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扪虱谈天下的故事(侯方域的文学特点)
-
王猛扪虱谈天下的故事
网上有关“王猛扪虱谈天下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侯方域的文学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桓温第一次北伐驻军灞上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穿着一身破旧短衣的读书人到军营前求见桓温。桓温正想招揽人才,听说来了个读书人,很高兴地接见了他。
这个读书人名叫王猛,从小家里很贫困,靠卖畚箕过活。但是他挺喜欢读书,学问渊博。当时关中士族嫌他出身低微,瞧不起他,他毫不在乎。有人曾经请他在前秦的官府里做小官吏,他也不愿去。后来索性在华阴山隐居了下来。这次听到桓温打进关中,特地到灞上求见桓温。
桓温想试试王猛的学识才能,请王猛谈谈当今天下形势。
王猛把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见解十分精辟,桓温听了不禁暗暗佩服。
王猛一面谈,一面把手伸进衣襟里摸虱子(文言是“扪虱”,扪音mén)。桓温左右的兵士们见了,差一点笑出来。但是王猛却旁若无人,照样跟桓温谈得起劲。
桓温问他说:“这次我带了大军,奉皇上的命令远征关中,为百姓除害。但是为什么我来到这里,地方上的豪杰都不来找我呢?”
王猛淡淡一笑说:“您不怕千里跋涉,深入敌人腹地。但是长安近在眼前,您却不渡过灞水。大家不知道您心里怎么打算,所以不愿来见您啊。”
王猛这一番话正说中了桓温的心事。原来桓温北伐,主要是想在东晋朝廷树立他的威信,制服他在政治上的对手。他驻军灞上,不急于攻下长安,正是想保存他的实力。
桓温无话可答。但是他看出王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从关中退兵的时候,他再三邀请王猛一起南下,还封他一个比较高的官职。王猛知道东晋王朝的内部矛盾很大,拒绝了桓温的邀请,仍旧回到他的华阴山去了。
但是这样一来,这个摸虱子的读书人却出了名。
后来,前秦的皇帝苻健死了,他的儿子苻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人,很快就被他的堂兄弟苻坚推翻。
苻坚是前秦王朝中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即位以前,就想找一个得力的助手。有人向他推荐王猛。
苻坚派人把王猛请了来,两个人一见如故,谈起历史上兴亡大事,见解完全吻合。苻坚高兴得了不得,认为真像刘备找到诸葛亮一样。
苻坚即位后,自称大秦天王。王猛成为他最亲信的大臣,一年里被提升五次,权力大得没人能跟他比。
那时候,王猛才三十六岁,年纪轻轻,又是汉族人。前秦的氐族老臣见到苻坚这样信任王猛,哪会心服。有个氐族大臣樊世,是跟着苻健一起打下关中的。有一次见到王猛,很生气地骂他:“我们耕种好土地,你倒来吃白饭。”
王猛也顶了他一句说:“你们不但要耕种,还要给我做饭呢!”
樊世更冒火了,说:“我不把你的头割下来挂在长安城头上,我也不想活了。”
隔了几天,樊世和王猛在苻坚面前又争论起来,樊世当着苻坚的面,要想打王猛。苻坚觉得樊世闹得不像话,把他办了死罪。从此以后,氐族官员再不敢在苻坚面前说王猛的坏话了。
王猛受苻坚的信任,帮助苻坚镇压豪强,整顿朝政。王猛兼任京兆尹的时候,太后的弟弟、光禄大夫强德酗酒闹事,强抢人家财物和妇女。王猛一到任,就逮捕了强德,一面派人报告苻坚。等到苻坚派人来宣布赦免强德,王猛早已把强德处决了。以后几十天里,长安的权门豪强,皇亲国戚,被处死、判刑、免官的二十多人。朝廷官员大为震惊,坏人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苻坚赞叹说:“我现在才懂得国家应该有法制呢。”
过了十几年,前秦在苻坚和王猛的治理下,国力越来越强大,先后灭掉了前燕、代国和前凉三个小国,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
公元375年,王猛得了重病。苻坚去探望他。王猛恳切地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是它继承晋朝正统,而且现在朝廷内部相安无事。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晋国。我们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才能保障秦国的安全。”
侯方域的文学特点
有人曾经不无遗憾地叹息:五胡十六国,乱我中华近400年。期间,若这两个人不早逝,也许中国结束南北大分裂,要比隋朝起码早来200年。200年,那么,我们的祖先要少遭多少战争之罪啊!
这两个人,一个是北魏的崔浩,一个是前秦的王猛。崔浩由于在记录史实时,秉笔直书,揭了拓拔家族的老底,被杀死的。而王猛,真的很可惜,英年早逝,天不假年。
嵩 山奇遇 。王猛,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年少时,家贫如洗。为了糊口,他以贩卖畚箕为业。有一回,王猛远到洛阳卖货,碰到一个要出高价买畚箕的人。那人说是身上没带钱,请王猛跟他到家里拿钱。王猛跟着那人走,结果走进深山,被带到一位须发皓然、侍者环立的老翁面前。王猛向老翁揖拜,老翁连忙说:“王公,您怎么好拜我呀!”于是,老翁给了王猛十倍于常价的买畚箕钱,并派人送行。王猛出山回头细看,才认出原来是中岳嵩山。也许英雄不论出身,但得遇到贵人吧,这个故事想要证明的是,少年王猛虽贫贱,但已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正如当年张良,遇到三次把鞋扔下桥的黄石公之后,才得其真传一样。
但是,正是得到这样的鼓励,王猛没有被烽火硝烟吞噬,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在兵荒马乱中,他静看风云变幻;在凄风苦雨中,他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造就了他“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的品行。
扪虱而谈。 起初,王猛投靠的是东晋的桓温。但由于不识货,桓温错失了这位胸怀大志的英才,错失一统天下的大业的功绩。据《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谊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之后,桓温虽然觉得王猛讲的有理,但并不重视他,只让他做了一个小小的“祭酒”的官。王猛当然不甘,只得另投识货的人去了。
这段史料,有两个意思值得突出来讲:第一点是“扪虱而言”这个词语。由于后人经常引此为典,使得这个词语逐渐演变为成语。字面意思是一面从身上抓着虱子,一面与人闲谈。常用来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第二点是气度。尽管王猛贫贱,穿的破衣滥衫,浑身还生满虱子,但“旁若无人”。而桓温呢,当时可谓是权顷朝野,手握十万精兵,替天子征伐。在困难与问题面前,只有“默然”。当问题的根源被贫贱的王猛揭穿后,他想到的不是如何去用这样的人才,而是如何去“酬之”(收买他)。
所以,再次证明,气度与地位无关,而是与肚子里的货有关。
出山辅主。 王猛投靠的第二个人,便是人人皆知的苻坚了。有人要问,王猛如此之猛,为何苻坚会兵败淝水?那是因为淝水之战的时候,王猛已经病死了。而且,王猛在临死弥留之际,还曾告诫苻坚,在时机没有成熟之前,对东晋用的军事策略是,不要轻举妄动。当然,苻坚没有听进去,而且还大举用兵南下,结果是“完败”!我不为苻坚兵败叹息,我要叹惜的是,中国失去了一次统一的良机!南北统一,是当时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奋斗的梦想与坚守!!祖逖曾为之“闻鸡起舞”、“中流击楫”!陶侃曾为之“搬砖三年”!
言归正传。苻坚虽然是氐人,也就是胡人。但他真的很识货。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交,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就象刘备当年遇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于是,王猛留在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357年(寿光二年),苻坚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王猛最后成为前秦政权的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兴邦强国, 剪灭群雄 , 统一北方,其也被后人公认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时间定格在公元375年。王猛积劳成疾病倒了。苻坚亲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碰巧王猛病情好转,苻坚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王猛上书说:“想不到陛下因贱臣微命而亏损天地之德,自开天辟地以来绝无此事,这真使臣既感激又不安!臣听说报答恩德最好的办法是尽言直谏,请让我谨以垂危之命,敬献遗诚。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恳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苻坚读一行字,抹两行泪,悲恸欲绝。这年七月,苻坚见王猛病危,赶紧询问后事。王猛睁开双眼,望着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说完便停止了呼吸。苻坚三次临棺祭奠恸哭,对太子苻宏说:“老天爷是不想让我统一天下呀,怎么这样快就夺去了我的景略啊”。
王猛病逝,岁五十一岁。
为何说“王猛金刀计,慕容垂反间死”?
侯方域擅长散文,他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尊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华藻过甚、功力犹不深。自谓: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与任王谷论文书》)后来日臻妙境,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宋荦《三家文抄序》)。称其文之佳者:奋迅驰骤,如雷电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戛然而止,千里空碧。
侯方域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如《李姬传》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马伶传》写伶人刻苦学艺故事,情节曲折,精神感人: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有论文书信,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王猛论》等,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尤其是《与阮光禄书》,洋洋洒洒,词严气盛,挥斥鞭辟,颇能感人。
侯方域也能诗,如《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阳诸军事史公可法》(有序)是一首35韵的五古,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称量确当(徐恭士、宋荦等《四忆堂诗注语》)。
撰有《壮晦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崇祯十六年(1643年)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扬言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侯恂对左良玉有恩,请侯方域假托父亲的名义致书退之。不料与复社成员有仇的阮大铖趁机诬陷侯方域与左良玉联络,是要做内应。侯方域避祸宜兴,借住在陈贞慧家中,仍在弘光元年(1645年)一月被逮捕而卒获释。遭逮之际,侯以家眷托陈,并为儿女定亲,从此两不相负。不久阮大铖入弘光朝廷为官,继续迫害复社人等,将陈贞慧逮捕入狱,侯方域以数千金游说高官,才使陈贞慧获释。
历史上著名的金刀计其实是失败的,因为金刀计的目的是杀死慕容垂。然而慕容垂被前秦天王苻坚赦免了,并没有处死慕容垂,所以说这个计策是失败的。既然是失败的计策,怎么后世却把他说成了第一离间计。王猛的金刀计虽没有杀死慕容垂,但慕容垂最厉害的儿子慕容令却因此丧命。间接地导致了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在慕容垂死后的第二年被北魏攻破。
金刀计的故事发生在五胡十六国时期
主要人物:
王猛:前秦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慕容垂:前燕皇叔,十三岁从军,十六岁大破高句丽。投靠前秦后封冠军将军,后燕的开国皇帝。
苻坚:前秦天王,曾经一段时间内统一了北方地区,和东晋真正形成南北两个政权。
慕容令:慕容垂的长子,骁勇刚毅、多谋善断。
金熙:慕容垂的亲信。
故事的起因:
前燕皇族慕容垂骁勇善战,勇猛过人,遭到了鲜卑慕容氏当权者的嫉妒。特别是枋头之战中,慕容垂力挽狂澜大败东晋大司马桓温。这一战让前燕喘了一口气,没有被东晋灭国,同样的慕容垂也因为这场大战的胜利威名远扬。这让大权独揽的慕容评感觉到了危机,慕容评是慕容垂的亲叔叔。加上可朱皇后不喜欢慕容垂,结果可朱皇后与小叔子慕容评一勾搭,就要弄死慕容垂。
两人密谋的消息被慕容垂得知,慕容垂只好带着长子慕容令投奔前秦。慕容垂的名声那可是震天响,前秦天王苻坚听说慕容垂来投,亲自跑到郊外去迎接。苻坚是统治者,他有爱才之心,能得到慕容垂,那他一统天下的势头必然会加快速度。慕容垂可是号称未有一败的狠人,可苻坚身边的谋略家王猛可不这样想。王猛认为慕容垂是前燕皇族,最主要的是慕容垂深得民心。苻坚把慕容垂留在身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颗定时炸弹,不得不佩服王猛的识人能力,最后慕容垂果然背叛苻坚建立了后燕,这是后话了。
王猛见苻坚如此的赏识慕容垂,作为臣子,王猛不能驳苻坚的面子。上书给苻坚陈述了利弊后,苻坚还是坚持用慕容垂,还封了慕容垂为冠军将军。王猛可不会任由这个隐患继续成长,所以暗地里就想办法除去慕容垂这个隐患。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有很多种办法去算计慕容垂。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公元370年,苻坚任命王猛为统军元帅领兵伐燕。慕容垂自然不愿意去,苻坚也能理解他。这时王猛向苻坚说,慕容垂不愿意领兵去攻打自己的国家。但是他受了君王的恩惠,让他儿子做向导总可以吧。苻坚一想也是,让王猛带个活地图在身边,伐燕的成功率又增加了不少。
慕容令做了王猛的向导,这让王猛可以继续布局他接下来的计划。就在伐燕大军要准备出发时,王猛去拜见了慕容垂。王猛在前秦的地位,那可是除了苻坚就是他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慕容垂心想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来找他,必须得好好巴结一番。让人大摆宴席来招待王猛,酒过三巡后,两人越聊越欢快,有一种相逢恨晚的味道。
王猛见吹得也差不多了,就对慕容垂说,我明天就要领兵出征了。你有什么物件送给我,好让我在外面睹物思人。慕容垂见王猛说得这么深情款款,心里感动得不得了。这不是说他们两人在搞基哈,古人最在乎的是“知己”两个字。既然是出征打仗,慕容垂大手一挥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金刀送给了王猛。慕容垂也是文武双全的角色,但是论心机城府,差王猛不是一点半点的。
得到了慕容垂的金刀,王猛的计策可是完成了一半。接着王猛又威逼利诱慕容垂的亲信金熙,王猛让金熙带着慕容垂的金刀去找随军出征的慕容令。金熙来到慕容令的帐中,说是他父亲慕容垂为了安全起见,就没有写信,而是让他带来了口信。慕容令知道金熙是父亲的亲信,现在又手持慕容垂随身携带的金刀。加上慕容令知道他父亲慕容垂不忍心看见自己的国家被灭,就相信了金熙的话。
即使燕国如何对不起他们父子,但毕竟是祖上的基业。慕容令找了个借口就离开了王猛的大营,王猛当然乐意他立马走。这时候你别说找什么借口,你就说男人会生孩子,王猛都会让他离开。慕容令离开王猛后,就直接回前燕去了,王猛立刻把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给苻坚。身在长安的慕容垂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心知这回死定了,然而苻坚却是没有怪罪他,反而还安慰他。
王猛的金刀计主要是为了陷害慕容垂,让慕容垂丧命的,结果慕容垂并没有死。所以说王猛的计划很完美,但没能达到他的目的。所以才说这个计策是失败的,但是却产生了连锁反应,才使得这个计策名传千古。
慕容垂有十几个儿子,慕容令是最出众的一个。也不是说慕容垂其他的儿子都是酒囊饭袋,其他的儿子也是很厉害,只是相比长子慕容令还是逊色太多。
上了王猛当的慕容令返回到了燕国,却被燕国皇族不能容纳,将他流放了。不甘心的慕容令起兵反叛,准备偷袭龙城,又被自己的亲弟弟慕容麟给出卖了。以至于慕容令被龙城守将慕容亮手下的大将涉圭所杀。
五胡十六国时期,越是战乱就越是能涌现出太多的人才。拓跋家的北魏脱颖而出,鲜卑慕容家与鲜卑拓跋家一直都有联姻的。拓跋珪执政时,也就只有慕容垂能治得了他。如果说慕容垂的众多儿子当中,能和拓跋珪做对手,并压制拓跋珪的就只有慕容令。可惜慕容令被王猛不成功的金刀计间接地害死了,太子慕容宝与拓跋珪参合坡一战。打灭了慕容宝的威望,也让后燕一蹶不振。
参合坡之战的第二年,拓跋焘得知慕容垂病死,直接带兵就灭了燕国。金刀计的高明之处就是虽没有杀了慕容垂,但是却斩断了后燕的未来。王猛都没想到他的这个计划会改变以后的局势。如果慕容令在,不管是立长还是立贤,慕容令都是当仁不让的。慕容令不死,北魏能否统一北方还是个未知数。
“扪虱而谈”是什么意思?有何出处或典故?
“扪虱而谈”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典故: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西南)人,侨居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北)。他家里很穷,年少时靠卖簸箕为生。他曾经到洛阳去卖簸箕。有一次,有个人要买他的簸箕,出很高的价钱,但是说没有带钱在身上,要王猛跟他去家里取。王猛觉得很划得来,就跟着他走。走了很久,忽然来到一座深山,看见一位老翁,头发胡须都白了,盘坐在胡床上。左右站着十来个人。那带王猛来的人叫王猛拜见老翁,说:“这就是无念大师。”原来这就是嵩山。无念是一位道行高深的隐者,他很欣赏王猛具有良好的素质,于是派人引他入山,收为徒弟。王猛从师学习,尤爱读《阴符经》,通晓姜太公兵法。长大成人以后,王猛告别师傅,四处游历,来到邺都(今河北临漳县)。但是两晋时代是重门阀世袭的时代,出身名门贵族的子弟,尽管肚子里一肚子的草,也能做官,而且做高官;出身贫寒的士族,尽管一肚子学问,还是被人瞧不起,他们被阻断了仕进之路。王猛在邺都,就受到那些纨哑子弟的歧视,因此愤而隐居于华山,一面修炼自己,一面等待时机。
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率兵北伐,进军灞上(今陕西西安东)。王猛听说,穿着粗麻布做的短衣,去见桓温。桓温初至关中,想了解关中人士的动向,于是接见了王猛。王猛毫无拘束之态,坐在客座上高谈阔论,一面手里在短褐中掏来掏去,半天,两个手指捏住一个什么东西,在光亮下照了照,是只虱子,一下丢进口中,还嚼了一嚼。这一切,桓温都看在眼里,心想:名士怪癖!在魏晋时代,许多名士都有各种各样的怪癖,不以为奇。到底有没有真本事?桓温想试验一下他,于是问王猛说:“我奉晋天子之命,率10万精锐之师,征讨叛逆的秦王,这是替百姓驱除残贼,可是三秦的豪杰之士,却很少有人来拜见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猛狡黠地笑了笑,回答说:“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可是离长安已近在咫尺,却停扎于灞上,不渡过灞水继续前进,你猜百姓们怎么看?”桓温不解地问:“百姓们怎么看?”王猛说:“百姓们心想:这位将军到底是为国家之公呢,还是为一己之私?”
扪虱的意思扪虱的意思是什么
扪虱的词语解释是:前秦王猛少年时很穷苦。东晋大将桓温兵进关中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桓温见他不凡,问他:我奉天子之命讨逆,“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说:你不远数千里而来,但“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还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样,所以不至。桓温无言以对。见《晋书·王猛传》。后以“__”形容放达从容,侃侃而谈。泛指任情自适。
扪虱的词语解释是:前秦王猛少年时很穷苦。东晋大将桓温兵进关中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桓温见他不凡,问他:我奉天子之命讨逆,“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说:你不远数千里而来,但“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还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样,所以不至。桓温无言以对。见《晋书·王猛传》。后以“__”形容放达从容,侃侃而谈。泛指任情自适。结构是:扪(左右结构)虱(半包围结构)。拼音是:ménshī。注音是:ㄇㄣ_ㄕ。
扪虱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前秦王猛少年时很穷苦。东晋大将桓温兵进关中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桓温见他不凡,问他:我奉天子之命讨逆,“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王猛说:你不远数千里而来,但“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还不知你到底要怎么样,所以不至。桓温无言以对。见《晋书·王猛传》。后以“__”形容放达从容,侃侃而谈。引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披云睹青天,_虱话良图。”宋王禹_《五哀诗·故国子博士郭公忠恕》:“早佐襄阴幕,汉鼎入周室;失志罢屠龙,佯狂遂__。”清石韫玉《折桂令·自题归来图》套曲:“一个个妙技屠龙,雄谈_虱,壮志闻鸡。”⒉泛指任情自适。引唐李颀《野老曝背》诗:“有时_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元揭_斯《题牧羊图》诗:“白昼__眠,清风满高树。”
二、国语词典
前秦王猛年少穷苦,当东晋桓温兵进关中时,他去谒见,一面侃侃谈论天下事,一面捻着身上虱子,犹如旁若无人。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后比喻态度从容,侃侃而谈。
三、网络解释
扪虱扪,指按。扪虱,指捺着虱子。形容毫无顾忌的样子。亦比喻贤士举止不拘小节。语出《晋书·王猛传》。
关于扪虱的诗词
《扪虱·上即居人头》《扪虱得蚤》《送衣还石泓弟·十指本非扪虱具》
关于扪虱的诗句
扪虱复王伯扪虱竟谁见诗句肯藏扪虱手
关于扪虱的成语
穿杨贯虱扪烛扣盘盲人扪烛扪虱而谈历井扪天口中蚤虱清夜扪心扪虱而言
关于扪虱的词语
虱多不痒历井扪天扪虱而谈口中蚤虱虱处_中盲人扪烛贯虱穿杨穿杨贯虱清夜扪心扪虱而言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扪虱的详细信息
关于“王猛扪虱谈天下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925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 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
-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 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
-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