘉宾,他们正在策划和沟通。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一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她的卧室里没有电子产品,只有纸质书籍。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了,这让她有点苦恼。
《朗读者》节目所有嘉宾的朗读文本都需要董卿一一过目,工作人员通常会把文稿打印出来拿给她,她说自己看稿子没法看电子版的,那样的话她一个字也记不住。她必须得看到白纸黑字,在上面写写画画,那样让她觉得踏实。这是她二十多年前刚开始做主持人时就养成的习惯,改不过来了。
?以我的价值观来说,这也许是你一生当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对了,忍不住要告诉你,丹麦有一个三万人的小城市,它每年有六十个作家节,你可以带着小组去拍点东西。那里的酒吧都在读,到处是听的人,就像看歌剧,看**。他们生活里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作家毕飞宇在《朗读者》播出后给董卿发来短信。
这样的赞美董卿最近收到了很多。而在节目策划阶段,对于《朗读者》,除了支持,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个东西太有文化了,太高冷了。?前期开策会时,有人这样说。?我们要对观众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董卿随即回了这句。《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刘欣对这个场景记忆深刻。?你跟所有人妥协,你得到的东西绝对不是你想要的,必须是在最有压力的时候咬紧牙关,出来的东西才是你想要的。?和董卿合作后,刘欣发现董卿是一个努力又较劲的人。
2016年3月份,董卿第一次跟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只是一个初步想法,还不明确。不过刘欣记得,?高而不冷?是董卿一直强调的观点。作家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上读了一封他写给儿子的信,随后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很快,阅读量到了五十万,这远远超出了以往他所发文章一万的最高阅读量。?那封信是有文学价值的,教一个孩子怎么融入社会,我们提供了一个所有人融入的端口,就是父子情。?刘欣说。?我们的定位是文化情感节目,它不是简单的朗读,它其实是人生故事通过朗读的再次抒发,是情感的表达。?《朗读者》另一位总导演田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它是综艺节目,但它不娱乐;它是文化节目,但它不沉闷;它以情感为表达载体,但它很励志。即使落泪,也是有力量的。?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看来,这是董卿的高明之处。
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了,?通常大型季播节目,自媒体上能有几篇十万加的文章就已经很不错了。?田梅说。第一次节目嘉宾濮存昕所读的本文《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而超出董卿预期的这一切和郎昆的预期完全吻合。?这个节目得益于很多方面,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董卿,这就相当于《中国诗词大会》,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因素是董卿,这个你必须承认。? 郎昆和董卿相识20年了,他曾担任2005年春晚总导演,那年也是他的一通电话,董卿站上了春晚的舞台。?董卿不是一个简单的主持人,她实际上是一个电视人,一个传媒人,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她只不过是以主持这个方式来切入。?
《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刘欣在央视工作十年了。2016年3月,董卿为《朗读者》组建团队时,最早找到了他。第一次见面,听董卿讲完节目创意后,刘欣就有点激动,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个制片主任,三个人当时就开始?头脑风暴?。
?当《我是歌手》里出现一个李健,一个赵雷,大家都疯了一样地喜欢。当高音你听了太多了,声嘶力竭的喊,不是说不好,但当只有那个东西的时候就会有问题。正常的文化形态一定是多元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只有一类肯定是不正常的。?刘欣说,《朗读者》就是为观众提供一小块拼图,让观众在里面得到情感的释放。
郎昆觉得董卿是敏锐的,她及时抓住了朗读复苏的潮头。而《朗读者》也正符合了中央电视台文化示范的目标。
?我来了?
节目前期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圈里的圈外的,有名的没名的。她有一个厚厚的名单,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说自己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她需要在反复的阐述中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期间,郎昆带着董卿去全国各地做节目推广,面对企业、媒体和观众代表,董卿讲了十多次。大概到了2016年底,?为谁读,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董卿把这个线梳理得很清晰了,郎昆说那时候他就预料到了,董卿会赢。
在郎昆的印象里,董卿对自己从不放松,?大到春晚,小到日常栏目,有的主持人忙了或累了之后会对付,董卿从来不对付,非常奇怪这个人。?董卿经常来郎昆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今天貌似解决了,回家琢磨琢磨觉得不对又回来重新跟你谈,一件事没弄对,她都跟你没完。?
田梅之前跟董卿合作过《开学第一课》,董卿会把当事人留在舞台上先面对面前采,为第二天的正式采访做准备。到了《朗读者》,通常是节目已经到后期制作了,一个小时的采访只能呈现六七分钟,董卿会拿着导演的速记一句一句自己划。从策划开始到现在,累计了几百篇的读库,每一篇董卿都看过。她和导演组一起为嘉宾选读本,办公室有时候会陷入沉默,?没辙了,永远被否定。?董卿说,?观众看完这段采访再听完这段朗读觉得完整了,或者说过瘾了,那才是电视制作的一个方法。?
《朗读者》录影前,董卿还是会焦虑。不是紧张,是做了制作人后被太多事情牵绊的焦虑。晚上八点,大家继续排练,她一定准点从现场离开,当晚八点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她需要用这段时间把第二天要录的节目再细细梳理一遍。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这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而此前她唯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没有人知道她都做了哪些功课。她经常在书房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一天都不离开那把椅子。
春晚直播之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中国中央电视台?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那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全国观众听到了我的串联词。?董卿开玩笑说。?这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玩笑过后,董卿说。
2004年底,距离2005年春晚不到一个月,董卿接到了时任春晚总导演郎昆的电话,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当年春晚主持人。董卿曾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里回忆,当时已经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她刚搬新家,正在扫地,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谢谢郎导。?挂掉电话的那一瞬间,她开始拿着扫帚在屋里转圈。?已经累瘫了,但那一刻,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搬一次家。?
?这里是中央电视台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现场。?那一年,董卿搭档李咏,周涛搭档朱军,组成了春晚新的主持阵容;董卿一身红色礼服,第一个开口说话。她记得那年他们四个人是站在升降台上,?哗的一下,升上来了,哗的一下,走到台前了。?如今董卿回忆,她当时心里就一个声音,?我来了。?
这是董卿调到央视文艺频道的第二年,来央视的第四年。董卿是1994年进入主持行业的,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陪朋友考试,自己却意外被录取。带着新人的热情和新鲜感,她又做主持又做编导,她形容这是一段?如鱼得水?的日子。两年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她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1996年央视春晚在上海开设了分会场,当时董卿负责场务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郎昆和董卿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在那个时候。郎昆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他去上海东方电视台出差,董卿还是一个小女孩,去电视台门口接他。八年之后,2004年,央视开办音乐频道,举办了一个直播音乐会,董卿是那场音乐会的主持人。郎昆也是在那个时候觉得董卿可以登上更大的舞台。
当年恰逢倪萍退出春晚,?必须有人接上去,而且这个人不是临时接一两年,她一站可能就是十年甚至十五年。?如今郎昆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当年选董卿,是有一点冒险,但又充满期待,?就觉得董卿行。?
也是这个时候,董卿找到了主持人的职业满足感。?你说的每一句话,你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我特别清晰地知道了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是谁,我的边界在什么地方,我是不是还可以拓宽我的边界。?
她主持《欢乐中国行》,在一个城市只待一天,其实哪儿也去不了,但她需要在台上做到?口吐莲花?,让观众感觉到她哪儿都去了。从入住酒店开始,她先是翻酒店的旅游小册子,然后看当地提供给她的素材,再加上上网查资料。?哎呀,你对我们这儿真的太了解了。?听到当地人这样的回馈,董卿觉得她完成了她的工作。
?眼泪是很宝贵的,但眼泪不是唯一的?
观众开始习惯了晚会中的董卿,就如同她自己也习惯了这样的自己。
到了2012年,在董卿来央视整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她觉得该是时候改变了。?卿姐,我们有台晚会,你来主持一下。? 周围的事情还在良性运转,提到晚会,大家顺理成章就想到了董卿。可董卿发现自己没那么期待这样的舞台了。她形容自己以前上台跟打鸡血一样,无论台下发生什么,无论生活中发生什么,只要让她拿起麦克风,对着镜头,灯光亮起来,音乐响起来,她就会兴奋到忘记所有事情。
2012年开始,她很难再有那样的兴奋感了,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她的脑海中徘徊。
2013年,她主持谈话节目《我上春晚了》,录到第七场,也是最后一场,她和嘉宾都感到疲惫,她感觉到节目状态不理想。回到家是已经是晚上12点了,她坐在沙发旁的地毯上,把刚刚的节目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我要是换种问法,这个地方如果再加一句话,会不会好一些呢?一坐就是三个小时。?你可以去睡了,下次会更好的。?她对自己说。
困惑还在持续。一年后,她选择暂时离开,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再回来的时候,她开始了《朗读者》的筹备。
?你为什么要做《朗读者》?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了。?周围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来最忠实的'观众?她的父母。父母的出发点很单纯,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觉得女儿没必要在40多岁的年龄再去做一件如此耗费心力的事情。?我心里挺难过的,我从浙江到上海,从上海到北京,他们从未有过半句的怀疑或阻拦。?董卿说。
?我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些综艺节目中,我用灿烂的笑容,得体的语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饰唤起了大家的一些记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经结束了。?董卿这样告诉周围的人,她知道是时候开始下一个阶段了。
董卿的父亲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如今,父亲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当年的同窗,不少新闻从业者。《朗读者》播出之后,董卿经常会在父亲的朋友圈看到鼓励她的留言。
董卿泪点很低。有天晚上她翻开《朗读者》嘉宾斯琴高娃的读本,想到了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她花了半个小时翻看了书里的几个章节,?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整个人都不好了。?那天夜里她熬到四点睡觉,第二天录制,九点她起床化妆,化妆师吓坏了,?脸没法看了,眼睛肿得睁不开了。?
?如果这个人物是想打动情点,但我丁点反应都没有,那肯定是有问题的。?她审片的时候这样跟大家说。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徐静蕾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徐静蕾在台上哭了,董卿在台下也听哭了。
这是一个反感煽情的时代,但是这一次,人们似乎对于这些动情的段落很认同。?眼泪是很宝贵的,但眼泪不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说,哎呦,哭了,节目就成了。?董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采访麦家时,麦家说了很多他跟父亲的故事,?那个裂度特别大,一个孩子几十年不跟他的父亲说话,之后他每年都要坐在父亲的坟前跟父亲讲话,把十几年没对父亲说的话对着泥土说出来。?而经过后期剪辑,最终节目中呈现出的?催泪点?只是录制当天的百分之三十。董卿很清楚,在感性之外,她是电视制作人,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她需要从参与者的角色切换到局外人的角色。
演员赵文瑄录制《朗读者》之前,只在电视上见过董卿,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卿和刘谦搭档的魔术节目。录制当天,他第一次见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猫)带给他的改变,?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哽咽了。?他跟《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以前参加电视节目,也不是没有主持人想要?勾引?我谈及伤感话题,我从来没有就范过啊。?他说自己总是刻意回避太过汹涌的感情流露,那天当董卿坐在他对面时,他自愿打开了自己的情感阀门。
《朗读者》的音乐总监姚谦留意到了董卿在《朗读者》中细微的眼神变化,?喜欢文艺的人很容易在与别人交流时流露真性情。?姚谦跟董卿接触后,发现她跟春晚上得体大气的形象有点出入。?她对文字很敏感。?姚谦说。
《朗读者》的总导演之一田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家私底下开玩笑说,董卿对面的那把椅子有神奇的魔力,坐在上面的人,总会敞开心扉去讲述。在郎昆看来,嘉宾之所以愿意对董卿打开心扉,源于董卿对他们的尊重。?她把对事业的尊重平移到了对嘉宾的尊重。?郎昆说,? 董卿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是做不到的,现在为什么能,年代感已经到了。?
跟嘉宾聊天时,董卿总是习惯性地身子往前倾。为了让她的脸看起来更好看一些,通常这个时候,灯光老师就会举起大纸板,上面写着?坐回去?, ?有时候说得好不好听,比脸好不好看更重要。?董卿心想。
郎昆看《朗读者》,看董卿采访徐静蕾,当时提到奶奶,徐静蕾说不下去了。看到这儿,郎昆有点紧张,他特别怕董卿继续追问。董卿当时什么也没说,徐静蕾缓了一下接着讲了。?这个时候说什么都多余,都没心没肺。?他觉得这是一次成功的采访, 这一幕让他自然联想到了倪萍。当年他把倪萍从青岛带到中央电视台,就是看中了倪萍?和嘉宾同步喜怒哀乐愁惊恐忧?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董卿和倪萍极其相似。
董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访谈节目会是她的终极舞台。她希望跟人们有心灵的交互。?如果你没办法体会他人,体会自己,没办法认知他人,认知自己,那么你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 ;重庆奉节有什么历史名人
1、符易本,1935年生,重庆奉节人,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西师图画系。 1975年至1995年任西师美术系系主任、美术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原四川美协副主席、重庆美协副主席。着述有《略论大足石刻》《四川石窟寺艺术及其历史背景》《花鸟画家苏葆桢》《刘一层画集》序等。作品《白帝高为三峡镇》《峡江秋雨》《巴山深处》《云涌峡关》等在国内外展出发表。事迹在《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当代画家名人大辞典》《当代中国美术家》等多家有载。
2、冉绍之,重庆市奉节县移民局副局长,1952年5月生,1976年7月入党。他心系群众,积极探索开发性移民工作的新路子,为整个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作出了贡献。1997年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表彰为三峡工程移民先进工作者,1998年被人事部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着名劳模。
求重庆市忠县的详细历史(包括有 哪些重大历史事件、人物)
战国时期,忠县就出了赫赫有名的断头将军——巴蔓子。那时巴国内乱,请楚国派兵帮助平息,并许诺楚国包括忠州在内的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楚国派使臣索城。守土临江城(今忠县)的巴蔓子对楚国使臣说:“借楚之灵,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可将吾头往谢,城不可得也!”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东汉末年的严颜,刘备取益州,派张飞攻打江州,严颜死守其土,张飞施计引严颜夜出袭营。城破被俘,他站立不跪。张飞喝问:“你为何不降?”严颜回答道:“是你们不守信义,侵夺我州。我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喝令将严颜斩首。严颜面不改色,说道:“砍头就砍头,还发什么怒呢!”张飞被其无畏精神所动,便释放了严颜,并将其引为宾客。 除白居易外,唐代大诗人杜甫、元稹也于此驻足留诗,宋代大诗人陆游、苏轼、苏辙都有诗迹传承下来,当然文人墨客以及官员在途旅长江中,大多数会来忠州怀古,以凭吊忠县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登巴子台,观严颜碑,赡仰白公词,观东坡花树林。明人姚夔有诗曰:“人生一死终难免,落得忠州骨也香”,
你的家乡都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我的家乡在重庆,初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我们所学的历史人物除了近代的,没有一个是重庆人。
当时我就很纳闷,为什么重庆古时候没啥名人呢?难道是离中原地区太过于偏远?直到我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才知道重庆历史上名人还是很多的。
首先就是十大开国元帅重庆占了两个。
一个是重庆开县的刘伯承,以前小学课本里面有一篇课文介绍过刘伯承,说他眼角中枪了去做手术,结果因为离脑子太近他拒绝使用麻药,硬生生地抗下了整个手术的全部过程,巴蜀男儿都是好样的。
当时虽然看过这篇文章,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刘伯承是哪的人,所以一直到现在我才弄清楚他是我们重庆人。
第二个就是重庆开县的聂荣臻了,同样是十大元帅之一。
除了开国元帅刘伯承和聂荣臻,重庆历史上还出现过唯一一位被正史记载的巾帼英雄——秦良玉。
秦良玉是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的女将。
作为唯一一位被正史记载的巾帼英雄,秦良玉也被许多人陈赞,爱国将领冯玉祥更是说说:“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还有一位虽然不是很出名,但是司马迁曾在《史记》里面提到过的——寡妇巴清。
她是战国末期的女商业家,秦始皇地宫里面大量的水银,根据《史记》记载,大多采用的是寡妇巴清的。
其实没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人,但是我们并不一定都了解他们。
当你查阅了资料后,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我生活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名人,只是我以前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而已。
了解他们也是自己对自己家乡的一种归属感吧!
关于“重庆历史名人都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826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
-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
-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 天与短因缘,聚散常容易
-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
-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