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假道伐虢的意思(假道伐虢的读音和释义是什么?)

假道伐虢的意思(假道伐虢的读音和释义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2    点击:  469 次

假道伐虢的意思

网上有关“假道伐虢的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假道伐虢的读音和释义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假道伐虢的意思如下:

指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假道伐虢的出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假道伐虢的例句:

1、徐荣一眼看穿此计乃假道灭虢之计,就跟周瑜向刘备借道讨伐西川一样,玩的都是一个调调。

2、不过李孚的假道灭虢之计倒让他颇为心动,他一直在考虑谋安陆郡,只是他一时找不到理由,虽然想到了不少计策,比如佯装曹军进攻安陆郡,江夏军前往救援等等。

3、避实击虚、以逸待劳、联宋灭金,且隐含的策略为假道灭虢,南宋亡也。

4、那队玩家中除了一个战士一个盗贼,其余全是施法类职业,看见我们这支大部队浩浩荡荡开过来,尽管事先招呼了仍然十分警惕,大概怕被假道灭虢吧。

假道伐虢的读音和释义是什么?

假道灭虢,汉语成语,拼音是jiǎ dào miè guó,意思是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出自《左传·僖公二年》。

造句:

一、就如美国洲际道路系统一般,罗马可借道路防卫广阔的疆域。

二、许多入境印度的外国投资都要借道这个离岸金融中心。

三、最新数字显示,大量的中国投资者借道英国进行相应投资,而针对这种趋势分析师有所预期但是难以证实。

四、大家都清楚,能放心一个人借道这家到下一家,如果不是房屋的主人与客人具有融合的深厚感情,是不可能的事。

五、实力强大的广播商借道实力较弱的广播商的全国电视网,中国的省级电视机构正以此方式合纵连横,巩固实力。

六、“这些确切的证据验证了我们的预期中国借道英国进行投资的趋势已增长,”来自德意志银行的艾伦.罗斯金说。

七、然后我们才会借道肯森尔森林,去到天堂。

八、腾讯借道快易典进军电子教育产业。

九、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

十、大哥今日如肯借道放行,乃是造福于百姓之举,功均天地,青史留名。

假道灭虢文言文翻译

“假道伐虢”读音是jiǎ dào fá guó 。

假道伐虢,汉语成语,是指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

假道伐虢也称假途伐虢,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 假道伐虢的原意是指假借虞国的道路去攻打虢国,结果把虞国也给灭了,后泛指以借路为名,行扩张之实。

“假道灭虢”之计体现了相当丰富深刻的军事斗争艺术,因此受到历代兵家的广泛重视。此计所蕴含的主要内涵是,战争指导者要有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利用敌人贪利、畏怯等弱点,借攻击第三者为由,顺势渗透自己的势力,控制对方,一待时机成熟,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一举消灭或制服对手,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假道灭虢成语故事

1. "假道灭虢"什么意思啊

[原文]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1) [注释] (1)困,有言不信。

《周易·困卦》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周易姚氏学·困》解释为:“处困之不见信于人,故有言不信。”

意思是:“处于困难的境地,不肯轻易听信别人的空话。” [译文] 处于敌我两大国之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的武力胁迫时,我方应以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

当然,处在夹缝中的小国,是不会相信空话的。我方应以“保护”为名,控制其局势,再突然袭击,就可轻易的夺取胜利。

[按语] 古人曰:“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情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站而灭之矣。”

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胜。

解释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占的意思。

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用于军事上,其意在于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灭乙,达到目的后 ,回过头来连甲一起消灭,或者借口向对方借道为名,行消灭对方之实。

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2. 假虞灭虢文言文原文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大致翻译就是: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3. “假道于虞而伐虢”文言文,什么意思

假是借的的意思 于是向的意思 翻译是 向虞国借道路讨伐虢国 选自《韩非子·喻老》

四十二. 唇亡齿寒

原文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於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注释

①垂棘之璧:垂棘出产的美玉。垂棘:春秋晋国地名,以产美玉著称。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周代国名。有东、西、南、北四虢。这里指南虢周平王东迁因西虢(在今陕西省宝鸡县东)为秦所灭徙于上阳称南虢后灭于晋。②相德:互施恩惠。

译文

春秋时候,晋献公为了扩充势力范围,打通向中原腹地发展的通道,要想出兵消灭虢国。可是,晋军必须经过虞国的领土才能到达虢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采纳了大夫荀息的计策,以垂棘出产的美玉当诱饵,送给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虞国国君,作为借道的条件。虞国国君见到贵重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满口允许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赶紧阻止道:“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失去了嘴唇,牙齿也会受冻而保不住啊!所以,彼此相帮相救,是为了共同生存,而不互施小恩小惠。今天晋灭了虢国,明日虞国也就必将随之灭亡。借道给晋国的事万万使不得。”

虞君不听宫之奇的意见,认为晋国是大国,人家主动送来美玉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借条路走走都不行吗?于是收下美玉,让晋军畅通无阻地通过虞国,前去攻击虢国。

宫之奇清晰地知道,虞国灭亡的日子也不远了,于是迅速带着家眷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军顺利地达到了消灭虢国的目标。在回军途中,又把亲自出城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易如反掌地消灭了虞国。

4. 假道灭虢、唇亡齿寒什么意思

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4] 但虞君未 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5. 宫之奇谏假道文言翻译

宫之奇谏假道 僖公五年 左 传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

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

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

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

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

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

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

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

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同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依从太王,所以没有继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做过周文王的执政大臣,功勋记载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约的官府。晋国一心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况且虞国同晋国的关系能比桓叔、庄伯更亲吗,即使晋国爱虞国的话?桓叔、庄伯两族有什么罪,却以他们为杀戮的对象,不就是因为他们威逼到晋侯自己吗?至亲以尊宠相威逼,尚且杀害他们,何况是以国家对国家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物品丰盛洁净,神一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下臣听说过,鬼神不是亲近个人,只是依据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亲近的人,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谷物没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说:‘百姓不能改换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当祭物。’这样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据的,就只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以光明的德行作为芳香的祭品奉献神灵,神难道会将它们吐出来吗?”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假途灭虢之战简介

假道灭虢

注音jiǎ dào miè guó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出处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年》

解释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假途灭虢

押韵词万象包罗、耳鬓斯磨、内清外浊、采椽不斫、气势磅礴、汪洋浩博、公不离婆、牛溲马勃、巧取豪夺、装死卖活、......

成语示列你要注意他假道灭虢的把戏。

假途灭虢之战简介

假途灭虢之战也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初期,诸侯并立,兼并无已。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次弱肉强食的大混战中不断兼并征服小国,势力迅速崛起。晋献公在位时期,又把其南面的两个小国——虢国与虞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

但是,晋国要顺利地吞并这两国也并不那么容易。虢、虞两国虽然地狭人稀,国力弱小,但却是同姓毗邻,结有同盟。晋国同其中任何一国发生战端,都意味着要同时与两国之师相抗衡。如何拆散虢和虞两国的同盟关系,使自己避免陷于两线作战,这才是晋国在吞并两国军事行动中首先必须解决的事情。

于是,晋国大夫荀息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的妙计,那就是用厚礼重宝贿赂收买虞公,拆散虢和虞之间的同盟,向虞国假道攻打虢国,待虞国中计、虢国败亡后再图后举。晋献公听了荀息这一献计后,拍案叫绝,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顾虑,针对晋献公的犹豫,荀息一一予以妥善的解释,打消了献公的最后顾虑,他决定按照荀息的计谋展开行动。

不久,荀息带着良马、美玉等奇珍异宝出使虞国。马上晋见虞公,献上珍宝,并向虞公正式提出借道攻虢的要求。虞公既贪图利益收下了良马和美玉,又不敢轻易开罪于晋国,于是便应允晋国军队通过虞国土地去征伐虢国,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晋国作战。

虞国大夫宫之奇认为此事不妙,在一旁加以谏阻,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硬朝着晋人的圈套里钻去。公元前658年夏,晋大夫里克和荀息统率晋国军队通过虞国的土地去攻打虢国,虞公事先约定派出军队同晋军会师,然后协同晋军展开军事行动。

晋军在虞军的积极配合下,进展顺利,很快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一举控制了虢和虞之间的战略要地,并通过此事进一步摸清了虢和虞两国的虚实,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

时隔3年,晋献公再一次向虞国提出了借道伐虢的要求,这时宫之奇更透彻地看清了“假道”背后所包藏的险恶用心,指出“虢国如果灭亡,虞国必然跟着完蛋”,警告虞公“晋不可启,寇不可玩”,力图以虢和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阻虞公假道于晋。

可是虞公利欲熏心,根本不采纳宫之奇的建议,反而以晋为自己的同姓国,必不会害己作理由,又答应了晋国借道的要求。宫之奇见虞国灭亡近在旦夕,为了避开祸患,便率领族人逃离了虞国。

这次晋献公亲自统军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声势比前一次还大,可见其志在必得。晋军进展迅速,很快兵临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城下,加以团团围困。虢国弱小无援,几个月后就为晋军所灭,虢公丑仓皇逃奔京师(今洛阳)。晋军马上战胜回师,行经虞地驻扎时,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生俘虞公,进而灭了虞国,最终达到了吞并两国的目的。



"假道灭虢"什么意思啊

假道灭虢

jiǎ dào miè guó

解释: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36计的里的 假道伐虢是什么意思?

假道伐虢(拼音:guó):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语出《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 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灭虢。”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当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 态,把力量渗透进去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 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 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立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 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吧?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壁,高兴得嘴都合不扰。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到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 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 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 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哦!俺懂了 呵呵 谢啦

假道灭虢的解释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 诸侯 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 灭亡 这个 国家 。

成语出处: 《 左传 ·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成语例句: 你要 注意 他

繁体写法: 叚道灭虢

假道灭虢的近义词: 假途灭虢 《左传·僖公五年》记载: 晋国 向 虞国 借路去攻打 虢国 ,在灭 虢 后的回师途中,把 虞国 也灭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borrow the way through yu to exterminate guo

关于“假道伐虢的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84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