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黒齿有什么典故(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争的介绍)

黒齿有什么典故(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争的介绍)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4    点击:  130 次

黒齿有什么典故

网上有关“黒齿有什么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争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古国名。古籍所说不一,已难确指。《山海经·大荒东经》:“有 黑齿 之国。” 郭璞 注:“黑齿,齿如漆也。”《淮南子·修务训》:“西教沃民,东至 黑齿 。”《新唐书·南蛮传下》:“羣蛮种类,多不可记,有 黑齿 、 金齿 、 银齿 三种。” 清 黄遵宪 《和锺西耘庶常德祥津门感怀诗》之六:“ 黑齿 雕题 徵鬼籙,赤文绿字?天书。”

(2).染黑牙齿。古代妇女的一种妆饰。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八章:“女子既为男子私有之物,但供男子玩弄,故穿耳、裹足、细腰、黑齿、剃眉、敷黛、施脂、抹粉、诡髻、步摇,不惜损坏身体以供男子一日之娱。”

(3).复姓。 唐 有 黑齿常之 。

黑齿:历史和地理

作为以牙齿洁白为美的民族,中国人在极久远的年代时起就已经注意到了“黑齿”这一与自身截然不同的风俗。

《逸周书·王会解》:“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己、阘耳、贯胸、雕题、雕丘、漆齿。” 《淮南子·修务》:“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按这里的说法,中国上古时代,西部和极东地带都有黑齿部落。

《山海经·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齿,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最早为《山海经》作注释的东晋学者郭璞引《三国志·魏书·鲜卑乌桓东夷列传》云:“女王国东,渡海千余里,复有国皆倭种……黑齿国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也。”

黑齿族人椐称是帝俊的子孙,此族人西周时齐鲁一带的姜太公族也是同姓。《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又《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看来这一族属于当时的东夷系范围。何新在《扶桑神话与日本民族起源》一文中推断“所谓黑齿国,位置应在日本本州岛岛的东南部。富土山则在其北侧。”(按,王大有认为黑齿国是今墨西哥,这一说仅凭音近,缺乏有力证据)

按东山魁夷的记叙,则直到20世纪初,日本女性尚有这样的习俗。日本这一习俗,不知是由吴越还是朝鲜半岛传入——这两地古代均有黑齿习俗。百越不必说,唐时还有大将黑齿常之(?黑齿氏?-689),此人是高丽族,出生于百济西部,战功显赫,封燕国公。梁羽生小说《女帝奇英传》20回中还说到“黑齿明之,乃是大将江南道总管黑齿常之的弟弟,他们一家本是胡人”。)

这一习俗更常见的是在南方。《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南至吴、越、巴……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

这里雕题(纹身、绣面)和黑齿都被作为典型的南方习俗,而且以词句来说,是极为蛮荒的地带。《战国策?赵策二》:“披发纹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由此来看,先秦时百越等族的黑齿特征,已经得到华夏族的相当注意,而具有这一特征的人群,主要似乎在东南沿海一带和南方。

台湾的原住民也有黑齿习俗。直到清康熙年间,高拱干的《台湾府志》还记载:“台在昔为雕题黑齿之种。”清人蓝鼎元1722年的《东征集》记载:“……(台湾花莲一带)八社之番,黑齿文身,野居草食,皮衣革带。”

随着对内陆的深入了解,人们也开始注意到西南地区民族也具有这一特点。862年,樊绰任职云南,之后写下《云南志》,其中按傣族服饰的特点,而称之以金齿、银齿、黑齿、漆齿、绣脚、绣面诸名。该书卷四说:“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黑齿蛮以漆漆其齿,金齿蛮以金镂片裹其齿,银齿以银。”又卷六提到茫乃时,同时提到黑齿部落,这些部落可以基本确认是傣族祖先。《南诏德化碑》:“建都镇塞,银生于墨觜(嘴)之乡。”即在墨嘴人(黑齿)聚落处设城镇,设银生节度。这里的“墨嘴”,在今西双版纳。(尤中《云南民族史》)

辞源“黑齿”条解释:“黑齿,古国名。古籍所指不一,已难确指。”《姓氏考略》云唐时百济西部有黑齿姓;而《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出南诏。这些解释看来非常矛盾,实际上却反映了一个现实:即黑齿在古代是极为普遍的习俗,其范围从日本、朝鲜、中国东南沿海、一直蔓延到越南、广西、云南等大片区域,所以造成“所指不一,已难确指”的困惑。我大胆推测,最早习此俗的可能是上古的百越族,然后他们渡海传给日本、朝鲜西部(注意都是沿海地带),同时向西南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习俗甚至在印度也存在,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时有罗?x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x女。”罗?x女是食人的恶鬼。她们貌美而妖艳,性情凶残。但这十位罗?x女,已经改邪归正,作为护法善神。

又《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智经第三》黑齿比丘问曰:“尊者舍梨子于此法中而爱乐耶?”尊者舍梨子答曰:“黑齿,我于此法无有疑惑。”黑齿比丘即复问曰:“尊者舍梨子于当来事复云何耶?”尊者舍梨子答曰:“黑齿,我于来事亦无犹预。”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染其牙齿,或赤或黑。”

三、 黑齿风俗的衰落:以日本为例

日本民俗中以白色为最高贵,而黑色称为“黑不净”,平安时代《衣服令》将墨色排列在最末位,表示身份卑贱之人所穿衣服颜色。《万叶集》就有描写贱民穿用“橡衣”(黑衣)。然而,在“口腔色彩学”上,日本人却又以黑齿为尊贵;这也证明该习俗可能是外来的。据说日本的黑齿习俗是从朝鲜传入的,如果考虑到朝鲜古代百济这一习俗兴盛,而百济又和日本关系极为密切,这一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早在平安时代,黑齿就已是贵族的特征之一。水野十子的漫画《樱花盛开》里所画的平安朝贵族男孩就都染黑齿。这一习俗在当时甚至有宗教意味,传说有一种叫“衾”的妖怪,会杀人,只有用黑齿咬它才能得救。

《源氏物语》载,紫姬年幼时并没有染齿,但被源氏收养后,她的外祖母为她把牙齿染成黑色,使她看上去“更美了”。她之所以染成黑齿,与她被贵族收养有关,可见这一风俗当时被认为是公卿门第的行为。此外《枕草子》、《紫式部日记》、《荣华物语》等作品中,均记载当时贵族有染黑齿的习俗。

《平家物语》第9卷记载,12世纪的源平合战中,源氏一方的武士一看到对方染着黑牙齿,就认出那不是自己人,因为那是公卿贵族的行为,平常武士是不这么做的。平氏本来也是武士,现在却学贵族染了黑齿,这在当时是被认为背叛了武士阶级的腐化象征。

这一习俗在日本相沿数千年。据明代李言恭着《日本考》,当时日本贵族中普遍流行以黑齿为贵的风俗(“其土官本身宗族子侄并首领头目,皆以锈铁浸乌倍子末,悉染黑牙,与民间人以黑白分其贵贱。女子年及十五已上,不分良贱,亦染黑牙始嫁”)。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今川义元对传统文化和京都风俗极为痴迷,其中就有染黑齿、描蝉眉、抹脂粉等行为,和当年的平氏一样,他这种“武士装贵族”的行为也被天下大名所耻笑。

这些情况,甚至西方人也注意到了。清人曹寅在《日本灯词》中提到了日本男女的打扮、装束:“洋舶人云,倭国惟妓女始着彩衣,所唱与粤东采茶歌音调相近,亦涛洧之属也。灯则以布机、春盒之类为戏。男以腊扌然须,剃顶发;女黑齿,着木屐……”他转述“洋舶人”(西方船员)的话,说明西方人也对此印象深刻,因而列为主要特征之一。1858年,美国商务代表Perry Collins从俄国南下到日本函馆,发现“许多少女和年青的女人牙齿都长得很好,洁白而整齐,而已婚的女人的牙齿都是黑的”(《西伯利亚之行》)。

黑齿习俗在中国古代长期被认为是蛮荒、不开化的特征之一;上引《楚辞·招魂》的话最能体现人们的这种恐慌,“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似乎是一些骇人听闻的食人部落。但到后来,这一形象慢慢改变。

《镜花缘》第16-19回中提到一个黑齿国。该国是小说中唐敖、多九公等人出境后游历的第一个文明国度,礼节分明,秩序井然,路不拾遗,唯有窃书之风泛滥,屡禁不止。原来,由于该国读书人太多,以至于书商来不及贩书,书市上洛阳纸贵。国民唯恐购书不得,多数人家都把书籍视为万贯家财,仔细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窃。

该国国民“不但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再映着一点朱唇,两道红眉,一身红衣,更觉其黑无比。唐敖团他黑的过甚,面貌想必丑陋”,唐敖和多九公以天朝上国自居,颇为鄙夷之。不料这里无论男女都能日读万言,聪明绝顶;他们和人谈论音韵学,被驳得体无完肤。在这本小说中,歧舌国和黑齿国代表着儒雅斯文的最高境界。

茂吕美耶在《江户日本》中谈到江户时代的日本风貌时说:“将牙齿染黑的,肯定是已婚妇女;牙齿不但染黑,又将眉毛剃光,则必然是膝下有孩子的妈妈。把牙齿染黑,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似乎很恐怖,不过,染牙的另一个目的,是预防蛀牙与牙周病。有怀孕经验的女性应该都知道,怀孕期间,由于胎儿会吸收母体的钙质,继而影响到母体的牙齿,所以染牙习惯也并非完全是一种装饰。”这里说的染牙的目的是防止牙病,恐怕是现代的解释,在这一习俗起源的时候,应当不是不是这样的。

不过,这里作者承认“把牙齿染黑,以现代人眼光来看,似乎很恐怖”,这也证明现代观念下的人们是比较难以接受这一习俗的。这也正是本文开头东山魁夷所面对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东山魁夷因为祖母的黑齿而厌恶她,却很爱母亲,这证明其母是没有染黑齿的。

东山家世虽不显赫,但也算贵族,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公子哥”,自己小时“出入都乘坐印有家徽的人力车,可见家境是相当宽裕了。”所以这一习俗本来是他们家贵族的象征之一。按东山出生于1906年,则这一习俗的废除与明治政府强力推行“文明开化”有着显然的联系。

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阴翳礼赞》也可以证实这一点。他在文中说:他小时,也就是在十九世纪末,他的母亲一代人就把脸涂得雪白,同时染黑牙,剃眉毛,抹黑紫色嘴唇。他见到的很多,到了二十世纪初,他在一个旅店里还见过这种场面。那就是:“当我进入这宽敞的客房时,一个剃掉眉毛、染黑牙齿的大年纪女侍,手持烛台迎候在屏风之前。”这一幕在日本古代可能极常见,但当时必定已很罕见,以至于他只能见过一些“大年纪”女性如此装饰,且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同时代的侦探小说家江户川乱步的《黄金假面具》中,也提到一个“能乐面具黑齿外露,让人恐怖”。按这样的面具,本应是表现古代的真实情形,但在小说中,却被人当作非常恐怖,可见对这一习俗的认知已经出现断代。

日本的这种断代和黑齿的绝迹,在100年后,也在中国南方、东南亚重现了。如今在越南,黑齿习俗几乎已经绝迹,只有游客偶尔能在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身上看到。而傣族本来将染齿当作女子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现在也已经看不到了。毫无疑问,在现代口腔医学和牙膏广告的强大攻势下,这一习俗和其他许多传统习俗一样,必定节节败退,而这,只是在“现代化”下文化趋同、灭绝的一个小小缩影。

武则天时期的对外战争的介绍

1. 娄公盛德文言文翻译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

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

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 *** 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

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

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

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

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

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

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

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

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

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

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

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

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

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

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

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

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

2. 谁有《娄公盛德》的译文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

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

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 *** 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

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

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

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

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

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

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

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

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

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

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

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

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

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

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

(《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

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

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

3. 樊重树德的翻译与文言文答案

樊重树木

原文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选自《齐民要术》

译文

樊重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树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反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注释:

(1)梓漆:梓漆,树。

(2)嗤:嗤之以鼻。

(3)皆得其用:都能让他们派上用处。用:用处。

(4)向:从前。

(5)咸:全,都。

(6)已:停止。

(7)谚:谚语。

(8)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9)假:借。

(10)然:但是。

(11)樊重:人名。

(12)作:制做。

(13)积:积累。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发:学习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文言词语、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等,都要一个一个积累,日子久了,便会融会贯通,水到渠成。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成大事者必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定能成功。

4. 文言文《樊重树德》翻译

樊重,字君云。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相互诉讼。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1) 樊(fán)重:樊重,生卒年不详,字君云,西汉末年南阳湖阳(今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人。樊姓发源于河南济源,在河南繁衍兴旺,其中有一支迁至今唐河湖阳,迅速繁衍成为南阳郡大姓。湖阳樊姓至樊重,在西汉末、新莽初,成为全国有数的大庄园主。樊重有子樊宏(参见《 刘秀的舅舅寿张侯樊宏 》)、樊丹,有女樊娴,嫁于舂陵宗室南顿令刘钦,生刘演、刘秀、刘仲三兄弟,其中刘演死于更始皇帝迫害,刘仲在征伐山东时死于战阵,刘秀于公元25年在河北高邑即皇帝位,被称作汉光武帝,创立东汉195年基业。[1]

(2) 尝:曾经。

(3) 嗤:讥笑,嘲笑。

(4) 皆得其用:都能让它们派上用场。用:用处。

(5) 向:从前的、旧的。

(6) 咸:全,都。

(7) 已:停止。

(8) 谚:谚语。

(9) 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0) 假:借。

(11)然:然而。

(12)梓(zǐ) 漆:梓树和漆树。

(13)作:制作。

(14)积:积累。

(15)欲:想要。

(16)器:器物;家具。

(17) 树:种植。

(18) 计:计划

5. 文言文翻译高手来

原文

师德长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不见容色。

尝与李昭德偕行,师德素丰硕,不能遽步,昭德迟之,恚曰:“为田舍子所留。”

师德笑曰:“吾不田舍,复在何人?”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

“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在夏官注选,选者就按阅簿。师德曰:“容我择之可乎?”选者不去,乃洒笔曰:

“墨污尔!”

狄仁杰未辅政,师德荐之,及同列,数挤令外使。武后觉,问仁杰曰:“师

德贤乎?”对曰:“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又问:“知人乎?”对曰:“臣

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出其奏,

仁杰惭,已而叹曰:“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翻译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 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唐朝朝代都有哪些大将?

武则天起先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45万反击默啜,但毫无成效。武则天不得已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募兵讨伐突厥;但实际领兵出征的是副元帅狄仁杰。默啜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即将从赵州、定州掠夺的男女8、9万人全部杀死,一路残杀百姓,饱掠而去。

一些大将虽拥有重兵却不敢逼近默啜。狄仁杰领兵10万,到赵州时,突厥已经撤退。他一面安抚百姓,又严令部兵不得侵扰百姓,河北才算安定。此后,默啜恃强一再侵扰北疆,采取时和时战的策略,双方关系时好时坏。

在东北,武则天时期契丹崛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因营州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和旧城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进攻河北地区。武则天三次派兵讨伐,损兵折将?[86]?,在奚和突厥帮助下才得平定。

唐延载元年(694年)至开元四年(716年),东突厥默啜可汗统军不断攻掠唐北方与西北边地的战争。唐皇后武则天自唐高宗后期擅政以来,悉力剪除唐宗室诸王与异己臣僚,先后平定原眉州刺史李敬业及唐室亲王李冲、李贞等的起兵。

至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改唐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与此同时,周边吐蕃、西突厥、东突厥等族亦乘隙而入,不断攻掠唐边。武后为巩固已篡夺的最高权利,对内继续排除异己,诛杀政敌;对外频频出兵,抵御西北之吐蕃及西突厥、北方之东突厥的进攻。

唐廷政局动荡,内部不稳;唐军多面应付,疲于奔命;军费日增,百姓困弊。时东突厥复盛,拥有骑兵数十万,由骨咄禄可汗统领,不断攻掠唐北方边地,连连获胜,而唐军则处处抵御,败多胜少,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被动。

百度百科-武则天

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薛仁贵,秦怀玉,罗成,罗通,虎敬辉

裴元庆,,宇文成,薛仁贵,薛丁山,秦英 ,

李孝恭、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郭子仪。

李靖 徐茂功 阿史那斯摩 是唐帝国初期的三大帅才李孝恭、尉迟敬德、李靖、萧禹、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叔宝、李绩、黑齿常之、王方庆、裴行俭、魏元忠、郭子仪

李靖,是个军事家

李世绩(李绩),一个懂得皇帝心事的大将.

郭子仪,中兴功臣



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请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出自哪个典故

原话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说的

出自《登徒子好色赋》 (先秦·宋玉)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吉同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龇牙咧嘴是什么意思龇牙咧嘴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龇牙咧嘴 zī yá liě zuǐ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龇牙咧嘴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龇牙咧嘴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龇牙咧嘴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龇:露齿。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成语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正音] 龇;不能读作“cǐ”;咧;不能读作“lié”或“liè”。

[辨形] 龇;不能写作“滋”。

[近义] 挤眉弄眼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庙里的金刚;~;非常吓人。

百科解释如下:

龇牙咧嘴

  zī yá liě zuǐ

 〖解释〗龇:露齿。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龇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示例〗糜两岸上的狗,吃死尸都吃红了眼,见了生人就~。 峻青《秋色赋·故乡杂忆》

 〖showone’steeth—grimaceinpain〗∶形容疼痛难受的样子。

 〖lookfierce〗∶形容凶恶难看的样子。

 〖造句〗 :1 女孩子们热汗涔涔,敞着衣领,凶神恶煞般地龇牙咧嘴,口号声喊得像古战场上的浴血厮杀。

 2一只猴子对着游客们做出龇牙咧嘴的怪样。

详细解释: 形容凶恶难看或痛苦难忍的样子。

  列夫·托尔斯泰《跳水》: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勾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37323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7749649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马齿徒增是什么意思马齿徒增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马齿徒增 mǎ chǐ tú zē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马齿徒增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马齿徒增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马齿徒增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成语出处] 《谷梁传·僖公二年》:“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近义] 马齿徒长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由于自谦语

百科解释如下:

mǎ chǐ tú zēng

  马齿徒增(马齿徒增)

 《榖梁传·僖公二年》:“ 荀息 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因以“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柳亚子 《赠少屏》诗:“鹏飞未遂冲霄志,马齿徒增歧路悲。”亦作“ 马齿徒长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九章:“ 张大经 说:‘今日承蒙垂青,得与将军联宗,不胜荣幸。 大经 碌碌半生,马齿徒长,怎好僭居兄位!’”

 《榖梁传·僖公二年》记载,春秋是晋国用美璧、骏马贿赂虞国国君,借路出兵灭掉虢(guó)国,然后回师灭掉虞国,并取回美璧和骏马;晋大夫旬息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花月痕》第十六回:“我比你马齿加长……而今两鬓星星,把昔日意兴,瓦解冰消。”

 解释: 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徒:白白地

 解释:马的牙齿有多少,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有多大。比喻自己年岁白白地增加了,学业或事业却没有什么成就。

 出自:《榖梁传·僖公二年》:“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大夫荀息建议用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和美玉。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荀息于是马上建议灭掉虞国,夺回了美玉和骏马,玉还是原来的玉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矣

 近义词:马齿徒长

 反义词:功成名就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由于自谦语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64540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423926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怒发冲冠为红颜”出自哪个典故?

不是“怒发冲冠为红颜”,应该是“冲冠—怒为红颜”,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所作的《圆圆曲》,其全文如下:

《圆圆曲》

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关于“黒齿有什么典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9135.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