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列子文言文寓意(列子学射原文)

列子文言文寓意(列子学射原文)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7    点击:  323 次

列子文言文寓意

网上有关“列子文言文寓意”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列子学射原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列子学剑的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守而勿失也:向关尹子请教),请于①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学射,中矣于:引出动作对象;

参考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可矣。

报。尹子问?”对曰。”关尹子曰,可以译成“向”(句意为?”列子曰:“知之矣:“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列子说:“知道了。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告知,报告(句中也是请教的意思)。

原文,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又以报②关尹子。&quot,不要轻易地丢弃!”关尹子说。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

2. 文言文《列子学射》翻译.并且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列子学射箭,偶尔射中了一次,列子于是就向关尹子请教射箭的秘诀.关尹子说:“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方法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这样还不行.”列子回去后又开始练习射箭.三年后,列子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射中靶心的方法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很好,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不要让它荒废了.不光是射箭,治国修身也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了解清楚整个过程.” 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3. 十则寓言故事及其寓意,要文言文的那种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意:福祸相依,我们要善于用冷静的头脑,辩证的眼光看待福与祸。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变化成福。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换。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寓言意义: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先发两则了。。。。网上可以查到。

4. 文言文列子杨布打狗的意思

《杨布打狗》为《列子》里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说明,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否则便要像杨布那样,自己衣服换了而怪狗来咬他,那就太不客观了。

寓言故事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5. 列子说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精神凝聚,形体散释。

传统养生修行解释 中国传统性命学技术词汇,是养生修行达到的一种境界语。列子曰: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世人心重,与道相违,神气散乱,苟能斩断尘丝,真诚其心,心凝于神(回归于自然的深度有序化),则形释(身心重归自然),返朴归真矣.

用所谓打坐来解释吧。如果你能初步入静,会感到身体消失,连呼吸也若有若无。而想要入静,心灵必须静下来,什么也不想,或者只想着观呼吸。

世人心重,想的太多,妄想纷飞,白日做梦,不是回忆过去就是计划未来,贪嗔痴多,好比徒有形体的行尸走肉,心不在当下,很多事情只是根据本能反应,比如吃饭是本能, *** 是本能,爱美女是本能,凡事先想自己是本能,被社会流行的价值观洗脑也成了本能。严格说来现在的人都不配叫人,只能叫行尸走肉,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心在哪里,天天跟着本能欲望奔跑!

如果真能时时刻刻活在当下,觉知正念,观照呼吸,关注身体和心灵的每一个瞬间,但不盲目的跟着疯狂的心灵和身体乱跑,而是有定力,心疑于神,这个神也可以说是“心凝于佛”(每个人本都是佛,都有其自性的光明),或者说是“身心灵”概念中的“灵”。

不知道正确与否,大致这样,自己的理解,我只是对佛教多有涉猎,道家不是很了解,瑜伽和身心灵也知道些。

6. 《列子·汤文》里的文言文解释

愚公移山 及两小儿辩日都选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7. 文言文意思

关尹子教射(作者:韩非子)选自《韩非子》 列子学射,中矣。

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 今译: 列子学习射箭,射中了靶子,去请教关尹子。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子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关尹子说:“那还不行。”

列子回去再练习。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是怎样射中靶子的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可以了。

你要牢牢记住,千万别忘记它。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

列子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道家著作。

相传为列御寇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关尹子教射选自《列子?说符》,原文结尾处还有一句:“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

(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 本课讲的是关尹子教列子学射箭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一种本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要真正弄懂并遵循其中的道理。 课文内容按时间先后,可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讲,列子学射箭,偶然射中了靶子,就去请教老师关尹子,问是否学得差不多了。关尹子问他,是否知道为什么射中的道理,列子不能回答,关尹子告诉他,不知道为什么射中,还不算学会射箭。

列子就回家继续学习。后一部分讲,列子刻苦练习了三年,再去向关尹子请教。

关尹子又问他,是否知道了为什么射中靶子的,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告诉他,知道了为什么射中的,才算学好了射箭,要记住射中的道理,不能违背它。

8. 文言文《列子学射》中于和报各是什么意思

于:引出动作对象,可以译成“向”(句意为:向关尹子请教)。

报:告知,报告(句中也是请教的意思)。

原文:列子学射,中矣,请于①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②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列子学射原文

列子思想

列子又叫列御寇,战国的思想家,列子著有《列子》一书,本书经过时间的侵蚀,只剩下八篇内容,虽只有八篇,却留给人们很多思想精华。

列子浮雕

个人思想包括:贵虚、以道为本、体道合真、齐物为一、力命、无心之境。列子认为虚不能有贵的存在,有了贵就达不到道所说的无了。既然重视无,就要将所有的都忘掉,心中不能有贵贱之分,做到这样,就达到了虚。列子将道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在的原则。人生就应该追求道体合一,这样才能达到冲虚自然的境界,生命的存在也才会有意义,心灵也会变得自由。人要达到心灵的自由,就要抛弃原有的常理,摆脱生活中束缚,从而减轻心灵的苦痛。列子崇尚心灵的自由,有”至人潜行不空,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等句子。这些都表现列子喜爱无比自由的生活,是心灵上的感受和体验。

列子还有关于力命的观点,在书中有这样一句“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指出命都是自生的结果,而非“注定”、必然“的原因。

哲学著作包括: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著名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纪昌学射等都出自这些书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列子名言

《列子》一书中,记录了许多列子的言行,列子的思想都是通过这本书向世人传达的。通过认真分析列子的言行,可以传授人以智慧,教化人以德行。

列子像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典故来自于《列子?汤问》,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应持之以恒,有毅力,不怕困难。同样来自这篇文章的名言还有“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这句话被用来形容人的歌声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这句”,来自《列子?天瑞》,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能生万物,可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得时者昌,失时者亡”来自《列子?说服》,用以告诫人们做事情要掌握时机,认清事物的的本质,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来自说服的还有“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来告诫人们要有原则,有修养,从而端正自己的行为。同样的“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也来自这里。

列子的名言数不胜数,列举一些以供学习:1.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2.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3.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4.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5.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6.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7.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8.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列子资料

列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主张清静无为,思想本源是黄老思想。生活贫困,但修为很高,将万物的产生归结于无形。

列子图

《列子》,相传原著作者是列子,共二十篇,现存的《列子》一书据研究不是真迹,而是东晋张湛编著,并加了注解。该书分为八篇,分别是《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其余篇章已流失。留下的每篇都有很多具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教会人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唐朝将《列子》命名为《冲虚真经》,列子本人则被封为冲虚真人。《列子》是道教的经典,其文风和《庄子》相似,都含有多个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其中很所多描绘仙界奇景和神人灵异故事,这样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为主张修道成仙的道教提供了素材。其中《列子?说符》、《列子?汤问》、《列子?皇帝》等,教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把握规律,教人们勤学苦练,积极向上等,其思想影响到一代又一代的人。

其实《列子》版本有很多种,《列子》的成书过程大概有三个阶段:一是列子和列子门徒根据列子行为和言论所著。二是汉代而成《汉书.艺文志》。三是张湛根据资料,整理残卷所著。并依照《汉书.艺文志》,编撰成如今的《列子》,里面可以看出很多魏晋文笔和思想。

列子臆说

《列子臆说》的作者是南怀瑾,他采用倒序的方式,对《列子》的故事进行精解,再阐述了他对道家学术及观念的认识,反映了他对事物的不同理解,蕴含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包括自身的学术理论,弘扬了我国的历史文化。

南怀瑾先生像

本书于2010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册。《列子》一书是道家的重要书籍,作者南怀瑾不像以往的学者那样研究列子的人或者《列子》一书的成文年代,他重视《列子》中叙述的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让现代人对列子的了解更加深刻。让人们从新认识列子,从而迷恋于古文人的思想,开拓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内涵,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南怀瑾先生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他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认为中国文化的真谛是仁爱慈悲,他热爱中华文化,并用心宣扬中华文化。他坚持不懈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优秀文化。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好学并饱读诗书,为其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事多种事业,这些经历又丰富了他的阅历,使得他对国学认识深刻,精益求精。在传统文化中的儒学、道学和佛学等方面皆有都有造诣,对养生医学方面也很擅长。他建立学堂,处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的爱国情怀真的让人很是敬佩。

列子御风而行

列子,又叫列御寇,道家思想代表人之一,思想本源是黄老思想,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列子》八卷中,又名《冲虚经》,是道家学派重要的典籍。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八卷,应该是根据资料编著的,并不是原版,原版很多篇章已丢失。全书有很多具教育意义的故事和寓言,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影响。

列子御风飞行图

对列子御风而行的说法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原文是: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段文字翻译过来就是:列子御风而行,飘然自若:十五日后返回,对于求福这件事,没有拼命的追求。这虽然免不了步行,但还是有依靠的。庄子的文章中经常有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比如八百岁的彭祖、几千里大的鲲,这些是虚构还是现实,都是一个问题。

在《列子》一书中,列子自称跟壶丘子学习了九年,才将御风飞行学会。在每年春季,列子都会乘风飞行,这种说法在当时震撼了不少人。列子在飞行时感受到身体和灵魂的交融,心神凝聚,五官和肉体都不复存在,不知不觉便飘起,只听见风从耳边呼呼作响。

列子乘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毕竟没有人能达到那种境界。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人是不可能做到御风而行的。在道家学派中一直崇尚修炼,当人修炼到一个高度时,应该是可以完成心身的净化,心灵上升一个高度后,就会感觉身体在飘。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翻译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另一个版本: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赏析:纪昌掌握了射箭技巧,但他实际没有练习射箭,他只是练习不眨眼睛,视小如大的功夫。这说明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

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深尖端的技术,越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取法高,平时严,临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歧路亡羊文言文的翻译及寓意是什么?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寓意是岔路太多,丢失的羊就不容易找到。同样的道理,读书人求学,如果目标不专一,也会迷失方向,不能够取得成功。人生中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但如果就一个目标走,那么也许就会成功。是让人听取别人的劝告总是好的。

《歧路亡羊》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歧路亡羊》的翻译

杨子的邻居家丢失了一只羊。这位邻居已经带领了他的家属亲友等人去追寻,又来请求杨子的童仆帮忙去追寻。杨子问道:嘻,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呢?邻居回答说:岔路太多了。

追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邻居: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没有追到,还是让它跑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让它跑掉呢?邻居回答说: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它到底从哪条路上跑了,所以只好回来了。杨子听了,心里难过,改变了脸色,很长时间不说话,整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问他说:羊是不值钱的牲口,又不是您自己的,而您却不说不笑,为什么呢?杨子不回答,学生不知道杨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列子文言文的意思

1 列子 汤问比较经典的几个文言文+解释全文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坐车去诸侯国游学,经过一个村口时,看到两个放牛娃正在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看起来像圆车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盂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无法判断。

两个小男孩都乐了,说:“谁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却连我们小孩子的问题也答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必定能审察出来。

伯牙到泰山北面游玩,突然碰上连绵大雨,就在岩下歇息,心中一阵悲伤,便操琴弹拨。最初弹的是霖雨之曲,然后又模拟崩山之音。

每奏。

2 文言文《列子不受栗》的翻译

原文 子列子穷(1),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2):“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3)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5),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6),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译文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参考资料:

3 《列子·汤文》里的文言文解释

愚公移山 及两小儿辩日都选自《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4 列子学剑的文言文中,于的意思

“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守而勿失也:向关尹子请教),请于①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学射,中矣于:引出动作对象; 参考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

(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可矣。 报。

尹子问?”对曰。”关尹子曰,可以译成“向”(句意为?”列子曰:“知之矣:“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列子说:“知道了。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告知,报告(句中也是请教的意思)。

原文,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又以报②关尹子。

",不要轻易地丢弃!”关尹子说。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

5 文言文《列子学射》翻译并且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列子学射箭,偶尔射中了一次,列子于是就向关尹子请教射箭的秘诀关尹子说:“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方法吗?”列子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这样还不行”列子回去后又开始练习射箭三年后,列子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射中靶心的方法了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很好,好好练习把握这个技巧,不要让它荒废了不光是射箭,治国修身也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了解清楚整个过程” 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只有自觉地按规律办事,才能够把事情办好。

6 文言文列子汤问的翻译

我们学过一篇《两小儿辩日》

孔子向东游行,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的东西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还有一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称为智叟的人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翻译参考百科

7 文言文列子杨布打狗的意思

《杨布打狗》为《列子》里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说明,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否则便要像杨布那样,自己衣服换了而怪狗来咬他,那就太不客观了。

寓言故事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列子》文言文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列子》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金者之所,因攫(jué)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

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好衣服带好帽子到市场去,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抢了金子就走。巡官抓住了他,问他:“有这么多人都在场,你怎么敢抢人家的金子呢?”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根本没看到人,只看到金子。”

后用以喻利令智昏。

名家评说

1、刘韶在《文心雕龙》说“列御寇之书,气伟而采奇。”

2、柳宗元在其《辩列子》一文中谓《列子》:“虽不概于孔子道,然其虚泊寥阔,居乱世,远于利,祸不得逮于身,而其心不穷,《易》之“遁世无闷”者,其近是欤?余故取焉。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

3、陈景元《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序》赞扬“辞旨纵横,若木叶干壳,乘风东西,飘飘乎天地之间,无所不至。”

4、高守元《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序》“《庄》《列》二书羽翼老氏,犹孔门之有颜孟。微言妙理启迪后人,使黄帝之道架然复见,功不在颜孟之下。”

5、宋祁《新唐书》:若佛者,……大抵与黄老相出入。……华人之谲诞者,又攘庄周、列御寇之说佐其高,层累架腾,直出其表,以无上不可加为胜,妄相夸胁而倡其风。

6、宋·朱熹《朱子语类·释氏》:“释氏书其初只有四十二章经,所言甚鄙俚。后来日添月益,皆是中华文士相助撰集。如晋宋间自立讲师,孰为释迦,孰为阿难,孰为迦叶,各相问难,笔之于书,转相欺诳。大抵多是剽窃老子列子意思,变换推衍以文其说。”“至晋宋间乃谈义,皆是剽窃老庄,取列子为多。”并列举《楞严经》、《圆觉经》等,如《圆觉经》中“四大分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一语,是窃自《列子》的“骨骸反于地,精神入其门”(《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这倒为《圆觉经》的中国撰述提供了一点证据,证明其所依的中国文化的背景资料。但是杨伯峻不知是出于宗教信仰强行扭曲朱熹的意思。

7、宋·陆九渊《常胜之道曰柔》“御冠之学,得之于老氏者也。老氏驾善胜之说于不争,而御寇托常胜之道于柔,其致一也。是虽圣学之异端,君子所不取,然其为学,固有见乎无死之说,而其为术,又有得于翕张取予之妙。殆未可以浅见窥也。其道之流于说者,为苏张之纵横,流于法者,为申韩之刑名;流于兵者,为孙吴之攻战。……今苞苴竿牍之智,弊精神乎蹇浅者,其于苏张申韩之伦,无论为役,而欲肆其雄臆,以妄议老氏御寇之学,多见其不知量也。”

8、洪迈《容斋续笔》“《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庄子》之右。”

9、《黄氏日抄》:列子才颖逸而性冲澹,生乱离而思寂寞,默察造化消息之运,于是乎轻死生,轻视人间死生之常于是乎遗世事。

10、明代屠隆在其《文论》中评价说:“《庄》、《列》之文,播弄恣肆,鼓舞六合,如列缺乘踽焉,光怪变幻,能使人骨惊神悚,亦天下之奇作也。”

11、蒲松龄在《蒲松龄集》《聊斋文集》卷二《庄列选略小引》中说:“千古奇文,至庄、列止矣。世有恶其道而并废其言者愚,有因其文之可爱而探之于冥冥者则大愚。盖其立教,祖述杨、老,仲尼之徒,所不敢信,而要其文洋恣肆,诚足沾溉后学。”

1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列子》:“然考《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曰:“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云云。是当时实有列子,非庄周之寓名。又《穆天子传》出于晋太康中,为汉魏人之所未睹。而此书第三卷《周穆王篇》所叙驾八骏,造父为御,至巨搜,登昆仑,见西王母于瑶池事,一一与传相合。此非刘向之时所能伪造,可信确为秦以前书。”

13、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态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邹衍侈言天地,关尹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中、韩刑名,皆归赏罚,《春秋》教也。”

14、刘熙载《艺概·文概》口:“《列子》实为《庄子》所宗本,其辞之淑诡,时或甚于《庄子》,惟其气不似《庄子》放纵耳。”“《庄》《列》俱有曲致;而《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

15、刘咸炘《刘咸炘论目录学》认为:“书中有伪,而书固不尽伪也,倘因一节而概疑全体,则过矣。”“一事而两说、三说兼存……良由所见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浅学之徒少所见,多所怪,生二千载后而欲画一二千载以前之人之事,甚非多闻阙疑之意。”认为先秦两汉诸书中事伪而书则非伪。

关于“列子文言文寓意”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136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