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项羽为什么不救章邯?(韩信的第一仗)

项羽为什么不救章邯?(韩信的第一仗)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5    点击:  439 次

项羽为什么不救章邯?

网上有关“项羽为什么不救章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韩信的第一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最近刚好在看《百家讲坛》王立群《大风歌》,里面提到这个问题,历代史书对这个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读。王立群认为项羽陷入齐国田荣之乱,无法分身。

田荣约公元前205年正月被平民所杀,但项羽怒火未消,在齐地烧杀抢掠,反而再次激起民变,陷入泥潭。实际上章邯一直坚持到当年6月,项羽都没抽身去援救。

里面有几个疑问:第一,为什么先打田荣,不先救章邯?第二,为什么项羽不分兵?

我个人认为:项羽本身性格占主要原因,他不是合格的政治家,而是霸主心态,并且喜欢根据个人好恶行事。田荣过去有负项梁,现在又造反威胁彭城,新仇加旧恨,项羽肯定先搞田荣。另外项羽气量不足,不信人,所以不喜欢分兵权,你看他作为帝王级别的,打仗却是亲自出马。还有霸主心态并不一定求统一,他认为诸侯国互相攻伐还算正常,只要不直接威胁他自身利益就行。

至于章邯为什么不逃?可能一开始他对项羽是报有幻想的,结果死守到最后逃不出了。为什么不投降?章邯不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当初也是赵高逼人太盛,他才反的。项羽对他有一点恩情,他应该出于忠义而不反吧。

韩信的第一仗

白昼青虫飞满天.日落西山红似血.夜来月外仍有月.风雨飘摇下废丘

水淹废丘 废丘 ;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索隐孟康曰:“县名。今槐里是也。”韦昭曰:“周时名犬丘,懿王所都,秦欲废之,故曰废丘。”正义括地志云:“犬丘故城一名废丘,故城在雍州始平县东南十里。地理志云汉高二年,引水灌废丘,章邯自杀,更废丘曰槐里。”废丘山:白水河是废丘山旁边的河流。秦末时候韩信在此用水攻之计大破秦军 便有韩信诗一首: 白昼青虫飞满天, 日落西山红似血, 夜来月外仍有月, 风雨飘摇下废丘。故又有水淹废丘智擒章邯一说

文/王胜甫(黄袍诗社作家)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这是大将军韩信领兵之后的第一仗,非常漂亮。栈道是连接巴蜀跟关中的唯一大路,修复栈道要花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韩信大张旗鼓的修栈道,就是摆明了要告诉关中守卫名将章邯,他的出兵时间是一年以后。这样一来“明修栈道”,在时间上给章邯一个错误的时间估计,又让章邯产生错觉认为刘邦不懂军事而轻敌。这是“明修栈道”的军事战术意义,在战略上讲,修复栈道就是打通了巴蜀跟关中的联系,为以后的将来发展留下了后路。打通栈道,则进可入关中,退则可回守巴蜀,可以说“明修栈道”是很有远见的战略部署。“暗度陈仓”也是韩信胆量过人之处。“暗度”说明行军隐密,也说明了行军急速。原本以为一年半载,结果韩信只用1个月时间就突然兵现陈仓,打得章邯搓手不及而无法调兵回防,可以说名将章邯是一触即溃。败而后退的章邯只能兵退废丘,结果又被韩信掘开大河水淹废丘,最后章邯只能决一死战,兵败而亡。“暗度陈仓”这一开始就是奔着对手主将而去的,用闪电技术击败章邯而迫使他撤出陈仓,从而获得陈仓并以易守难攻的陈仓作为根据地,从而对章邯展开追击。而对章邯而言呢,逃出陈仓之后只能逃往废丘。实际上,废丘是一个地势低洼的开阔之地,这也是韩信料定这里就是可以水淹章邯的绝佳之地。事实上,如韩信所料,章邯在废丘之地被水淹而败亡。这就是说,“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是韩信一气呵成的兵家战术,是韩信给章邯设定的一个圈套,施行难度非常大,而且也非常冒险,但是韩信却成功的实现了他布的局。韩信指挥的这第一仗,就打得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不服不行。非常畅快淋漓的一场历史战争,韩信的战例值得好好学习。—— 王胜甫《韩信的第一仗》



章邯走投无路接受陈馀劝告准备投降项羽,为何项羽不接纳?

如果你是项羽,你在巨鹿,以可能不足十万的军队,大破二十万秦军,消灭了秦的王离、涉间、苏角等名将,面前只剩下一个章邯,在与章邯的战斗中,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小胜利,你愿不愿意接受章邯的投降呢?

反正我是项羽的话,我肯定不会接受章邯的投降,我只需要再坚持一段时间,章邯就能被我彻底消灭了,整的秦的军事主力,几乎都是被我项羽一人消灭了,这是多么大的成就啊?

千百年后,史书上会怎么记载?会记载,在整个灭秦的战役中,一个叫项羽的年轻人,以一己之力,北上救赵,经几场战役,消灭了秦军的几乎全部的主力。人们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项羽的神勇,秦是否会覆灭,即便会覆灭,还需要再打多久。

除了被史书铭记,现实意义也很明显。

项羽在巨鹿之战后,其他在巨鹿城外作壁上观的诸侯军领袖,去见项羽的时候,都是跪在地上,一点一点地往项羽面前爬,连头都不敢抬,不敢抬眼看项羽一眼。

项羽也因此成为事实上的诸侯的盟主。

如果项羽再把章邯给灭掉,其他诸侯又会怎么对待项羽?章邯把那些个自立的诸侯打得丢盔卸甲,如果项羽把章邯给彻底灭掉,其他诸侯会恐慌到不敢对项羽的决定有任何异议。

如果项羽想一步登天,由「鲁公」直接称「皇帝」。其他诸侯怕是也敢怒不敢言。

除了消灭章邯乃巨大成就以外,项羽和章邯还有私仇。想必这也是项羽不愿接受章邯投降的一大原因。

项羽的亲叔叔项梁,就是在定陶,被章邯指挥的秦军击杀的。

项羽自幼丧父,由亲叔叔项梁抚养长大,项梁对于项羽的意义,相当于父亲。

所以,项羽和章邯之间的私仇,相当于杀父之仇。

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项羽和章邯有这么大的仇恨,都不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怎么能在同一个军帐中共事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项羽是不会接受章邯的投降的。

但最后,项羽还是接受了章邯的投降。

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项羽如果不接受章邯的投降,项羽就有可能由巅峰跌落——因为项羽要没粮了。

咱们都知道,打仗这回事,粮草是至关重要的,项羽当然也知道,但知道归知道,知道不等于能解决,无论项羽是怎样的一个战神,也终究变不出粮草来啊。这就是现实。

理想必须服从于现实。

现实是项羽也撑不下去多久了,所以项羽必须接受章邯的投降。

只是,项羽比章邯更有底气,摆出了更高的姿态,所以,现实是章邯投降,而不是项羽战败。

写到这里,我们又看到,项羽之所以最初不接受章邯的投降,很可能是故意向章邯施压,击溃章邯的心理防线。

章邯20万大军,为何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是秦末起义中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着名的“破釜沉舟”就发生在这一场战役当中。

巨鹿之战项羽虽然打赢了,但是他只是消灭了秦朝的部分军队,从未与真正的主力爆发正面交锋。

那为什么章邯在没有与项羽接触的情况下率领接近三十万军队向项羽投降了呢?一史书上说章邯的投降是因为外部作战受挫,内部领导猜忌,他虽然手握重兵,但却是走投无路了。但是真实原因却不是这样的。

项羽并未与章邯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交锋在巨鹿之战后“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此时的章邯在军队数量和地理区位上占据绝对的优势,项羽虽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却未对章邯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正在此时,秦二世让章邯出兵项羽,章邯感觉到压力,但是又想坚持自己的策略——此时秦军有甬道保证粮草的供给,而项羽则是孤军深入,补给正是他最大的问题。

所以,章邯派长史欣前往咸阳给秦二世汇报战况,但遭到了赵高的阻挠。这让章邯感觉自己已经失去了秦朝的信任,此时已经没有必要为秦朝卖命了。所以章邯先后两次主动提出要与项羽部队“约和”。

因此,章邯的投降并不是因为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什么不得了的战绩,也不是因为章邯的军事实力弱于项羽,他投降的真实原因是此时的秦朝已经不值得他去效忠了。

章邯投降后,为什么项羽要连夜活埋20万秦兵?

公元前207年,宋义和项羽率领楚军北上准备救援赵国,宋义到达巨鹿附近之后却下令全军将士不得出击。于是项羽趁机杀掉宋义,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对岸的秦军决一死战,在九次激烈的作战之后,秦将章邯终于败退逃走,项羽趁机趁机进攻王离,将河北地区的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在扫清了河北的秦军之后,项羽率军和秦将章邯相持不战。此时,秦二世听说章邯打了败仗,于是派人前往军营斥责章邯,章邯的心中感到非常畏惧,生怕秦二世解除他的兵权,于是派人去咸阳请示秦二世。与此同时,章邯也派遣使者前往项羽军营商谈和谈事宜,但是由于两人之间的条件要求差距过大,第一次和谈没有成功。

此时,一件事的发生加速了章邯的投降,那就是他派遣的使者到达咸阳之后,被当时掌握实权的赵高留在城外3日,这个举动明显是不信任章邯的意思。此时,项羽率领楚军又在污水附近大败秦军,因此再三考虑之下,章邯决定再次派遣使者去项羽军营乞降。此时的项羽和谋士们商量之后认为,秦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此时接受他们的投降是完全没问题的,因此项羽和章邯就在洹水附近会盟,并且签订了投降条款,并且接受了章邯的20万秦军降卒。

但是让项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20万秦军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原来项羽在接受了秦军部队之后,秦军士兵在军队之中的地位十分低下,经常被诸侯军队的士兵所欺辱。于是很多秦军士兵暗中商量说:“如果能够跟随章邯将军攻入函谷关,那自然是好但是万一无法攻入,那我们的妻儿就要被秦二世屠杀殆尽,那我们该怎么”

项羽在得知这件事之后,知道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件事情的话,就会造成军队哗变,于是他连夜召集黥布等重要将领连夜商讨,最终项羽下令连夜将20万秦军士兵活埋在新安城南。实际上,项羽并不是疑心太重,他的性格也不是天生残暴,只是为了维护军队秩序,才会对秦军降卒作出这种令人发指的处理方法。

关于“项羽为什么不救章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9629.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