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甲申之变的介绍(一人之下甲申之乱真相是什么?)

甲申之变的介绍(一人之下甲申之乱真相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2    点击:  482 次

甲申之变的介绍

网上有关“甲申之变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人之下甲申之乱真相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甲申之变的甲申就是中国的明末甲申这一年即1644年,是明崇祯十七年,又是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这年春天,在中国大地上,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以福临为首的大清和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三大政权,为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关中,建国大顺,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逼向北京。明王朝积重难返,两面作战,处于南北夹击之中,面临崩溃的边缘,继续倾尽全力,为挽救危局而努力。1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仅过了40天,满清军队南下,并迅速摧毁了起义军的汉族大顺政权,以及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从此开始了满族清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明朝的灭亡是汉族王朝体系的一次崩溃,汉族王朝此时进入了 “后帝国时代”。

一人之下甲申之乱真相是什么?

甲申国难究竟有多惨烈 ?

甲申国难是指1644年左右,大明末期国内起义军迅速壮大,以及关外清军入侵等一系列事件。因事件发生于甲申年,于是就被称为“甲申国难”。

李自成在1644年率兵先攻入北京城,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身亡,百姓死伤无数。不过李自成好歹还是汉人,对于百姓们没有进行过太多为难,但清军入关后就进行屠杀,严重点可以说是连禽兽都不如。

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案”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到了后来,清兵在广州、赣州、大同等地进行过大规模屠杀,所至之处无不生灵涂炭,导致中国人口严重锐减。

天命九年,努尔哈赤多次下令清查所谓“五谷之人”,此事牵扯人数极多,史称“辽东之屠”。

1645年,清军政府攻破扬州,对于扬州军民的奋勇抵抗他们无比愤怒,当即宣布进行屠城。

当时有幸存者王秀楚后面在《扬州十日记》记载,到扬州屠城日达到了惊人的十天,史称“扬州十日”。

1645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将李成栋多次下令屠城,即便是妇女儿童也不放过,史称“嘉定三屠”。

1648年,清军包围南昌城,次年三月,清军攻破南昌,遂屠城。

类似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还有很多,甚至无法全部举例。

在你了解了这些后,对于这场事件被称“国难”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甲申国难发生在哪一年?

一人之下甲申之乱真相是以无根生、张怀义为首的三十六位异人届新秀想要改变世界的一次结拜,而老一辈将他们定义为“贼”,因为他们盗窃了某些绝密力量。

甲申之乱起因于44年初,当时全性掌门无根生给他私交甚好的几位朋友送去书信约他们相聚一起游玩几天。这一行加上无根生共三十六人。他们刚开始只是相聚喝酒游玩,直到无根生带领众人一同去自己在秦岭寻找的“仙踪”二十四节谷,并在山谷结拜。

甲申之乱的结局。

在追杀三十六贼时,异人界各大门派认知到三十六贼当中有人悟得了奇技,在凉山大觋风天养被四家中的王家抓到后,风天养为求自保,向王家献出了自己悟得的绝技,并告诉了各个门派的掌门宗师自己所知道的情报,于是各个门派开始对八奇技有所了解。

关于甲申之乱众说纷纭,甲申之乱发生于公元1944年,异人之间展开的一场惨烈的厮杀,各势力均投入其中,老牌异人团体全真教、正一教均任其发展,是异人界历史上的大战。所有异人领袖均对其起因讳莫如深。据风正豪所言,实际上是为了争夺八个人以及八奇技引发的大乱。风正豪先人风天养、张怀义、部分十佬中人,甚至冯宝宝等均牵涉其中。但具体原因尚未被人所知。

甲申政变名词解释

甲申国难发生在哪一年?

1.1644年

2.1665年

正确答案:1644年

甲申国难一般指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是指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呢?

甲申政变是指1884年12月4日(光绪十年/甲申年十月十七日)朝鲜发生的一次流血政变。

这次政变由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党主导,并有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率军协助。

政变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脱离中国独立,二是改革朝鲜内政。

开化党暗杀了7名守旧派大臣后,发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政纲,因此甲申政变也是朝鲜第一次资产阶级改革的尝试。

12月6日,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了这次政变,开化党的“三日天下”结束。开化党人或被处死,或亡命日本。

事后,日本借口日本公使受到攻击,使馆被焚烧,而与朝、中展开交涉,与朝鲜签订《汉城条约》,与中.国签订《天津会议专条》,为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埋下了祸根。

明朝的甲申国难与宋朝的靖康之变,它们的相同点是都跟农民起义有关,但在本质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内忧?和?外患?的不同:

靖康之变?对于北宋来说,是?内忧?引发的必然?外患?。但它并不是金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事件,只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而陆续形成的;

甲申国难?和它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完全是由?内患?引发的悲剧。

二,被侵略的程度不同:

靖康之变?中的北宋政权被瓦解后,南宋政权很快就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宋的立身之本还存在;

而?甲申国难?后的大明王朝,就直接被大清王朝吞灭了。

先来看看?靖康之变?吧:

靖康之变发生在北宋宋钦宗的靖康年间。由于靖康元年是丙午年,所以也被称为?丙午之耻?。

1126年(靖康二年)四月,气势汹汹的金军攻破了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皇族、妃嫔与朝臣等几千人押解北上。很快,整个京城就被抢劫一空了。

之所以会有这次对大宋?伤筋动骨?的灾难,主要原因是由于宋徽宗在任皇帝期间,重用了蔡京、童贯等人。他们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导致天下大乱,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迅速把北宋推入了一个黑暗而又被动的局面。

正是因为北宋朝廷接连几次镇压和瓦解农民起义,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才趁势崛起。这个背景之下,朝廷听信了蔡京的意见,与金国联手攻击辽国,约定功成后,把原纳给辽的岁贡转交给金国,而宋则可得回失陷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谁知,这样的做法使大宋再次陷进进退两难的境地。

金朝在和北宋合作期间,已经摸清了北宋的军事底细,于是,他们得寸进尺,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他们只把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二十四县交给北宋,却叫北宋每年把原来给辽朝的40万岁币,以及这六州二十四县的赋税,都如数交给他们。

后来,北宋答应每年另交一百万贯给金朝,金朝才答应从燕京撤军。可是,金兵在撤军时,居然把燕京的金帛、子女、官绅、富户都席卷一空,只把几座空城交还给了北宋。

为了粉饰这次和金朝合作中的尴尬,宋徽宗只好自欺欺人地和一些重臣一起吹嘘和上演着?凯旋?的剧情。

此后,北宋朝廷的内部权力斗争就越来越激烈了。各重臣纷纷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而有恃无恐,成了几个有着利益纷争的党派。

1123年7月,因前辽国的将领、金朝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后逃奔到刚成为北宋燕山府。此时,金人便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将燕山府问罪。北宋燕山府无奈之下,只得将张觉斩首。但这样一来,又造成了燕云十六州的汉人纷纷对朝廷感到不满。

金国的完颜阿骨原本是倾向与宋和的,只可惜他在8月不幸去世。他弟弟完颜晟继位后,就开始筹划攻宋的计划了。次年夏,金国便以张觉一事为由,明目张胆地开始攻打北宋?

再来看看?甲申国难?:

大明王朝的1644年(崇祯十七年)前后,发生了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为首的农民起义。原本属于大明的后金(清),这时也趁势造反、入侵,使明王朝应接不暇,从而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因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也称为?甲申国难?。

当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后,百姓死伤无数,崇祯皇帝也被迫自尽。不久,后金(满清)的政权就侵吞了大明朝。在这个过程中,清军为了报复明朝百姓的反抗,便一路向南屠杀大明的军队和百姓,其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杀?等事件最为惨烈。清军所到之处皆生灵涂炭、横尸遍野,导致了中国人口的迅速锐减。



甲申国难的史料记载

崇祯十七年七月三十日,清军至沙镇,“见者即逼索金银,索金讫,即挥刀下斩,女人或拥之行*,讫,即掳之入舟。”“遇男女,则牵颈而发其地中之藏,少或支吾,即剖腹刳肠。”(《研堂见闻杂录》)

弘光元年,清军实施扬州大屠杀后,至无锡时,“舟中俱有妇人,自扬州掠来者,装饰俱罗绮珠翠,粉白黛绿。”(《明季南略》卷4)

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清兵到达盩厔县境内,生员孙文光的妻子费氏被掠去,“计无可托,因绐之曰:‘我有金帛藏眢井中,幸取从之。’兵喜,与俱至井旁,氏探身窥井,即倒股而下。兵恨无金又兼失妇,遂连下巨石击之而去。”(民国《盩厔县志》卷6)

清兴安总兵抢夺妇女达100多人,“*欲无厌”。制作长押床,裸姬妾数十人于床,“次第就押床*之。复植木桩于地,锐其表,将众姬一一签木桩上,刀剜其阴,以线贯之为玩弄,抛其尸于江上。”(《平寇志》卷12)

清军江阴大屠杀,抗拒清军奸*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1人。(道光《江阴县志》卷20《烈女》)

清军扬州大屠杀,抗拒清军奸*被害妇女,按照满清地方志统计为100多人。(雍正《扬州府志》卷34)

清军围困嘉定城时,在城外,“选美妇室女数十人,……悉去衣裙,*蛊毒虐。”嘉定沦陷后,清军抢掠“大家闺彦及民间妇女有美色者生虏,白昼于街坊当众奸*;……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之。”“妇女不胜其嬲,毙者七人。”(《嘉定屠城纪略》)

清兵在江阴的观音寺“掠妇女*污地上,僧恶其秽,密于后屋放火。兵大怒,大杀百余人,僧尽死。”(《明季北略》卷11)

弘光元年(1645)江阴城陷时,有母子3人,“一母一子,一女十四岁。兵*其女,哀号不忍闻”,后兵杀其子,释母,“抱女马上去”。又有一兵“挟一妇人走,后随两小儿,大可八岁,小可六岁”,兵杀二子,抱其母走。(《明季南略》卷4)

弘光元年(1645)5月9日,南京失陷时,当涂孙陶氏被清兵所掠,“缚其手,介刃于两指之间,曰:从我则完,不从则裂。陶曰:义不以身辱,速尽为惠。兵稍创其指,血流竟手。曰:从乎?曰:不从。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昆山县庠生胡泓时遇害,其妻陆氏21岁抱着三岁的儿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执。“氏徒跣被发,解佩刀自破其面,……氏骂不绝口,至维亭挥刀剖腹而死。”(光绪六年《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6)

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5459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明熹宗实录卷4)

满清最初的全国人口统计,为1,0633326人(减少了4000多万),时间为清世祖顺治八年(清实录世祖卷61)。

而在满清控制全国后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关后第48年),全国人口也只有1,9432753人。仅相当于明光宗泰昌元年人口的36%。 清军入关后强推剃发易服令,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导致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汉族传统服饰从此在中国大地消失,同时实行残酷的文字狱,思想压制空前绝后,其专制主义达到历史极值,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中华先进文化遭清朝满族统治者空前破坏,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甲申国难的历史背景

崇祯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夜半,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了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前往景山自缢,悲壮而死,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入燕京之初,兵不满二万 ,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 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 。

甲申政变的结果

开化党颁布的政令不止这14条(金玉均在记录时只说“略录如下”),据徐载弼回忆当时宣布了80多条政令,包括国王自称“朕”,旨意称“敕”,尊称由“殿下”升为“陛下”;废除科举考试;设立宫内省,将宫廷事务与政府事务相分离;发行内外公债;派遣留学生及断发易服等。另外,开化党夺权以后,还以国王谕旨的形式函告各国使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公使先后晋谒朝鲜国王,向其表示祝贺。国王高宗说:“据说一国欲破旧日陋习,而进开明之境,大都经历变乱,美、英两国其例当不少。”美国公使福特答道:“诚然,开国之际,此类事例不少,敝邦亦屡有经验。” 政变似乎大功告成。

12月4日夜,中国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从邮政局逃回公署,将目睹的情况迅速通知了清军驻防营总理营务处袁世凯。袁世凯即带队至邮政局,寂无一人。驻防营提督吴兆有接到袁世凯的报告后,也派出哨官至宫门巡视,宫中亦无动静。清兵四处巡视,汉城街道、宫墙四周亦无一人。天将破晓,清兵收队回营。后来袁世凯、陈树棠等人透过在穆麟德住处见到受伤的闵泳翊,这才明白政变业已发生。1884年12月5日上午,驻朝清军方面得到更确切的消息,开化党勾结日军发动政变,劫持国王,杀事大党大臣多人,事情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袁世凯开始还较为谨慎,认为宫中有日本军队,惧生衅端,迟疑未发,同提督吴兆有、总兵张光前联名致书国王,请求入宫护卫,金玉均等矫旨拒绝。当时,中朝间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门,往来一次需要好几天时间。如果按常规请示,重大事变的应对决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层来拍板,时间的延误也就无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机会就可能失去了。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袁世凯表现出了勇于任事、处事果断的心理素质。

在开化党公布新政府的成员名单时,驻朝的清军将领们也在磋商对策。吴兆有和张光前两个将领均表示“没有北洋的命令,不敢轻举妄动”。袁世凯强调情况紧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陈树棠则向众人转达了美、英、德三国使节要求清军暂缓行动的劝告,并表示自己意见相同,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师出无名,衅自我开。朝鲜大臣金允植也来函请求清军按兵不动,认为“有投鼠之忌”,以免伤及被日本人挟持的国王。

会商的结果是,清军暂不出动,由陈树棠、吴兆有紧急函告北洋大臣李鸿章朝鲜发生政变的消息,请求增兵并指示应对策略。袁世凯则在1884年12月5日下午和夜间做好粉碎政变的准备,他首先联络争取由他编练的朝鲜亲军左、右营。当晚,袁世凯向亲军左、右营发放上等成色的黄金六百两,与左、右营指挥官金钟吕、申泰熙(申泰休)秘密约定次日入宫,共同护卫国王。袁世凯还寻找出兵的名义,他要求朝鲜右议政沈舜泽写信求援,于是沈舜泽以朝鲜政府名义致函袁世凯等清军将领,恳请其出兵镇压开化党,解救国王,袁世凯由此得到了出兵的充分理由。

此时开化党的形势已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的实际统治者——王妃闵妃在金玉均等人的欺骗和恐吓之下来到狭小的景佑宫,本来就十分不爽,当时,另一名守旧派大臣沈相薰成了漏网之鱼,他利用在宫中值勤的机会,在1884年12月5日早晨将闵台镐等六大臣被杀的事情写成密信,放入御膳中,开化党人徐载弼掌管御膳进出,但没有察觉到藏在御膳底部的密信,因此密信落入闵妃手中。闵妃由此得知自己的族人闵台镐、闵泳穆已被开化党杀死,最宠爱的侄子闵泳翊也被砍成重伤,所以她对金玉均等人恨之入骨,决心铲除开化党。她利用宫女要求沈相薰火速出宫,与闵妃集团官员和清军取得联系。 而闵妃自己则竭力怂恿高宗搬回宽敞不易防守的昌德宫。尽管开化党人坚决反对,但在苦不堪言的王室成员和宫女宦官的强烈要求及竹添进一郎出人意料的许可之下,1884年12月5日中午,高宗、闵妃等王室成员从景佑宫搬出,在桂洞宫(李载元之府邸)作停留,于当日下午回到昌德宫。而在宫外的情况则对开化党更为不利。1884年12月6日上午,开化党政府发布改革政纲,却没有因此得到人心。开化党本来就没有群众基础,如今又与日本兵勾结,劫持国王,杀害大臣,所以社会上流言四起,说王妃已被开化党杀害,国王生死未卜,开化党将拥立被闵妃逐出宫外的8岁王庶子李堈为新王。汉城市民并不认同开化党的政纲,反而不满其犯上作乱的作为,纷纷聚集起来,要杀尽倭寇,解救国王。未遭开化党清洗的中间派大臣金允植、南廷哲等纷纷跑到清军大营,“痛哭乞师”。 袁世凯也在众人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果断决定率清军入宫镇压开化党。

当时袁世凯与吴兆有商量后,先派一名叫周得武的军官前往昌德宫要求谒见国王,遭开化党所拒,此外还派留在清营受命求援的京畿监司沈相薰返回王宫,让其伺机向国王传递清军将入宫的消息。又在12月6日上午10时由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联名致函日本公使竹添进一郎,告知将率兵入宫之事,至下午3时未有回复。袁世凯认为事态紧急,间不容发,力主入宫戡乱。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袁世凯承诺“如果因为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当,决不牵连诸位”。见众人首肯,袁世凯立刻率一营官兵及朝鲜亲军左、右营赶赴昌德宫。 日本政府鉴于自己当前还不是清朝的对手,并不支持日本军介入政变而引起中日纠纷。当时日本实权人物伊藤博文得知竹添进一郎的甲、乙两案并力主甲案的消息后,“令次官发电止之……适电文到公使手,京城之事变已起。” 因此竹添进一郎在12月6日向开化党人宣布撤兵。金玉均听到后大惊,连忙请求日本暂缓3日撤军,并借款300万元。竹添以聘请日本人为军事顾问和财政顾问为条件勉强同意。当天,开化党中掌握兵权的朴泳孝和徐光范也急忙清点武器,结果发现步枪全部生锈,于是命申福模等士官生徒解开枪支来清除锈迹。 还在检修过程中,清军和朝鲜亲军左右营共2000多人就在下午3时大举进攻昌德宫了。袁世凯从敦化门入昌德宫,直接交战;吴兆有从宣仁门入昌庆宫,包抄左路;张光前殿后策应。清兵一入宫门,便遭到士官生徒组成的“忠义契”和日军的猛烈射击。清军果断还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宫内顷刻大乱,闵妃携王世子李坧趁乱逃出昌德宫,在沈相薰、李范晋等人的保护下逃往城北关帝庙(闵妃心腹巫女真灵君的道场),其他宫中女眷也纷纷逃走。高宗在李载元等左右近臣和武监的护卫下从自己所在的昌德宫观物轩逃出,走到后苑大报坛时被日本人和开化党发现而劫走,转移到演庆堂安置。袁世凯攻入昌德宫,直抵观物轩,发现国王已被转移,遂与退守楼台的日军展开新一轮的激战。袁世凯身先士卒,即使尸体满路也毫无惧色,奋勇当前。正胶着间,守军中数百个先前蒙袁世凯督导训练的朝鲜士兵临阵倒戈,加入了清军一方,战局急转直下。

此时,正在演庆堂的开化党和日本人乱作一团,金玉均、洪英植等人要求高宗前往仁川并搭船去日本,但高宗坚持留在宫中,哪儿也不去。等到清军打败日军后,金玉均和竹添便挟持高宗逃跑,前后辗转五次,来到东北角宫墙,遇到了闵妃派来接高宗的洪在羲(洪启薰)率领的别抄军(负责护驾的特别部队),他们向金玉均一行开枪,金玉均高呼“大君主殿下在此”,方才停止射击,于是金玉均一行继续撤退。在路上金玉均极力劝说,甚至带着威胁,要高宗逃到仁川。不料竹添首先动摇,准备违背诺言,先行撤离,金玉均则拼命哀求。竹添恶狠狠地说:“清廷无理出兵,侮辱我们两国。我国定将以武相待!”而实际上他已决定率领日军退回公使馆。高宗则命人带他去城北关帝庙避难。日军要撤回公使馆,高宗要去北关庙,开化党人被迫作出抉择。金玉均、朴泳孝等开化党骨干亦随竹添逃跑,洪英植等人护卫高宗出宫赴北关庙。其间闵妃等王室成员因高宗迟迟不来北关庙而转向汉城东北郊的觉心寺李景夏别庄避难,以致当时传闻闵妃和世子均死于乱中,后来才知道他们都还活着。

昌德宫内的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清军大获全胜,但遗憾的是仍不见国王的踪迹。袁世凯重金悬赏打探国王去向,夜间才得知其下落,立刻派兵前去北关庙抢夺,与此同时,洪英植、朴泳教及7名开化党士官生徒的当场被朝鲜士兵斩杀。开化党的“三日天下”宣布终结。

次日,国王高宗移居袁世凯所部军营,召集原政府成员金弘集、金允植等,商议善后,并召见各国使节,告知政变平息。在甲申政变中,清军有10人阵亡。汉城市民坚决拥护清军的平叛行动,在清军得胜回营时“沿路百姓蹈舞,欢声如雷,至有拆己屋燎火以明道路者” ,另一方面“城中军民,雠视日人,遇辄杀之,毁其所驻营房,并破玉均等第宅” ,因而在汉城发生了朝鲜人和日本人互相残杀的事件。步兵大尉矶林真三以下40名日本人在这次政变中被杀死,尹泳观、朴齐絅、吴鉴等开化党人也被朝鲜人打死,另有38名朝鲜士兵阵亡、95名汉城市民为日军所杀。 竹添进一郎因使馆连日遭到成千上万愤怒的汉城民众的围攻,惊惧交加之下,自焚使馆,逃往仁川的日本领事馆躲避,并逃往日本。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徐载弼等9名开化党人也跟着竹添断发易服逃往日本,一路上遭到人民的追打,无一安生之处。最后他们乘坐停泊在仁川港的日本邮轮“千岁丸”号逃到了日本。

1884年12月10日(阴历十月二十三日),朝鲜高宗从清军军营回到昌德宫,次日闵妃、世子、世子嫔、王大妃、大王大妃等王室成员也从觉心寺回宫了。随后组成以沈舜泽为领议政,金炳始为右议政,金弘集为左议政的新政府,政权重新落入事大党手中。高宗国王宣布金玉均等“五贼臣,借他国之兵,挟制君父,罪不容诛。”谴责“日公使之信听其言,党助叛臣,亦非常情,不可测也。” 诸大臣也联名上疏声讨道:“今番玉均等五贼之穷凶极恶,即剖判后所未闻之变也。挟外势而卖宗国,如秦桧者有之,未有如玉均等之召外兵而胁君父者;送刺客而贼相臣,如元济(吴元济)者有之,未有如玉均等之倚敌势而杀宰辅者,至于禁涂血流,乘舆播越。然则玉均等,非但我东方一国之罪人也,即天下万世人纪之罪人也。” 甲申政变最终以清军获胜,开化党和日军失败告终。

关于“甲申之变的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857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