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连横指的是什么(合纵和连横哪一个更成功)
-
战国时期连横指的是什么
网上有关“战国时期连横指的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合纵和连横哪一个更成功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连横最初的意思是说秦国与齐国的同盟,秦昭王时期,齐闵王时期,秦国与齐国是东西两强,两位君主又是野心勃勃之人,因而同时称帝,前者为西帝,后者为东帝,夹击中间的韩魏赵楚燕,相对的,剩余的五国便结为同盟。由于秦齐为东西向,地图上来看就是横向,而剩余五国为南北向,地图上是纵向,因而称为“合纵”“连横”。
到了战国时期,连横成为了秦国与东方六国之间同盟的专有名词,而合纵也就成了东方六国之间同盟的专用名词了。
合纵和连横哪一个更成功
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与“合纵”对应,也作连衡。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背景: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凭借强大的国力成为战国七雄之首。潼关以东的六国面对秦国咄咄逼人之势,有些不知所措。洛阳人苏秦从地缘利害出发,提出了合纵抗秦战略。
合纵谋略的基点是六国联合形成的唇齿相依的地理优势。公元前333年,苏秦的游说取得了成功,六国使节在洹水(今河南安阳)会盟,结成抗秦联盟。苏秦担任纵约长。
六国约定了联合抗秦的行动方案。地域相接、利害相关的六国,依靠联合的力量,在强秦面前生存了百年之久。
六国与秦国的地缘关系不同,对联盟的热心程度也不一样。张仪认为,用远交近攻的连横谋略可以瓦解六国联盟。
张仪的主张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张仪与苏秦同为纵横家鬼谷子的学生,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张仪为连横呕心沥血,为瓦解合纵而四处游说。——《战国策》
实施:
《战国策》记载,张仪对秦惠文王陈说对抗合纵的连横谋略:“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要瓦解六国联盟,应该“举赵亡韩,臣荆(楚)、魏,亲齐、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秦惠文王于是起用张仪推行连横谋略,最初目标是结交齐国与楚国,打击韩国与魏国。因为韩、魏是邻国,楚国虽是邻国,但是中原大国,齐国则远在东方。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
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
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公元九年(前316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百度百科-连横
‘合纵’与‘连横’的解释
合纵和连横哪一个更成功:连横。
是连横更成功!苏秦是合纵六国以攻秦,张仪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两次合纵,都是因为六国个打小算盘而失败,张仪连横政策,却使秦灭六国,各个击破,“远交近攻”。
当我们尝试着不断的追忆战国历史时,便能发现,战国时期的历史不仅是诸侯列国的历史。整个战国大时代的历史,同时也是纵横家的历史。这是因为,战争往往被当做政治的延续,在战国中晚期发生的历史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纵横家的身影。
这中间诸如张仪、苏秦最为具有代表性,而战国的历史,因为有这些纵横家的存在,也变得更加复杂了起来。
历史上的“合纵连横”之术,现存《韩非子》中的描述更为恰当一些“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由此可见,这寥寥数字便完全的概括了“合纵连横”的精髓。以至于,我们回顾战国风云变幻数百年的历史时,总是能够看到“纵横之术”的身影。
可是,相对于张仪所提出的“连横”,使得秦国获得了诸多利益外。“合纵”相对于“连横”来说,却没有前者更为成功。那么,战国历史上的“连横”,为何要远比“合纵”成功?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战国历史上的“合纵”,可以说并未起到过大的作用。纵观战国时期数百年的历史,我们便能发现,山东列国所组织的五次合纵攻势,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而秦国所采取的“连横”策略,却使得本就混乱的山东列国,变得更加混乱了起来。而这一点让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思考,同为“纵横之术”,列国合纵取得的成果却远不如秦国连横所获得成果。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多种原因相交错的结果。
合纵连横基本解释:战国后期各国图存争强的一种策略。合纵指弱国联合对付强国,即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对抗强秦;连横指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即依附秦国。一说六国南北相连为纵,合纵即六国联合抗秦;东西相连为横,连横即六国分别服从秦。苏秦、张仪等是著名纵横家。
词语分开解释:合纵 : ①见“合纵连横”。 ②泛指联合:请合纵以灭隋|英法两国合纵拒之。
连横 : 见“合纵连横”(196页)。
战国后期的"合纵"和"连横"分别指什么
连横合纵的实质就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近现代欧洲所奉行的“大陆均势”有着相似之处。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为随从强国进攻其他弱国。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
最初,合纵是弱国联合抗秦,即当时的韩、赵、魏、齐、楚、燕。连横是秦拉拢弱国中的一部分去攻打其他弱国。另有说法是,南北联合为纵,东西为横。
合纵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强国兼并,连横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其他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大土地的目的,当时着名的纵横家包括苏秦、张仪和公孙衍。
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战国时期对秦国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着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公孙衍曾于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我国战国时期“合纵连横”是怎么一回事请简要概述。
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关于“战国时期连横指的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