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灶神的由来和传说(祭灶节的传说是什么?)

灶神的由来和传说(祭灶节的传说是什么?)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4    点击:  350 次

灶神的由来和传说

网上有关“灶神的由来和传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祭灶节的传说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春节,庄户人家就在锅台旁供一张灶王爷的像,说他是“一家之主”,是掌管一家祸福的神。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人叫张腊月,娶了个妻子叫丁香女,生得聪明贤慧,十分可爱,只是成婚几年没生儿女。为了这,张腊月觉得心里凉冰冰的,不是个滋味儿。

丁香女的表妹叫王海棠,相中了张腊月,偷偷对他说:“只要你休了丁香女,把我娶进门,不出三年我给你生个小儿郎,他跑到这边叫声爹,跑到那边叫声娘,你说这样强不强?”张腊月看着如花似玉的王海棠,眼皮都不眨了。忙不迭地说:“强!强!强!”

张腊月果然休了丁香女,丁香女哭肿了双眼,伤透了心。张腊月冷冰冰地说:“别哭了,哭死也没有用!”丁香女望着这无情无义的负心郎,把眼泪一擦,胸脯一挺,说:“好吧,我走!”张腊月得意地问:“丁香女,你说吧,想要什么东西?”丁香女说:“别的东西我不要,只要一辆纺线车,一辆破车,一头老牛。”这点东西张腊月根本没放在眼里,一口答应了。

丁香女将纺线车装在破车上,抚摸着拉车的老牛说:“老牛啊,你拉着我走吧!拉我到个好埝(方言,地方的意思)儿里,我好草好料喂着你;拉我到个孬埝儿里,我可就没法养活你了!”

老牛象听懂了似的,拉着丁香女走啊,走啊,来到一所破窑前停下。丁香女往破窑一打量,看见墙根下有一支金簪闪闪发光。丁香女急忙拾起金簪,往北一晃,北面“刷”地立起一座楼房;她又往东一晃,往西一晃,东楼、西楼也都立起来了。丁香女十分高兴,就在这里安下家,支起纺线车纺线,靠卖线过日子。

再说张腊月见丁香女走了,不由得心花怒放。他兴冲冲地来到表妹家,进门就说:“表妹,丁香女被我休了,咱俩快拜堂成亲吧!”两个人正亲热呢,突然家人跌跌撞撞跑来,慌慌张张地说:“老……老爷,不好了!家中失火了!”

“啊?!”张腊月一惊,匆匆跑回家一看,所有家产化为灰烬。他生活无着,只好去投奔王海棠。谁知王海棠翻脸不认人,恶声恶气地说:“哼,真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这个穷光蛋,让我嫁给你去喝西北风啊?滚!”

张腊月一听,气得浑身颤抖,指着王海棠愤愤地骂道:“你,你这个贱货,你好狠心啊……”话没说完,忽然觉得眼前象蒙上了一层黑布,气火攻到眼里,什么也看不见了,两手摸索着,哭喊着:“我的眼,我的眼啊……”王海棠根本不理。

张腊月这时想起了贤慧、善良的丁香女,又悔又恨,呼天号地大哭一场,只好离开王家,沿街乞讨。

丁香女喜欢吃面条。这一日她做好面条正要吃,忽听外面传来讨饭的叫喊声。远听象丈夫的声音,近听更象丈夫的声音,急忙跑到街上一看,只见张腊月双目失明,穿得破破烂烂,走路踉踉跄跄,手持打狗棍,正摸索着沿街乞讨。善良的丁香女见他落到这般光景,不由心中一阵酸楚,把过去的怨恨全忘了。她不言不语走上前去,拉着张腊月的打狗棍,把他领进家,盛上一碗面条,拔下头上的金簪插在碗里,递给他说:“快趁热吃吧!”

张腊月双手捧着香喷喷的面条,长叹道:“唉——自从休了丁香女,从没吃过这么好的面条!”丁香女问:“你吃的谁的面条?”张腊月光顾狼吞虎咽,没顾得上答话。忽然,他“哎哟”一声,从嘴里吐出一支金簪说:“这块鸡骨头,把我好硌!”说着,“当”一声把金簪扔到地上。丁香女摇摇头:“唉!真是生就的穷骨头。我给你插上一支金簪,你倒当成了鸡骨头!”

张腊月听了这话一愣怔,他越琢磨越觉得是丁香女的声音,急忙问:“你,你是谁?”

“我,我就是被你休出门的丁香女啊……”丁香女呜呜地哭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张腊月听着丁香女揪心的哭声,越想越羞愧,觉着无地自容,悲怆地喊道:“我好糊涂啊!”猛地站起来,“砰!”一头撞到坑沿上,立时气绝身亡了。

丁香女见张腊月死了,悲悲切切地把他安葬了。为了纪念他,找人给他画了一张象,挂在锅灶边。有人问他:“这是谁?”丁香女说:“这是当家的。”

后来,人们为了记取这一惨痛教训,都学着丁香女,把张腊月的画像挂在锅灶旁边,称他是当家的,并在画像上方贴一横匾,写着“一家之主”。时间长了,就把他叫成“灶王爷”了。

祭灶节的传说是什么?

传说玉皇大帝封"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神掌管了灶火也就掌握了家中膳食,民以食为天,所以灶神被认为是一家之主,被当做家里的保护神。

在春节习俗中有祭灶的习俗,因为传说灶神是从上一年除夕一直到今年腊月二十二日在家里庇护家人,到腊月二十三日这天灶神要到天庭去汇报这一家的情况,进行善恶裁定,来年将实施赏罚。灶神对家中的评论关系着一年的福祸,所有腊月二十三日要进行祭灶仪式,恭送灶神去到天庭。

基本仪式是:把新买的灶神像帖在神龛里,没有神龛的就帖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面帖上对子,对子的内容一般就是“奏去人间事,带来天上春”“一家司命主,万载降福神”一类的。

然后上供,烧香,焚表,叩头,同时嘴里应该说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表示欢迎灶神回来,当然也送去了玉帝。五更以后,才可以燃鞭点炮庆祝新春来临。这样新任灶神就开始了新的一年任期。

我国自夏朝开始,就有了祭灶的习俗。祭灶节的风俗有吃饺子、吃灶糖、扫尘、贴对联、婚嫁等。祭灶节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在我国古代地位很高,古时候离家在外的人,都需在祭灶日前赶回家中团圆、祭灶,“民以食为天”,灶王爷被奉为一家之主,祭灶节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娶得一个贤慧的女子为妻,后来贪新厌旧,遂弃妻续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虽然长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懒做、挥霍无度。李氏嫁入张家之后,不久就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她眼看张单的家境败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再遇顶头风”,张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顾,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张家的大宅院顷刻之间烧成了灰烬。张单自此无家可归,每天露宿街头,伤心过度的他终日以泪洗面,以致双目失明,沦为乞丐。有一天,大约是午饭时分,他乞讨到一户人家,女主人布施给他好饭好菜。

他听口音似曾相识,便开言询问,原来施饭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前妻。张单顿觉一股血液朝头上涌,自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咚”的一声闷响,张单倾刻两眼翻白,撞死在炉灶面前。玉帝知悉了这件事,认为张单尚有羞愧悔过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过不少的功德,遂封他为灶王,让他往后饮食无忧。

有关灶王的传说,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后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经说》一书,就把灶王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说她“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这便是祭灶节的来历。

1、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2、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3、扫尘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4、贴对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5、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灶神简介

灶神,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主”、“香厨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

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祭灶的来历

对灶神的祭祀由来已久。灶神属于“五祀”之一,《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祭五祀”,即门、户、井、灶、中雷,其中便包括祭灶,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就已在祭祀灶神了。

《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这里将炎帝和祝融视为灶神。

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祝融都是火神,火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也因为有了火,才能进一步处理食物,这对先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烹饪步骤,因而那时的人们才会将火神视为灶神。

另有将黄帝奉为灶神的,因为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由他而始有了熟食,所以被视为灶神。

灶王爷的来历

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灶君司命,管辖厨灶之神。负责记录每户人家日常行事中的是非善恶,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向玉帝报告,让玉帝定夺每户人家的吉凶祸福。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嘴中蜜糖抹,休把是非搬!

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督察使,人们为了让灶王爷替自己多说好话,所以在灶王爷上天那天有祭灶风俗。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据《后汉书》记载,此人姓张,名禅。夫人卿忌,有六个女儿。

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灶神的由来和传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9414.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