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之死-历史典故)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之死-历史典故)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3    点击:  370 次

韩信是怎么死的

网上有关“韩信是怎么死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韩信之死-历史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韩信是被吕后和萧何杀的

韩信(?~前196)

,秦汉之际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任郎中,曾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刘邦受封为汉王后,韩信即由楚归汉。初任连敖,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仍未得到重用;一度亡去,丞相萧何亲自追还,并极力向刘邦保举说:要想争夺天下,非有韩信不可。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认为,项羽虽然霸天下而臣诸侯,但百姓不拥护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汉王入关后纪律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秦民拥护。因此,假若利用吏卒企望东归的心情,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他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于是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随即又进击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当时赵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一面以轻骑两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陈兵出入,被人告发谋反。高帝六年(前201),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伪游云梦,伺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赦为淮阴侯。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韩信原与豨暗通声气,次年又部署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企图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为人告发。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伪称高帝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死-历史典故

1、韩信之死是因为他被封为王。

不单单是汉朝,包括汉朝以后的封建朝代,刚刚建立政权且正在争夺天下的都要大封异性王——天下大乱尚未平定,不封王无以酬其功,不封王无以收人心,不封王无以争天下。可这些诸侯王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天下平定后你是反也好不反也好都逃不出被杀的下场。比如说汉初异姓被封为诸侯王的九人,几乎都被除了国(除了长沙王一直没被废除,老吴家是统帅越人的,属于少数民族政策,特殊照顾,呵呵),到高祖刘邦晚年的时候更是明说:“除了刘姓以外异性称王的天下一起讨伐他!”(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诛之。)

2、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的王几乎是自立的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后代评论多有说刘邦有如流氓的,你想,刘邦在天下平定后会怎么"好好报答"韩信?

3、韩信之死是因为他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和本事

当时楚汉双方已经是处于胶着状态——汉军攻不过去,楚兵打不过来。这时候韩信占有齐地,掌握着百胜雄兵,和两边都接壤,偏偏韩信还是个战争天才,无论他倒向哪方哪方肯定会赢。哪怕当时保持个中立的态度,闷头发展自己的势力,楚汉那里哪方稍弱就去稍微帮把手,让他们俩家"非常公平"的进行竞争,使他们都顾不上自己的发展的话,也是个三分天下的局势。(呵呵,没准三国时代提前到来)刘邦看出来了,派张良封韩信齐王;项羽也看出来了,派武涉去游说韩信三分天下;一个叫蒯通的齐人也看出来了,劝说韩信谁也不帮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点明帮哪个都没好下场;可韩信一句“汉王对我好”立刻去帮扶贫困去了(“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从”真够可爱,也真够天真的了)

平定天下后手下还有这样的"人才",如果我是刘邦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会好好琢磨琢磨的。

4、韩信之死是因为他不知谦让、到处夸耀自己的才能和功劳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原文是:“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后世血食矣”。就是说如果韩信学点道家的谦让之道,不到处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以自己的才能骄傲,那就好了啊、至少韩信自己的后代还会祭祀他啊。

5、我未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韩信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杀的,他的死是萧何实施、陈平谋划、吕后下的决心,妙就妙在刘邦当时不在场。可这一切和刘邦是脱不开干系的。从韩信死后刘邦的态度就可看出来。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是“且喜且怜”——领导为韩信同志被杀很是高兴,领导为韩信同志的"堕落"很是可惜。要知道,吕后再干练果断也得听大当家的话,也得看大当家的意思,否则的话怎么不趁刘邦不在当时就把戚夫人削成“人彘”?因为吕后不敢,可她敢杀韩信,因为领导平时就有这样的想法!

一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就因为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反叛,风险至大 也!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就是在现在的民主国家,弄不好也有牢狱之灾。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韩信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事情正在准备中,他却要 杀掉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手下人的弟弟怀恨在心,偷偷向朝廷告了密。鉴于韩信的威名,留守的吕太后不免有些紧张。

 还好,此刻还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这位发现韩信军事才能的伯乐,历史仿佛注定又要要他来毁灭这匹千里马。萧何定计,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 利的消息,按例,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也不需要经过什么司法程序了,特事特办, 干脆利落,吕太后一声令下,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对于名人离开这个世界去远游时留下的遗言,我们臃肿的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 反正内容已是那么庞博了,再多几行字又何妨,何况韩信又是那么一位军事奇才,没有理由不记。于是,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的感情记下了下面的话:“信 之方斩,日,‘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在人生最后极其有限的时间里想到蒯通,那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当初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以他的实力,也许头颅落地的是现在发号施令的人了。最是让他不能 忍受的是,建立了盖世功勋的大丈夫竟然要死在一位女子之手,这更让他恨如云山千叠。不过,事已至此,又有什么法子呢!思绪一转,如同他一生中那位唯一的对 手项羽那样,也如同迷信天命的无数中国人那样,他长叹一声,将这无法接受的一切归之于上天的安排,黯然上路……

 平心而论,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虽然没有做到真正的“不彰美,不隐恶”,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即以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写刘 邦,他写了他的知人善任、宽宏大量,也写了他的粗鄙言行,无赖嘴脸;写项羽,既写他屠城纵火的残暴、刚愎自用的愚昧,也写了他对下属和士兵的仁爱关怀、对 敌人作战的英勇无敌。

 饶是这样,后人还对他不太满意。有人就在和县的霸王祠题联说到“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那意思是说他在写项羽时有歪曲英雄的嫌 疑。没办法,谁叫你老人家是千古大史家呢,高人就要高标准要求嘛!回过头来再说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 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 对韩信的欣赏之情。或有人言,风云年代有事可记,当然要重点记述,天下已定时无事可记,自然要简单、平淡。这话看似有理,其实不然。韩信这么一位叛逆之 臣,因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使得封建史家无法绕开,但如果一味站在正统的立场,则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其谋反的事情上,假使作者再缺点良知,完全可以往里面 添点油,加点醋,甚至篡改史实,掩盖真相。那样的话,韩信就是一位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了。

 正是司马迁这样史家秉笔直书,一个在风云激荡的时代里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千古名将才会栩栩然活在后来人的精神世界里。



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韩信是怎么被刘邦杀死的

一、韩信之死

韩信是被吕后杀死于长乐宫的钟室中。

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二、刘邦杀韩信可以归结以下几个原因:

1、要寻找最初的源头,恐怕就是韩信主动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一事了。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齐国后,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因此修书一封,派人送到广武军前与项羽对峙的刘邦手头,请刘邦封自己一个假齐王。

刘邦后来封了他真齐王,不过,那时刘邦心里已经对韩信很不爽。这一不爽,直接导致了后来改封楚王的结果,齐地靠北,不易掌控,楚居中原,四面都有诸侯,韩信如果真得造反,还有镇压余地。刘邦已经起了戒心。

2、直接导致刘邦动杀机,应该是韩信收留钟离眛一事。在刘邦打败项羽、全力搜捕项羽残余的过程当中,韩信却鬼使神差地偷偷收留了项羽手下大将钟离眛,这给了刘邦打算杀害韩信的最大理由,你韩信是想里通外国、还是图谋造反。

任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和担心。于是,他用陈平“伪游云梦”之计,将韩信捕至洛阳,当时就准备杀的,经大夫田肯劝说,才暂缓下手。作为皇后的吕雉,对刘邦已动杀机这一点,当然再清楚不过的了。

3、而致死的根本原因,不在韩信,而在刘邦的疑心,韩信功劳太大,名声太响,威望如日中天,刘邦自然忌惮。同时,韩信又不拘小节,任性率真,对刘邦形成了压力。可以说,韩信在世一天,刘邦就多一块心病,时时感到潜在的威胁。

扩展资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着有兵法三篇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

关于“韩信是怎么死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865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